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石景山”传说有什么典故?
传说北京石景山本叫失经山,和唐僧西天取经发生的故事有关。
话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必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功德圆满,取得真经。一路上全靠着孙悟空降妖驱魔,才跌跌撞撞度过层层劫难。
师徒四人来到通天河这个地方,打败了这里的灵感大王,救得童男童女,最后得老鼋相助,方才渡过通天河。
在渡河的时候,老鼋求唐僧在如来佛祖前替它讨个封,问问它还有多少寿命。唐僧一口答应了。可等到唐僧师徒取经回来时,老鼋把唐僧驮到通天河中心,又问此事:“我托师父的事,师父是否办了?”
这唐僧也不知道是不是到了西天太高兴了,居然把老鼋托付的事忘的一干二净。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一二。
老鼋心中不满,知道唐僧搪塞他,没帮他问事。就身体一沉潜下水,把唐僧和几个徒弟,连同经文一同丟入通天河里。
师徒几人在河里扑腾了半天,浑身湿透,狼狈地爬上了岸。从西天取回来的真经也全部被水打湿。没办法,唐僧几人只好来到附近一座小山,找了一块大石头,把这经文一一摊开,慢慢晒干。
唐憎这边还在晒书,西天那边观音菩萨也在向如来交差,可算来算去,这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怎么办呢?
因为收礼被孙悟空告状的徒弟阿傩和迦叶,上前一步对如来佛说:
“佛祖不能把真经就这么白白传给唐僧,且不说他们没有经历完九九八十一难,单说那些经书中还有可以起死回生的回生经,就必须追回来。如果唐僧把这些经带回大唐广为传诵,世上的人死了,只要念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死而复生,这样一来只生不死,凡间不就大乱了吗?”
如来佛说觉得说的有理,恰好唐僧也没经历完劫难,就派出阿傩和迦叶追回真经,补上这一难。
阿傩和迦叶领了法旨,立刻赶往通天河,正好看见唐僧师徒落水后在山上晒经,心中顿生一计,手指一点,凭空变出一股飓风。
师徒几个人躲在树荫里,眼看不远处的真经一点点晒干,正准备将经书收入巷子里。一阵怪风打着旋从天而降,将所有的真经一下卷到天上。
唐僧师徒吓得脸的白了,这可是好不容易从西天取来的真经,急忙小跑过去抢那真经。
可惜大家还是晚了一步,还没有走到,真经已被狂风卷得无影无踪。
真经没了,这风也停了,唐僧眼瞅千辛万苦取来的真经全丢了,急得直落泪,捶胸顿足。
孙悟空也心焦如焚,使出筋斗云,上天入地寻找失去的经书,可找到找去,都没发现。
无奈之下,孙悟空只好返回西天求如来佛祖再给一份。
如来一听也表示很为难,丢失的经书大多可以再补一份,可唯独回生经就一份,现在弄丢了就等于世上再无,连如来自己也没有办法。可经不住孙悟空软磨硬泡,最后如来还是拿了一本只能超生,不能回生的经书交给孙悟空,这才算是了事。
从此之后,人们把唐僧丢失真经的这座山叫做失经山,而时间久了,大家以讹传讹,就念成了“石景山”。
二、有关断桥的典故或者传说50字?
西湖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银链横陈。日出映照,断桥向阳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所以称为“断桥残雪”
三、鼓浪屿的传说典故?
鼓浪屿由来传说
1、浪击鼓响。
鼓浪屿原名“圆仔”,岛上曾有块很圆的岩石,在海浪的拍打冲击下形成一个空洞,每当涨潮浪击时,总会发出如鸣鼓的声响,所以叫鼓浪屿。
2、五龙戏珠传说
鼓浪屿原叫五龙屿,因为整个岛的形状像五龙戏珠,那颗珠就是日光岩,五龙就是岛上的五座山(笔架山、兆和山、骆驼山(母龙)、旗尾山(英雄山,公龙)和升旗山),分别从海边向岛中心延伸,像五条龙从九龙江出海口爬上岛。公龙逮鸡给下蛋的母龙吃,两山间的鸡蛋糕石就是龙蛋。只因官员听不懂闽南话,误把五龙屿听成鼓浪屿。
日光岩由来传说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由日光岩和琴园组成,位于鼓浪屿中部偏南,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是鼓浪屿最高峰。
四、有关乌鸦的典故?
