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油连筒重4.8千克。用去一半后,连筒重2.6千克。筒中的油原有多少千克?空筒重多少千克?
4.8-2.6=2.2
4.8-2.2x2=.0.4
空桶重0.4千克,油原有4.4千克。
走进青藤沟(程远洋)
青藤沟是秦巴山区腹地一个毫不起眼再普通不过的小小村落,国家地图上找不见,甚至地图软件上也没有标注。十年前机缘巧合,我随着地质普查的朋友来到了那里,在那里小住过,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从古都西安出发,朝安康方向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约三百公里来到一处宽阔的山脚,再绕着崎岖的小路上升到半山腰,有一个只容一人通过的小拗口,翻过犬牙交错的小拗口,顺着石阶走去便到了青藤沟。
这是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幽静之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劲挺拔的水竹,如同整装待发奔赴战场的士兵的队列,呈扇形分布在山口,水竹粗细约茶杯口大小,通体苍翠碧绿,细长的竹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粼粼的金光,地上撒满了斑驳的光影。这片竹林是青藤沟的第一道风景线,一道天然的屏障,一道绿色环保的屏风。穿过竹林,豁然开朗,约有几百亩地的村落尽收眼底,显然是一个封闭的小盆地。较平整的耕地面积占了整个村落的三分之二多,村口直到山脚都是大小不等的各种形状的稻田,有长方形,有正方形,有菱形,有不规则形,根据地势高低沟渠走向自然而然形成。正是稻花飘香时节,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山谷,一阵微风吹过,花香更浓郁了,直捣人的心房。稻田里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有的在清理沟渠的淤泥,有的在捕捉野生的泥鳅、黄鳝、螃蟹,几个小姑娘背着猪草蹦跳的走在田埂上,几个孩童在稻田里你追我赶地扑蝴蝶,还有几个吸着旱烟的老农在稻田边看着长势喜人的稻子,发出啧啧的赞叹,露出了喜悦的笑。活脱脱一幅天然的五彩缤纷的油画,一派恬淡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不由让人想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些美好的生活劳动场景。走过稻田中央的窄窄的畔垄,到了山脚看到沿着山势错落有致呈弧形铺排开来的房子,是一户户勤劳的秦巴人家。他们的祖先来自南方,早年间为了避免一场官司,躲避灾祸,流落在这里。当先祖踏进青藤沟,看到这里漫山的藤条,诺大一块平地,更重要的是有好几个丰富的水源。这个理想的落脚地是上天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于是他们就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这里山势较平缓,山体是苍苍莽莽峥嵘硬朗的花岗岩,一层一层的肌理很致密,即使百年不遇的暴雨也没有发生过滑坡泥石流。这里四面环山,冬天由于层层山峦的阻隔,凛冽的寒风吹不进来,不觉得太冷,夏天由于海拔较高,山里的植被葳蕤,太阳一落山,白天的暑气便被大山收了,不觉得太热。过去山上的藤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编成各种筐子、篮子、提笼、藤椅、藤箱等生活用具,还可以编织成藤网,做为藤桥架在小河之上。村子显眼的位置是村委会广场,一颗千年榔树矗立在这里,像一个巨大的华盖覆盖了整个广场的上空,这棵树三个人合拢才能抱住,树干直冲云霄,根部盘根错节,树身树瘤满布,树皮粗糙龟裂,树枝虬劲有力,树叶层层叠叠,婆娑作响,像一位历经了风霜雪雨的老人,看惯了白云苍狗、云卷云舒,见证了青藤沟的沧桑岁月,也见证了青藤沟人的悲欢离合。树根两边各有一个约三米长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这两块青石板是人们劳作之余休憩、纳凉或闲聊的场所,是信息集散地、发布地,也是 情感 交流中心。
