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养殖技术?
农业养殖:黑天鹅养殖技术
黑天鹅原产于澳洲,是天鹅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为世界著名观赏珍禽。其体貌特征为全身除初级飞羽小部分为白色外,其余通体羽色漆黑,背覆花絮状婚羽。喙鲜红色,前端有一“V”形白带。虹膜赤红色,蹼黑色,体重4~7kg,颈常呈“S”形弯曲,体态端庄而美丽。其性情温顺,容易饲养。在我国每年春、秋季可繁殖2窝,用人工刺激产卵的方法可产4~5窝,卵量可达30枚。黑天鹅的饲养方法简单,抗病力强,是一种省力、高效益的养殖业。
一、环境条件与饲养方式
1.大环境条件 场址宜选在远离城镇、村庄及人类生活区的地方,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的干扰。有自然水域,且水草丛生的地方较为适宜。
2.自然散养 黑天鹅在散养情况下,水面积可大可小,一般100平方米水域可放养1对种鹅。在水池中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池周空地可根据季节轮作牧草,供其采食,并栽植一些乔木供夏季遮阳。散养区的周围设置1.5m高的网片或栅栏,以防其他动物进入干扰,影响其生长与繁殖。池水要定期消毒,一般每亩水面撒新鲜石灰粉50kg或漂白粉20kg。黑天鹅在散养情况下,要求人工断翅或每年人工剪羽1次,以防飞逃。剪羽方法简单,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每年秋季换完羽后剪去初级飞羽的5~6根即可。
3.笼舍圈养 舍面积为30平方米,内含水池10平方米,水深60cm。每舍养1对种鹅,池水要定期更换。
二、饲料标准
1.种鹅饲料 以精饲料(可用产蛋鸡颗粒料)为主,青饲料(包括牧草、青菜等)为辅。进入繁殖期时,需在精饲料中加5%的鱼粉与3%的贝壳粉,以满足其繁殖需要。
2.雏鹅饲料要求 日粮中精饲料占70%、青饲料占30%。精饲料用蛋白质含量高的肉鸡雏颗粒料。
3.青年鹅 雏鹅养至4月龄即进入青年鹅饲养阶段,精饲料可转用蛋鸡雏颗粒料,并提供青饲料供其自由采食。
三、种鹅的配对
1.自由配对 青年鹅在18月龄进入繁殖预备期开始配对,可让其在散养区内自由择偶。配对成功的天鹅形影不离,出入成双,即可认为配对成功,一般配对的形成比较稳定,偶有一夫双妻的现象。
2.人工强制配对 对于自由选偶还没有配对成功的天鹅,可以用性刺激配对的方法来解决其配偶问题,方法是将未配对的黑天鹅1雄1雌放入相邻笼舍内圈养,让其相互熟悉,若频现两鹅隔网相聚、点头示爱时即可放入同笼饲养。出现配对现象后,即可放入散养繁殖区;若失败,可再换1次公鹅,一般1次即可成功。
四、繁殖期的工作
1.提供巢材 黑天鹅在20月龄进入性成熟期,在此阶段要在其活动周围提供干茅草、羊草、稻草等营巢材料,供其自由采撷来建巢筑窝。
2.自然孵化 黑天鹅建成巢后即可产卵,一般在初次交配后的8~15天产第1枚卵,以后隔天1枚,每窝可产6~7枚;若让其自然孵化,需在巢顶搭建1个小棚用来遮阳避雨,切记孵化期间杜绝人为干扰。
3.人工孵化 在产第1枚卵后即可从窝中将卵取出,以假卵代之,以后取出新产的卵,最后取出假卵。人工取卵时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以防受到天鹅翅膀的袭击,造成伤害。一般隔20天即可进入第2个产卵期,第2窝卵可让其自然孵化。种卵可存放4~5天,卵量大时可用机器孵化,卵量小时可用简易方法人工孵化,一般以温水(热水袋)孵化为好。施温方案以变温孵化为佳。1~15天为38℃,16~32天为37.5℃,33~35天为36.8℃,发育到25天时每天晾蛋1次,每次5~8分钟,32天后人工补湿(喷洒温水),以提高种蛋出雏率,雏鹅35天出壳。
五、育雏
自然孵化的天鹅雏可让种鹅自行育雏,效果比较理想。人工孵化的鹅雏育雏要做好以下几点:
1.温度 出壳1~7天为35~32℃,以后每周降1~2℃,逐渐降至自然温度,温度合适与否视雏鹅精神状态而定。
2.防疫 雏鹅出壳后24小时内在颈部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0.5mL。
3.饲喂 雏鹅出壳后30小时可以饮用温开水,水中加抗生素饮用3天,开饮后2小时给食,每天投饲肉雏鸡料6~7次,自由饮水。
六、卫生防疫措施
1.养殖区内定期打扫卫生,保持清洁,并用消毒药液喷洒消毒,以杀死各种病原体。常用的消毒药液有季胺盐类、含碘类等制剂,要定期更换消毒药物。