乌鸦的传说和典故如下:
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古代史籍《淮南子》《左传》《史记》也均有名篇记载。
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在中国西藏和四川一些地区,乌鸦也是作为一种神鸟来崇拜,无论是发掘的吐蕃文献还是西南地区的“悬棺”和“天葬”习俗,均证明这一点。
武当山为道教宗祠,把乌鸦奉为“灵鸦”,并在山上建有乌鸦庙,“乌鸦接食”为武当八景之一,就是进山的游人,也要随身携带一些食品,散放给乌鸦来啄食。
乌鸦在英国王室被视为宝贝。渡鸦在伦敦塔一住就是几个世纪。
1660年,王室天文学家约翰.弗兰斯蒂德在伦敦塔夜观星相,他对查理二世抱怨渡鸦肆无忌惮地聚集和飞翔影响了他在塔顶的观测。
可是当查理二世下令赶走渡鸦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誓死也要保护渡鸦的臣民,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渡鸦是伦敦塔的圣物。早就有传说指出,如果渡鸦离开,伦敦塔、君主政体和整个英国都将土崩瓦解。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以来,民众对渡鸦渐渐建立起了信任和尊敬的情感,而现在,查理被民众坚定的意志和对渡鸦超乎寻常的热情震惊了。
由于当时英国正值内战,为了拉拢民心,也为了不逆天而行,他传令兴建格林威治天文台,让天文学家不要再到伦敦塔打扰渡鸦们的安闲。而且查理二世还正式颁布了法令:伦敦塔内必须至少保持有6只渡鸦,以保证英国国运昌隆。
从此以后,这些渡鸦就成为了伦敦塔的法定“公民”。为了尊重古老的传说,英国政府仍然负担开支,在塔内饲养乌鸦,相传只要塔内还有乌鸦,英格兰就不会受到侵略,反之,国家将会遭受厄运。
为了确保这些乌鸦不会全都离开伦敦塔,它们其实已被剪除部分的羽冀而失去飞行能力,但对它们的照料非常细心。
乌鸦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和中国一样是矛盾的:古希腊神话影响了南欧洲早期文明的大部,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格露丝相恋,派圣鸟去监视格露丝的操守,一天圣鸟看到格露丝与其他男子往来,以为她与其他男子有染,就回来向阿波罗报告,阿波罗一怒射杀了格露丝。
而后证实格露丝并未和其他男子私通,阿波罗又怒贬圣鸟,令其洁白的羽毛变成黑色,这便是乌鸦的由来,乌鸦由此背上了欺骗的恶名。在英语中eat crow——意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与南欧相反,在北欧,乌鸦却成为思想(Hugin)和记忆(Munin)的化身,传说众神之主奥丁一只眼睛睁开可以观察到全世界,另一只眼睛永远关闭。当他睁开的眼睛被宇宙遮挡看不见的时候,就派站立他左右两肩的两只乌鸦去巡视天下,因此众神之主奥丁对天下的事情无所不知。
在北美:加拿大的温哥华地区流传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一场毁灭世界的洪水过后,游曳在海滩的一只乌鸦发现了一个大贝壳发出奇怪的声音,原来裏在里面的是当初的人类,乌鸦就指引他们来到陆地,但他们却全是男人。
乌鸦又去海边找到一只巨大的石鳖,下面藏着的全是女人,乌鸦把他们领到了一起,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并给他们招来日月星辰,带来火种,三文鱼和杉木,教会他们捕猎和耕作,引导人类一天天的进化和发展。
在古东亚的渔猎地区乌鸦也被当作神鸟来崇拜,日本的和等文献记载:神武天皇东征到熊野,在熊野山被敌军围困,天神派“八咫鸟”为其引路突围。后来该国内建立了3000多家熊野神社祭拜乌鸦。影响至今。
扩展资料:
乌鸦的生活习性:
乌鸦喜群栖,集群性强,一群可达几万只。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为森林草原鸟类,主要在地上觅食,步态稳重。除少数种类外,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行为复杂,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鸣声简单粗厉。
一般性格凶悍,富于侵略习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内的卵和雏鸟。某些供玩赏的笼养乌鸦会“说话”,有的实验室饲养的乌鸦能学会计数到3或4,并能在盒内找到带记号的食物。
杂食性,吃谷物、浆果、昆虫、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很多种类喜食腐肉,并对秧苗和谷物有一定害处。但在繁殖期间,主要取食小型脊椎动物、蝗虫、蝼蛄、金龟甲以及蛾类幼虫,有益于农。此外,因喜腐食和啄食农业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
五、有关梅的典故?
青梅竹马、
岁寒三友、
望梅止渴、
梅妻鹤子、
暗香疏影、
驿寄梅花、
摽梅之年、
雪胎梅骨、
驿路梅花、
妻梅子鹤、
盐梅之寄、
香药脆梅、
驿使梅花、
盐梅相成、
望梅阁老、
盐梅舟楫、
止渴思梅、
说梅止渴、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六、黑鱼的有关典故?
黑鱼也叫孝鱼,这是因为鱼妈妈每次生鱼宝宝的时候,都会失明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鱼妈妈不能觅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母子天性,也许鱼宝宝们一生下来就知道鱼妈妈是为了它们才看不见,如果没有东西吃会饿死的,所以鱼宝宝自己争相游进鱼妈妈的嘴里,直到鱼妈妈复明的时候,她的孩子已经所剩无几了。
七、有关“心”的典故?
