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淡水石斑的生长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1-26 17:19   点击:285  编辑:admin   手机版

淡水石斑的生长

淡水石斑鱼刚孵化的仔鱼全长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运动,在水温26-28℃间,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黄消失后的鱼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后再以团状的鳗饲料驯饵,经过1个月的培育,体长达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在台湾地区,夏季期间放养体长约10厘米的鱼苗下塘,经过6-8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500克。其最大体重可达1200克。我院名优水产养殖实验基地1999年6月24日引进体长约10厘米鱼苗进行养殖试验,1999年12月24日测定,最大个体为375克,平均体重216克;在生长速度上,雄鱼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雌鱼,在混养方式上,混养量少(20尾/亩)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混养量多(150尾/亩);经测定,混养量少的体重平均315克,混养量多的体重平均为175克,相差近1倍。

小溪石斑鱼喜欢吃什么

石斑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绝大多数为肉食性,主要以其他鱼类、甲壳类及头足类为食。

但也不乏一些滤食性的石斑鱼类,如副花属(Paranthiasspp.),它们有着密集的鳃耙,可以过滤水中的桡足类(Copepods)、被囊类(Tunicates)、端足类(Amphipods)及鱼类、腹足类的幼体等浮游生物为食。

石斑鱼的捕食策略同样因种而异:一些主要捕食鱼类的种类如鳃棘鲈属(Plectropomus)和侧牙鲈属(Variola)鱼类通常会在礁石或浅滩附近巡游,以求主动搜寻猎物。

另一些种类如加勒比九棘鲈(C. cruentata)、豹纹九棘鲈(C. leopardus)等则擅长躲避在珊瑚及岩礁中,伏击过往的鱼类及甲壳类。典型的石斑鱼类外形口大头大,这使得它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入大量的水形成负压,并顺势将猎物吸入口中,其口中具有众多向内的小尖齿可防止猎物从口中逃脱。

一些石斑鱼类还被记录有和裸胸鳝或其他鱼类合作捕食的行为,如蠕线鳃棘鲈、豹纹鳃棘鲈曾被观察到与爪哇裸胸、波纹唇鱼等合作捕食,石斑鱼类通过鱼体摆动及“点头”等动作,指引合作者参与捕食  。

扩展资料:

形态

石斑鱼属于辐鳍鱼纲,身体肥厚,口部大,并不适宜长途迅速游泳。石斑鱼体型相当大,身长可达一米以上,体重超过一百公斤也不足为奇;不过石斑鱼的种类颇多,体型大小也各有差别。

它们会把猎物吞噬,而不会用口把猎物逐片撕开;这是因为它们的颚没有很多牙齿,可是在咽头里的牙板可以碾碎食物。它们习惯等待鱼、章鱼、螃蟹、龙虾等猎物靠近,而不会在广阔的水域追逐猎物。

经济利用

由于很多种类的石斑鱼都是重要的食用鱼,因此现在鱼商养殖了不少的石斑鱼;而在深海钓鱼活动中,石斑鱼是很受欢迎的鱼类。一些体型较小的石斑鱼种会被养在水族馆里,但它们的生长速度其实也非常快。

一种名为鞍带石斑鱼的鱼可以长得非常巨大,曾有报导说有鞍带石斑鱼长得足以把泳客或水肺潜水员吞噬:当英国作家亚瑟・C・克拉克于斯里兰卡海岸潜水时,发现了一条二十英尺(约6米)长、四英尺(约1.2米)厚的石斑鱼,生活在一个下沉了的浮台里。

1970年代一本水肺潜水杂志记载了一宗事故,一个潜水员在加州潜水的时候被一条巨型石斑鱼完全吞噬,该鱼试图用咽头牙板将该潜水员压碎,幸好只能压凹其氧气筒,随后把该潜水员吐出。要吞噬一个使用开放式呼吸系统的水肺潜水员,石斑鱼的喉部至少要张开到两平方英尺(约0.2平方米)。

鞍带石斑鱼通常不会长到这么大,因为如果要躲避鲨鱼的攻击,它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庇护所;不过随着远洋渔业延绳钓使鲨鱼数量减少,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改变。(最近有报导称猎杀鲨鱼使石斑鱼的数量上升,因此鹦哥鱼的数量也随之下降,导致珊瑚礁里的藻类生长过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斑鱼

淡水石斑鱼啃食附着在石壁上的浮游生物和昆虫水生幼虫为食。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强烈。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均在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0‰以下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适合淡水石斑鱼生长。越冬期间淡水石斑鱼生长的水温在19℃以上。

扩展资料

淡水石斑鱼形态特征: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锤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纹,垂直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

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淡水石斑鱼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nense),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属慈鲷科鱼类。1988提引入我国台湾省,是台湾省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9年引入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其生长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品种。

淡水石斑鱼1冬龄,个体在100克以上就可以产卵。产卵习性与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很多产卵的巢穴(水泥池底会直接产在池底)。一般在20℃以上即可产卵。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护受精卵,雄鱼出会协同守护。受精卵后主要由雌鱼守护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护。受精卵色呈暗黄绿色,不透明,粘性,分散排列在池底,很少重叠,在水温26~29℃下,经过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0.58~0.60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运动,在水温26~28℃,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此时即可用鱼苗网拉出,进入鱼苗培育。因此亲鱼塘每隔6~8天拉网1次。该鱼鱼苗阶段肉食性相当强烈,个体相差悬殊会互相残杀,而且亲鱼有吞食鱼苗现象,因此,要实行多次分级分塘养殖。

淡水石斑鱼的苗种培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培育池要求

1、土地培育

因淡水石斑鱼苗种有巾壁习性,土池池底、池壁凹凸不平有隐蔽作用,因此面积可稍大一些,但一般以不大于1亩为宜。水深1.0~1.5米,池中可种植少许水草(底层及表层水草都可以,如苦草、水花生、水葫芦等)。

2、水泥池培育

面积30~80米2,水深1.2米左右。可选择方形或圆形池塘,要求排灌水方便,无死角。

二、清池试水

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清塘后2~3天加水,加水时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敌害进入培育池。清塘加水后7天可放养仔鱼,放养前先试水。放苗前每亩投发酵有机肥200~250千克培育浮游动物,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三、确定放养密度

同一池内放养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放养密度一般为100尾/米2左右。

四、饵料

1、仔鱼

刚下塘的仔鱼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此时应根据水色施用肥料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有机肥或无机肥都可施用,使透明度保持25厘米左右。1厘米以上可以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鱼苗达2厘米以上。

2、寸鱼

淡水石斑鱼苗长到2厘米以上,其食性开始转化,此时应改为定点投喂。可以投喂鱼糜、蚯蚓、蝇蛆等。我所投喂干质经线虫,生长较快。3~5天后可以搭配人工饲料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3、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5%~40%,动物性蛋白应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饵料系数能达到0.8~1.2之间。

五、日常管理

1、及时分养

鱼苗有大吃小、互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当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要及时过筛,分级分养。同一池的苗种要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2、调节水质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为此水泥池塘应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应能反池底污手排尽为宜;土地每周换水10~20厘米。

3、消毒

在拉网过筛之后要进行消毒,可用5%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也可全池泼洒卤素类消毒剂。

4、巡塘

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饵量,并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经过1个月的培育,淡水石斑鱼长到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经过5~7个月的养殖可达到300~400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