返回首页

药性赋白话解?(菖蒲药性归经)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5-06 22:21   点击:6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是学习中药的启蒙书。

尤其是地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深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因该书究系数百年前的著作,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因而有进一步加以适当语译、批注、补充的必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药性赋白话解》一书,随后又进行了2版修订。本次修订加强了对《药性赋》原文的注释工作,补充了临床应用以及安全用药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了对“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六陈歌”、“妊娠服药禁歌”的注释内容。

其目的,使本书更加贴近临床,与时俱进,以便于读者的学习与使用。

二、药性赋背诵技巧?

药性赋——用分类的方法较适宜。

方法为——用写读并行法进行背诵——在背诵过程中,往往看三遍不如读一遍,读三遍不如抄一遍。这是因为“看”只有“眼到”,而“读”则有“眼到”“口到”和“耳到”三到,“抄”加之“手到”,写读并行,调动各种器官配合记忆,可加速“心到”。

另外,背汤头可以用唱歌的方法来背效果较好,比如:您喜欢哪首流行歌曲,曲调不变,歌词可以换成汤头歌。

我喜欢京戏,当年,我就用苏三起解的那段水版,将多段汤头歌唱熟。既不觉得枯燥,又效果显效,请您不妨一试

三、菖蒲怎么读,菖蒲简介?

chāng pú

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 L.):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石菖蒲(本草纲目),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

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亦称为尧韭。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原产中国及日本,北温带均有分布。

四、敌敌畏加什么提高药性?

无需提高药性。敌敌畏本身就够毒,药性够,属于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和熏蒸作用,微酸性农药,和大多数杀虫剂一样,不能和碱性、铜制剂一起混合使用,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造成药害或失效。所以敌敌畏可以和不是碱性、铜制剂农药以外的农药混合使用。

五、绿豆会不会解药性?

绿豆会解药性,效果很小。绿豆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和维生素,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药液在体内的排泄速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性质。绿豆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利咽利咽、口舌口疮、大便干燥的功效,对有毒药物有解毒作用。吃中药不能吃绿豆,以免解药。

六、什么是抗药性?

抗药性即耐药性,指微生物、肿瘤细胞及寄生虫对抗生素等药物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是病原体长期接受药物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抗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明显下降。且病原体的抗药性可随着繁殖保留,降低药物有效性。

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的通透性而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位结构等方式产生抗药性,是其长期接受药物治疗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七、中药性状怎么写?

(1)形状:是指药材的形态。如鉴别术语“狮子头”——党参根顶端具有的瘤状茎残基:“蚯蚓头”——防风的根头部具有的横环纹:“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的外形。

(2)大小:药材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度。

(3)色泽:是指在自然光下观察的药材颜色及光泽度。

药材的颜色与其成分有关,色泽通常反映药材的质量,如黄芩主要含黄芩苷、汉黄芩苷等,保管或加工不当,黄芩苷在黄芩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醛酸与黄芩素;黄芩素具 3 个邻位酚羟基,易氧化成醌类而显绿色,因此黄芩由黄变绿后质量降低。丹参色红、紫草色紫、玄参色黑、黄连以断面红黄色者为佳。

八、中药药性小故事作者?

陈沫金,字昌禄,生于1943年1月,湖北省蕲春县人

九、药性是什么意思?

     药性,指药的性质、气味和功能。她来自药物自身所含的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作用,与药物的品种、产地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药物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十、介绍药性书籍有哪些?

一、1.《本草备要》,古代中医药学著作。共八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2.汪昂(1615-1694年),字切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二、1.《神农本草经疏》,又名《本草经疏》。全书三十卷,卷一、二为《续序例》上、下,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载有医论30余篇,将药物与辨证结合论述,分列诸病应忌药七门(即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卷三~卷二十九,依《证类本草》编次,将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各药主治多遵《本经》、《别录》,若两书不详,再参以诸家论治;每药之后又附有“主治参互”和“简误”两项,来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其末卷收载《证类本草》未载或未详之药。

2.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三、1.《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械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