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桫椤没有真正适应陆生环境的原因(桫椤没有真正适应陆生环境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5-14 17:26   点击:2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哺乳纲适应陆生的特征?

哺乳纲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有:

1.具有能在空中呼吸的器官——肺。

2.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的结构,如皮肤。因为陆地环境相对水域环境而言,水分较少。

3.有支持躯体运动的器官,如,四肢。

4.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适应复杂多变得的陆地环境。

二、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分别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为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必须有发达的根部。为了支撑身体,便于输送养分和水分,必须有强韧的茎。根与茎都有厚厚的表皮包着,防止水分的流失。

水生植物四周都是水,不需要厚厚的表皮,来减少水分的散失,所以表皮变得极薄,可以直接从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如此一来,根也就失去原有的功能,使水生植物的根不发达。

有些水生植物的根,功能不在吸收水分和养分,主要是作为固定之用。

陆生植物适应于陆地生长,包括生长在平原、山地、农田、山谷、沙漠等生态环境中的植物;水生植物适应在水体中生长,包括生长在池塘、湖泊、河流、水渠小溪等水中的植物...

三、蝗虫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

①蝗虫是通过气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气门是气体进出的一个门户,适于陆地生活;

②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

③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这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

④有一对复眼,对昆虫的取食、生长、繁殖等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复杂的生活环境,其视觉还不能算是发达

四、桫椤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桫椤产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南部也有分布。在粤北英德滑水山和粤东五华县的七目嶂,还可见到桫椤构成的群落,它生于山谷溪旁,常与山蕉伴生。桫椤是孢子植物,它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生活力较脆弱,长成幼苗后生长也很缓慢,如果它原来生长的森林环境被破坏,或不加保护而任人砍伐,它很快就会灭绝,所以应受到严格的保护。

五、怎样适应恶劣的环境?

谢邀请:你怎样适应恶劣的环境?答:人活着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都可能遇到恶劣环境。所以在这个时候,头脑保持清醒,做到事乱心不乱。我们要做到挑战极限,在这时恶劣的环境,也会考验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在我生活当中和工作中,有很多方方面面出现恶劣的环境等等,我们要面对恶劣的环境,敢于挑战,面临困难一定要迎难而上,去改变所谓的恶劣环境。让他变成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谢谢!

六、椰树适应生长的环境?

椰子树是一种热带喜光作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欢高温、多雨、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一般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才能生长良好。

椰子树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最喜欢生长在河岸冲积土中。椰子树是一种热带喜光作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欢高温、多雨、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一般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才能生长良好。

最适宜椰子树的生长温度为15-30℃,植株对于温度的要求高,耐寒性非常差,不适合在北方地区生长,种植地的年平均温度要在25℃以上。

七、水塔红花适应的环境?

(1)水塔花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春、夏、秋三季可放在室内具有明亮散射光处,冬季放朝南的窗口附近,让其多接受阳光,就能叶茂花艳。但夏季要防止强光直射,否则叶色易变黄,降低观赏价值。生长适温为20~28℃,夏季气温超过30℃以上时要注意通风降温。水塔花不耐寒,冬季室温宜保持在10~15℃,若室温高于20℃则植株得不到充分休眠就会影响来年生长和开花。

(2)施肥、浇水。春、秋生长季节每2周施一次腐熟稀薄饼肥水,秋季开花前增施1~2次速效磷肥,可使花色鲜艳。伏天及严冬一般均应停止施肥。水塔花常用筒状的水塔基部的鳞状毛吸收水分,因此生长期间叶筒内需经常灌满水,缺水则叶色缺乏光泽并易逐渐变黄。但要注意防止筒内水质变臭,夏季7天左右要将花盆倾倒一次,使陈水流出后再灌入新水。盆土应经常保持湿润。炎夏和干旱季节要经常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这是使水塔花生育良好的必需条件。盆土忌过湿,若盆内积水易引起烂根,导致整株死亡。冬季植株进入休眠期,生理活动减弱,此时需控制浇水,以保持叶筒底部略微湿润为宜。

(3)选盆、用土。水塔花根系不发达,栽培用盆不宜过大,以刚能容下植株略有缝隙为好。盆土宜选用腐叶土、园土、沙土加少量骨粉混匀过筛配制的培养土。开过花的老株逐渐萎缩、干枯。春季换盆时可将老株切除,促发新芽,则新株生长健壮,株形好。

水塔花

八、适应环境的论点?

环境适应论,简称适应论,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观点。

1930年,英国地理学家P.M.罗士培受法国地理学派可能论的影响,引入“adjustment(协调)”一词,它既意味着人地关系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并且,他认为,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不同侧面阐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文地理学一般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人群对其生活的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或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923年,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从另一角度也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地关系应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19世纪末以来,人类学者也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类社会如何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而,人类学和地理学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环境适应论的发展。

九、适应环境的例子?

适应环境的例子:

(1)北极熊厚厚的脂肪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

(2)旗形树适应长期刮单一风向的环境。

(3)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可以让它适于干旱环境,仙人掌的茎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贮水。

(4)在夏天雷鸟的羽毛颜色和斑纹与周围的岩石很接近,到了冬天雷鸟的羽毛颜色与斑纹又变成了白色,与白雪接近。

(5)青蛙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又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变冷,它们的体温也会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青蛙就钻进泥土里,不吃不动,处于睡眠状态,以此来躲避严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温升高后再出来活动。

(6)骆驼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所以骆驼排尿少,出汗多,而且骆驼可以喝大量的水储存在胃里。

扩展资料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机体通过自身适应环境变化以争取生存的特性。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进化的角度定义为“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的现象”,生物体在构造上或功能上能产生变化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分两种:表现型适应和基因型适应。

十、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生生活的脊椎动物?

因为爬行动物进化出了更发达的肺,可以在陆上呼吸,不像两栖动物还需要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离不开水环境;同时皮肤覆盖鳞甲或角质层,减少了水分散失,降低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四肢结构也更适于在陆地行动(虽然蛇类没足、部分爬行动物适应水生,都是后面退化、改变的);最重要的是爬行动物开始产羊膜卵,外面包壳,内部自成水环境,使爬行动物的生殖脱离了对水环境的依赖,而不像两栖动物的卵必须产在水中或潮湿环境。所以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