2.饲养期间每月可用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土霉素、环丙杀星等或用中草药物拌料投饲3天,用来预防禽病的发生。
3.种鹅每年3月初肌肉注射小鹅瘟血清与鹅副粘病毒疫苗各1次。
七、常见疾病的预防
黑天鹅的主要病害有小鹅瘟、大肠杆菌病、鹅副粘病毒病、禽霍乱、寄生虫病等,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要定期观察黑天鹅的精神状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症用药,以防禽病蔓延。
二、农牧渔养殖技术?
(1)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池底平坦、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养殖池。
(2)选择无伤病、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长5-7cm,体重规格为200-250g/尾的鱼苗,用5-6%的食盐水或0.5-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后放入养殖池,每亩养殖池放养鱼苗500-600尾,雌雄比例为4︰10;
(3)在草鱼达到150g之前,采用人畜粪便施基肥,每周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放100-120 kg;在草鱼达到250g后,投放草鱼饲料养殖,投放量为鱼重的3-4%,每天喂食2次,喂食时间为上午9点-10点,下午2-3点;在投放所述草鱼饲料的同时,也投放有机富硒饲料,每次投放量为每亩80-100g;
(4)在6-10月份,每天13-15点开增氧机增氧1.5-2.5h,凌晨1-3点增氧1h;每隔3-4天进行一次换水,每次的换水量为20-30cm,水质变坏时,马上换水,先将池塘水排掉30-50%,然后加注新水,直至水质变好为止;每隔15-20天泼洒1次生石灰,使得养殖池的pH值保持在7.5-8.5,透明度保持在25-30cm;
(5)病害防治,采取外泼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连泼3天;
三、有没有什么网站可以学习农业种植养殖技术?
可以学习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的网站:
1.农民网
农民网是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官方网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解读涉农政策,关注农民生活,传递致富信息,记录社会变迁,立足农村,沟通城乡,全面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科技苑》官网_央视网
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唯一一个专门传递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栏目。内容涵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饲料工业、农药植保、化肥、林业、水利、绿色环保等方面。
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开办最早的涉农节目之一,节目分农技广场、科普世界板块。栏目以实用技术以政府主管部门在全国推广的、农民迫切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容易掌握的、周期短见效快的实用技术项目为主,包括种养加、农林水、农业机械化、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的成熟的新技术。
四、农业生产技术和养殖技术包括哪些?
农业生产和养殖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 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 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 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五、农田养殖技术?
