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鳞甲目——鲮鲤有什么生活习性?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2-02 17:59   点击:126  编辑:admin   手机版

鳞甲目——鲮鲤有什么生活习性?

鳞甲目鲮鲤科,头呈圆锥状,吻尖,耳小,舌细长。从头、背、体侧至尾端均披着覆瓦状排列的硬质鳞片,鳞片间杂有稀疏的毛。腹面自下颌至尾基部被稀疏的毛,无鳞片。前后肢各具5指、趾,指、趾端有尖而锐利的爪。每胎产1~2仔。分布于我国云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铠甲护身

鲮鲤别名“穿山甲”,穿山甲白天蜷缩于洞内,入夜外出,在洞穴周围活动觅食。它能爬行,会游泳,但胆子很小,一有惊动,即刻挖洞藏身。如躲避不及,就把身体蜷成一团,一动不动,用坚硬的“铠甲”护身。

生活习性

穿山甲是以黑、白蚁为主食的哺乳动物。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能容纳500克白蚁,偶尔也吃些蜜蜂、胡峰等昆虫的幼虫。它的听觉、视觉都很差,但嗅觉灵敏,能靠嗅觉发现蚁巢。它的舌又细又长,能伸缩,觅食时伸出粘腻的长舌,舔食蚂蚁。由于穿山甲世代以蚁类为食,牙齿就退化了,只好借助于胃中的角质膜和吞进去的小砂粒,在胃中把食物磨碎。

穿山甲住所很不固定,常随季节和食物的变化搬家,冬季迁到背风向阳、较低的山坡栖息,夏季又搬到通风凉爽、较高的山坡上。夏洞简单,不到一米;冬洞长达十几米,并与几个白蚁巢连通,作为越冬的贮备粮仓。穿山甲善于挖洞,循地而居。前肢挖洞,后肢刨土,速度极快。有时先用前爪把土挖松后把身子钻进去,然后竖起全身坚硬的鳞片往后退,将松土拉出。据计算,穿山甲每小时的掘土量相当于它的体重。每年四五月间,独居的穿山甲才去寻找对象,到冬末或来年初春产仔,每胎l~3仔。幼仔常爬伏在母体背上,随母体活动,直到长大。

有益人类

穿山甲是白蚁的重要天敌,有益农业、林业。它有七种,集中分布在亚洲南部和非洲,我国只有一种,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被列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

穿山甲这么可爱,你难道还不知道么?

(图片来自网络)

提到“穿山甲”这三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动画片《金刚葫芦娃》中在打洞时不慎钻穿镇妖石,放出了被镇压千年的蛇精和蝎子精,最后为了掩护爷爷和葫芦娃们不被妖怪伤害,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善良又勇敢的形象。

然而,现实中的穿山甲们,却正在由于人类难填的欲壑而经历着一场灭顶之灾。

穿山甲种类知多少

(图为中华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图为印度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穿山甲属于哺乳纲中的鳞甲目这个古老的大家族,现存的种类一共有3属8个种,其中4种产于亚洲。

它们分别是产于中国南部(包括台湾),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的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产于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和不丹的平原和丘陵的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产于包括泰国,印尼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和小巽他群岛,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和产于菲律宾巴拉望省的菲律宾穿山甲。

(图为马来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图为菲律宾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4种产于非洲,它们分别是产于几内亚,西非大部分地区和肯尼亚西南部,坦桑尼亚西北部低地热带雨林的树穿山甲Phataginus tricuspis,产于非洲中部的塞内加尔,乌干达和安哥拉等地的低地森林和农田的长尾穿山甲Phataginus tetradactyla,产于乌干达,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草原和森林的巨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和广泛分布于非洲东南部15个国家的草原和干燥林地的南非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i。

穿山甲的“秘密武器”

(图为南非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在动物分类学上,鳞甲目与我们熟悉的豺狼虎豹、小猫小狗等食肉目动物是“亲戚”,但是穿山甲的身体结构却与这些尖牙利爪的家伙截然不同。

所有种类的穿山甲身上除了面部和身体腹面之外的部分,其余都覆盖着一层大而坚硬的鳞片,这些鳞片由角蛋白构成,成分与人类的毛发和指甲差不多,这是穿山甲赖以防身的“秘密武器”。

当遭遇天敌的攻击时,行动迟缓且缺乏攻击性武器的穿山甲便会就地缩成一团,变成一个被巨大鳞片包裹的大硬球,让敌害无从下口。

如果这样还不够的话,穿山甲还能突然张开鳞片,利用锋利的鳞片边缘割伤敌害,或像黄鼠狼一样从肛腺释放带有恶臭味的液体。

(图片来自网络)

穿山甲的眼睛很小,视力较差,外耳壳也很小或消失不见,它们白天通常躲藏在地下的洞穴或树洞中,夜晚才外出活动,依靠敏锐的嗅觉寻找食物。

穿山甲的嘴里没有牙齿,主要以白蚁、蚂蚁等小昆虫为食,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等地栖的种类主要以在地面和地下筑巢的白蚁和蚂蚁为食,而喜欢栖息在树上的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等则更喜欢光顾树上的蚁巢。

(图为树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捕食时,穿山甲会用长着大而发达的爪的强壮前肢挖开蚁巢,再用布满粘液的长舌头舔食蚁类,穿山甲的胃壁厚且坚韧,在进食时常常会吞入一些砂砾,小石子等,像鸟类用吞食的砂砾磨碎嗉囊中的食物一样利用它们磨碎吃进胃里的昆虫。

(图为长尾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图为巨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穿山甲这类以白蚁和蚂蚁为主食、昼伏夜出的小动物,与虎、白D豚等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和亚洲象这样的大型食草动物相比,对生境要求要低得多,对于人类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也不会造成危害,一些种类的穿山甲的存在甚至对于控制森林中白蚁的危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穿山甲的“灭顶之灾”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由于民间流传着“穿山甲鳞片能疏经通络帮助妇女下奶”、“穿山甲的肉和血能滋补”这样毫无科学根据的谣言,现存的8种穿山甲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捕杀。

由于穿山甲行动能力弱且体表有浓烈的气味,遇到危险无法逃脱时会像刺猬一样本能的就地缩成一团,带着猎犬的盗猎者捕捉起它们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穿山甲那赖以防身的坚硬铠甲,却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产于亚洲的4种穿山甲中,中华穿山甲已经是极度濒危物种,数量比大熊猫,滇金丝猴等“明星物种”还要稀少得多。

由于每年可能超过一万只的捕杀量,中华穿山甲在其分布区内的绝大多数区域内都被捕杀殆尽,仅在如台湾岛等少数地区还残留着部分种群,随时可能灭绝。

马来穿山甲也没有逃过同样的命运,也被捕杀至极度濒危,而印度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也由于相同的原因成为了濒危物种。

相比亚洲的近亲们,非洲的四种穿山甲遭受大量捕杀的历史较短,但是近年来数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南非穿山甲的种群数量在27年内下降了30-40%,和巨穿山甲、长尾穿山甲、树穿山甲一起被列入了易危物种。

这场由于人类的贪婪和迷信所导致的浩劫,将现存的8种硕果仅存的鳞甲目推到了灭绝的边缘。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还能继续有幸看到穿山甲这类身披鳞甲的独特小兽,就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态度。

(作者:胡恺,动植物科普自由撰稿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胡小雨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jial@cast.org.c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