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哈萨克族驯鹰文化(哈萨克族驯鹰文化传承)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11 18:36   点击:18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为什么哈萨克人能养金雕?

中国哈萨克族人及哈萨克共和国是世界上仅存的马背上金雕狩猎的民族。由于训练和掌控金雕必须遵循一系列古老且严苛的方法,现代的金雕猎人越来越少。在哈萨克共和国金雕捕猎将在 20 年内消亡。

据史料记载,金雕猎鹰始于公元 940 年中国北部。金雕捕猎的过程是金雕飞到空中帮马背上的主人寻找猎物。而目前哈萨克族金雕狩猎者仅存约 400 人。

金雕属于鹰科,是北半球广为人知的猛禽,主要捕食大型鸟类和中小型兽类。金雕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类驯服了,在距今 2000 至 4000 年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中,可以发现大量鹰隼的造型。如今在中亚和中国西部的山区、牧区,还保留有驯鹰的传统和习俗,而远古文化遗存的大量岩画和图腾中就有许多驯鹰狩猎的图象。

二、哈萨克驯鹰为什么不算违法?

鹰属于猛禽了,如果在城镇饲养,得取得林业局的批准。

获得特别许可。

一般人挺难的。

如果仅仅作为宠物,劝你打消这个念头。

否则伤人的话,你不但要赔偿,还面临罚款,甚至拘留。

三、中国第一位驯鹰师?

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喀拉布拉镇,有一位63岁的哈萨克族老人名叫艾来达尔·艾斯拉力,他是家族的第三代训鹰人,他一生与鹰为友,驯鹰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活内容。

  艾来达尔老人向记者介绍,他的爷爷是家族中第一个驯鹰能手,父亲和他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驯鹰。如今,艾来达尔已经育有一儿三女,在近40年的时间内,他驯养了7只鹰。

  老人告诉记者,驯鹰的技艺包括捕鹰、熬鹰、喂鹰、放鹰等环节。驯鹰和养鹰的季节性很强,要求驯鹰人必须有很好的腕力和臂力,且胆大心细、骑术精湛。艾来达尔的驯鹰工具都是老父亲制作,留给他使用的,有牛皮制作的长手套、给鹰眼戴的皮眼罩、链两只鹰爪的皮制脚绊、皮绳、放在马鞍上支撑手臂的鹰架等。

  艾来达尔老人说,和鹰相处一定要谨慎周密,充满敬畏之情。多年来,无论是喂水、喂肉和游玩,老人从未被鹰伤害过。

四、什么叫玩鹰啊?

玩鹰也叫熬鹰,就是消磨野性,为人类所用

中国的猛禽均是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熬鹰是违法行为。熬鹰(这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老北京话,也做熬大鹰,训练猎鹰的方式之一。通俗来讲,就是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使它困乏。因为鹰习性凶猛,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熬鹰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并不是什么鹰都要熬。我们讲熬鹰,仅仅限于黄鹰(苍鹰),我国新疆苏木塔什乡被誉为猎鹰之乡。在那里柯尔克孜族人世代与鹰为伴,熬鹰也成了柯尔克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狩猎是游牧民族的辅助性产业,哈萨克族也是如此。在他们的狩猎活动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狩猎方式,即用驯化的鹰进行捕猎。

古代猎人没有枪械等现代的狩猎工具,所以经常用猎狗或驯化的猎鹰捕获猎物。鹰猎的关键,是猎鹰的调养、驯化。猎手们捕获野鹰后,便注入全部心血,精心喂养、细心关照,为鹰做皮绊、制眼罩,每天放飞、进行调驯。

五、哈萨克族有哪三宝?

4000年前, 哈萨克族祖先就有养鹰驯鹰的习俗。在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中,可以说骏马、猎狗和猎鹰是三宝,鹰和马是哈萨克人的最爱,人和鹰感情很深, 倘若一只鹰如果抓伤了主人,主人没有半点怨言。至今在草原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马难换好鹰。哈萨克人把猎鹰视为吉祥之物, 称为“神鸟”, 看作自己的亲密伙伴, 身份很高, 往往能抵上几头牛的价格, 而且猎人是不肯轻易转让给他人的。

雄鹰自古以来就是雄猛、威严的象征在中国元代, 强悍的哈萨克猎人就驯养金雕来捕杀野狼。金雕所向无敌的猎杀能力使其成为哈萨克牧民崇拜的图腾。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 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

六、为什么鹰能和人类亲近?

经过训练的鹰可以和人亲近。一般情况下,鹰这样的猛禽不会主动跟人亲近。哈萨克族有熬鹰的训鹰方法,才能使野生鹰跟人亲近。没有特殊的情况鹰这野生动物是不太可能跟人亲近的。

七、哈萨克族的代表性舞蹈叫什么?

卡拉角勒哈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鹰舞”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地区的阿贝坦乡和布尔津一带。  长期以来,哈萨克人除放牧以外,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而猎鹰就是猎人在狩猎时最亲密的伙伴,好的猎鹰可以用来抓黄羊、野兔、狼和狐狸,因此,哈萨克人对鹰有着非常特殊的喜爱。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而鹰舞则是用舞蹈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 “熊舞”哈萨克语为“阿尤毕依”,流传托里一带哈萨克人中间。托里的哈萨克族属克烈部落,原游牧在阿勒泰地区,清同治年间,即公元1862年以后,其中一部分由阿勒泰迁至托里。现在,托里有熊舞,阿勒泰也有熊舞,说明这个舞蹈原是克烈部落的传统舞蹈。但托里的熊舞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已独具风格。 “抵角戏”流传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人,结合牧区生活和劳动生产,创造了许多矫健优美的似兽舞蹈。其中表现最多的是鹰、马、羊和熊,并赋以不同的涵意:鹰地圣洁的象征,马和羊是日常生活的指靠和庇护者,而熊则被当作贪婪、诡诈的典型。虽然各种似兽舞蹈因表演者的认识和表现对象的不同,寓有不同的内涵和感情色彩,但总的来说,都具有神礅模拟逼真,形象生动,舞蹈动作舒展奔放;、顿挫有力的共同特征。  抵角戏是模拟山羊形态的舞蹈,一般在喜庆聚会之日表演。  擀 毡 舞  “擀毡舞”是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传播甚广,伊犁、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和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族聚居区都有流传。  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生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那特殊的环境中,哈萨克女子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烧茶、做饭、挤奶、舂米、剪羊毛、擀毡、捻线、织布、绣花等等,她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毡房,美化生活,终年忙碌,在牧民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每当喜庆佳节,哈萨克族牧民团聚一堂欢歌赛舞时,勤劳能干的妇女们,十分自然地就把她们最熟悉的劳动动作即兴地揉进舞蹈表演当中去。然后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表现劳动和草原生活的舞蹈,这就是擀毡舞和“挤奶舞”、“绣花舞”、“剪羊毛舞”等等舞蹈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这些舞蹈在民间也统称之为“劳动舞”。  挤 奶 舞  “挤奶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在哈萨克族聚居区广为流传。舞蹈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制做奶茶的全过程,从挤奶、搅奶……直到献奶茶。主要由女性表演。舞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将劳动过程揉进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里,加之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使其成为独具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族民间舞。  绣 花 舞  “绣花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生产劳动间隙,精心绣制巧夺天工的各种服饰和装饰品美化生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都围绕着绣花的过程来展开,如“捻线”、“理线”、“穿针”、“绣花”和“梳头”、“照镜子”等,随意性比较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