1.保持水质的清新。良好的水质是稻田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水源要有保障,使用清新、无污染的外河或湖荡水,进排水方便且分开。用死水或村庄生活污水养殖,这些水溶氧低或水质富营养化,易滋生有毒病菌,虾蟹易患病而难脱壳,最终导致死亡。
二是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保持其最适宜的生活生长环境,适时地调节水的温度,根据季节变化凋节水的深浅(春0.8~1米,夏1.2~1.5米,冬1.2米以上)。
三是防止水质污染。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一般上午10~11时,河水和池水温差不大),可以定期使用PSB(光合细菌)或EM调水王(有效微生物群)等新型复合性生物制剂降解氨氮和硫化氢等,提高水体溶氧量,促进有益浮游生物成为优势种群,促进水体营养物质良性循环,保持养殖水体鲜、活、嫩、爽。
2.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良好的光、气、水、土等自然资源,采用生态共作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生物链,合理循环利用资源。
一要清淤消毒,在冬春季节,先清除老塘口过多的淤泥,后翻塘曝晒,促使有毒物氧化;在养殖15天前,每亩再用150千克生石灰消毒;新挖塘口也要注意消毒,最好在养殖前排干池水,注入新鲜水,再排干,再加水,消毒数日后,注入新水。
二要栽植水生植物,控制移植覆盖面积,一般在30%~50%,把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巧妙地进行结合,深水区宜栽种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伊乐藻等沉水植物,浅水区宜栽种稗草等挺水植物,有条件的可栽培茨菇等经济水生植物。
3.选择养殖对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意识的变化,人们对名特优水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名、特、优”的内涵和对象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一要了解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了解其最适宜生长的生活环境(水温范围、水质肥瘦、耐氧能力、食性等),注意稻田养殖的特点(水层浅,在水稻没有长高以前和收割后水温变化剧烈,水质较肥,有时需使用无机肥料和农药,养殖周期短等)。
二要开发新品种,推出特色品种,充分了解养殖品种的合理性、前瞻性及市场前景。
三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要注意与各个养殖户具体的物质条件、技术水平、养殖场所的特定条件结合起来,根据商品需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自已的优势品种和品牌(如银鲫、鳜鱼、泥鳅、彭泽鲫、褐塘鳢、南美白对虾等),选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商品比例高的品种,开发一个品牌,形成一个产业。
4.合理投喂饵肥。
一是投喂好的饵料,选用那些农村自产的农产品或平时容易采收的野生饲料,也可以自己制作配合饲料,或选用正规、名牌厂家生产的优质配合饲料;要索取质量保证书,严防污染和鼠害、虫害,注意保质期,谨防氧化、霉变和变质,要求较好的适口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如鲜活的野杂鱼、贝类等),要降低每千克鱼产品的耗饲量,较贵的配合饲料不宜多用。
二是投喂好饲料,根据天气的变化和水温的升降,结合当地的饲养方法,把握好饲料的种类、结构配比、质量与使用量,达到量足、适口、适需和营养全面,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和看天气、看季节、看生长与吃食性情况、看水质变化。虾蟹养殖一般一天投喂两次,上午8∶00左右,下午5∶00~6∶00,投喂量占虾蟹体重的3%~1.0%,上午投喂30%,下午投喂70%,投喂地点与脱壳地点分开;为了让河蟹及时足量吃到螺蛳,后期投喂的螺蛳大多用机械碾碎,可以先把螺蛳冲洗干净后煮熟再碾碎,以防变质和污染。青虾上午以深水区为主,下午以浅水区为主,每隔20~40厘米设一投饵区;以天然饵料为主,青、粗、精结合,保证蛋白质含量,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
5.改革养殖方式。以优质、高效及高产为目标,以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和完善生态渔业系统,充分利用系统的剩余能量,进行全面合理的利用,使优势互补,形成结构合理、能量转换率高、效益好的良性循环。
一是稀放大养。一次性放足,放大规格,放齐规格,养大规格蟹,压缩小规格,控制中规格、发展大规格,要求放养密度控制在扣蟹500只/亩,V期幼蟹800~1000只/亩,幼虾5~10千克/亩,虾苗2000~2万尾/亩。
二是反季节河蟹与稻虾共养。改变传统稻田养殖的缺点,单季稻栽插时间6~7月,控制在10月中、下旬收割,稻栽插一个月后,亩放虾苗(规格2厘米)3万~4万尾,8月中旬亩放(规格为1000~1500只/千克)幼蟹600只左右、养殖面积以5~10亩为宜。
三是80∶20养殖。利用稻田养殖名特优品种,其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的温水性鱼类组成,即主养鱼(如银鲫),其它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鱼”所组成,即搭配鱼(如鲢、鳙、鳜)。主养鳜鱼,亩放500~900尾,搭养鲢鳙亩放50尾左右,搭养银鲫亩放100尾左右。
四是健康养殖。依靠科技进步,推行“良种+理想的生态环境+科学管理”,重点是良种、生态平衡和无公害投入(饲料、药品等)。
五是建立产业化体系。按生产区域或生产类别,组织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培植“公司+基地+农户”,变分散为集中,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