看到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首先想到的是商末周初比干丞相的“七窍玲珑心",其实不然。应该说,心有"爱心",有“雄心",有“自尊心"等等等等。而今天我想分享给大家的,则是"心病“一一“心病,还需心药医”。
话说很久(具体有多久,没人告诉我)以前,有一个书生,忽然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便决定去寺庙学习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他就会感到有只大蜘蛛来骚扰自己,
即使书生施尽所能也无法改变这种情况的发生。无奈之下只得去请教老和尚。老和尚建议他,下次入定时,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就在他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到底是什么妖怪。
遵循老和尚的话,书生准备了一支笔。再次入定时,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书生迅速拿起笔来在蜘蛛停留的肚皮位置画了个圈圈。刚一画好,大蜘蛛就无踪无影了。没有了骚扰,也就再无困扰,书生便安然入定。就这样,待书生出定时一看,原来画在肚皮上圈住大蜘蛛的位置,赫然出现在自己的肚脐眼周围。
书生终于明白,入定时的那个破坏分子一一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
我的故事分享完了,不知您读后有何感触呢?
八、有关如厕的典故?
上厕所为什么叫出恭、如厕、解手呢?原来还有典故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的人奉行着谨言慎行的原则,对于用词仪式更是相当讲究,我们日常的事情吃喝拉撒,而古人在说这些事的时候也赋予了很多文艺浪漫的气息,比如说厕所就很多雅称,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出恭、如厕、解手这三种,这三种说法各有各的渊源和典故。
出恭一词与明代的科举考试有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场是非常神圣的地方,言辞更文明谨慎。可是学子也是普通人,都会有三急,于是在明朝考场就设置了“出恭入敬牌”来方便考生,如果考生想上厕所,必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上厕所为出恭,所谓大便为出恭,小便为出小恭。
而如厕一词很好理解,在康熙字典当中如的解释就是去、往的意思,那么如厕就是到厕所去的意思。而对于上厕所的第三种雅称,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厕所又叫做解手呢?古人上厕所宽衣解带,还说的过去,那么解手又是源于何故呢?
关于解手一词背后的故事,还要从元末明初开始说起,元末明初国家动乱,民不聊生,农民纷纷的揭竿起义,战火纷飞,而百姓更饱受摧残,颠沛流离。在明朝开国之后,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和瘟疫的双重打击。我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伤亡情况严重,甚至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惨烈状况,与华北地区大相径庭的是,山西则经济相对繁荣,百姓生活也相对安定,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希望通过移民垦荒的政策,改变华北地区的现状,他将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山西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华北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洞移民事件。
然而,山西的农民并不是自愿迁徙的,所以这政策下来之后,百姓们是原地不动,而官府只好四处张贴告示说不愿意迁徙的人赶快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而愿意迁徙的人要在家中等候。于是短短几天,大槐树下乌泱泱地挤满了人,而官府就在此时派兵将手无寸铁的百姓用绳索捆绑,然后让他们排着队押解前进。
可是,庞大的队伍,遥远的路途,人总是要吃喝拉撒的,由于双手被反绑住,于是在途中请求上厕所的人声此起彼伏,到了后来,为了方便管理与统一规范,百姓们会在需要的时候对长官说,要解开双手去方便,后来说着说着逐渐简化,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了。
故事有点长,如厕典故清楚了吗?
九、有关感恩的典故?
有关感恩的典故:
1.一饭千金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
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2.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
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3.结草衔环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个非常宠爱的小妾。魏武子临死前,要魏颗把那个小妾给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却把父亲宠爱的那个小妾嫁给了别人。
后来,秦将杜回领兵攻打晋国,晋王命魏颗率兵抵抗。两军正在激战之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把杜回绊倒,魏颗因此活捉了杜回,秦军大败。当天夜里,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的那个妇人的父亲,特来战场上结草报恩。”
十、有关三三的典故?
1、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出自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译文:不管怎么争,都是匪盗或者妓女;意志都不坚定。
示例:(1)他干一行爱一行,从不三心二意。
(2)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面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出自元·李行道《灰阑记》二折:“岂知他有两派手法。”
译文:怎么知道他居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示例:(1)这人平时总是阴阳怪气、两面三刀的,你要留个心眼,以免上当。
(2) 他不只言行不一,更是两面三刀,暗中陷害竞争对手。
3、约法三章 [ yuē fǎ sān zhāng ]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译文:与父老订立共同遵守的简要条款,杀人者死,而伤人及盗抵罪。
示例:(1)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约法三章,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2)刘邦一到关中,立即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
相关典故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
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4、挑三拣四 [ tiāo sān jiǎn sì ]出自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示例:(1)他干活总是挑三拣四的,大家都不喜欢他。
(2)些毕业生甚至总结出就业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要有信心。
5、三番五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