他们深知土地是赖以生存的资源,是安身立命之本。他们珍惜每分土地,珍惜到了血液里,他们疼爱按缤恋兀搅斯亲永铩C靠榈厣踔涟驼拼笠豢槎季缸骼玫搅思拢交旱牡刂稚狭酥髁福露炔皇呛艽蟮牡刂稚狭嗽恿浮<壹叶加胁嗽埃诜壳拔莺螅际侵魅艘桓湟怀昀墼驴讯桑嗽八孀攀绷畹母稚狭烁髦质卟斯瞎钊缪艮浇⒛в蟆⒛瞎稀⒑焓怼⒂笸返鹊龋阕邢缸咦呋岱⑾址课萜鸬目沧拥氖贩旒湟踩飨铝司虏酥郑缜康厣ぷ乓淮砸淮苑犭楸ヂ暮旄虏恕K歉卟耸┞躺繁5呐┘曳剩嚼锸纫泊螅卟松さ募茫誓鬯槁掏敉舻模幌癯抢锏氖卟烁砂桶偷南裱纤蛄怂频拿痪瘛I嚼锶撕芮诶停挥锌站蜕仙讲捎阈炔荨⑥Р恕⒅袼瘛⑾愦弧謇酢⑩ê锾业壬秸湟肮蟮胤岣涣怂堑某允场K且采仙讲赏谏揭⑿烈幕ā⒅碥摺⑼粱屏⒘獭⒒平⑸杰镙堑戎幸┎模〔⌒≡挚空庑┲幸┎木徒饩隽耍不磺辜矣谩I缴嫌幸爸怼Ⅶ渥印⒅礅底印⒒蒲颉⒁奥沟纫吧铮ナ撬轻髁缘亩韵螅衷谒孀殴医哉叩纳钊肴诵模吧锒嗥鹄戳耍惺毕律嚼此鸹僮凇⒒龊倚蠹仪荩嗣俏ㄒ坏陌旆褪窍呕G希兴鞘潜;ざ锬兀比徽庵智榭鱿抡幸欢ǖ牟固U饫锛壹一ЩФ佳乓煌坊蛄酵吠林恚康胶霸露及蜒艘荒甑闹砩钡簦龀衫叭猓魑徽甑南碛谩6屑壹乙驳跗鹆司疲懈烁司啤染啤⒐赵婢啤⑹磷泳频龋龆旆曳嫉木葡闫≡谏焦鹊慕墙锹渎洌踩芙巳嗣堑男睦铩
由于山里平地稀缺,青藤沟的房屋都是在砌起的高高的坎子上盖的,鳞次栉比的墙头,青黛色的屋瓦,雪白的墙壁,一看便知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大多是三间正屋,两间偏房,正屋是居住的场所,偏房一个是厨房,一个是火房。浑圆的青石铺就了通向每家每户的路,我走进了离榔树最近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门前有两棵碗口粗的桂花树,是月月桂,顾名思义每月都开花,淡黄色的小花缀满了枝头,一缕缕、一丝丝的幽香飘进了人的鼻腔,不由让人打了个激灵,沁人心脾。屋前的台阶上摆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山花,都是主人从山里挖回来的。养花的器具不拘泥于成品花盆,变废为宝、就地取材的花盆各式各样,有菜油桶、废弃的瓦罐、空心砖、石头窝窝、猪槽等。一团一团的蜜蜂一会飞进花丛一会飞走了,抬头一看,厨房一侧靠近房顶的地方有一个木头支架,上面放着两个整个圆木做成的蜂箱,成群的蜜蜂飞出飞进,酿造着甜蜜的生活,这里的土蜂蜜一般一年才割一次,大多在国庆节前后割蜜,那时花期没过,蜜蜂还可以继续酿蜜并储存下来,以利蛰伏越冬。这家房前屋后各有一个菜园,菜园用整齐划一的竹芭围起来,热爱生活的主人给竹芭墙还设了一个小门,门上挂了个小木牌上写着“随手关门”,这简单的几个字,说明了这里民风淳朴,菜园谁都可以采摘,只要不糟蹋破坏。竹芭上爬满了绿色的豆角秧和黄色的南瓜花,一畦一畦的蔬菜绿油油的,让人惹眼。水是生命的源泉,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这户人家的门前有淙淙的流水声,遁声而去,一股清泠泠的水从后山不紧不慢从容自然而来,水是用竹片连接起来的凹槽引下来的,是从山里的石头缝流出的,经过了层层渗透过滤,清甜甘冽。水量约拇指粗细,一年四季从不干枯,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不断流。
左手是厨房,在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妇人围在灶前炒着刚从山上野生的茶树采摘回来的嫩绿嫩绿的鲜叶。一个在烧火,烧火很重要,火候掌握不好会影响茶叶的老嫩,也决定了茶叶的口感。另一个双手在铁锅里来回的抖动翻炒茶叶,不一会新茶的清香味道氤氲在空气中。有时也炒绞股蓝、连翘叶、白果叶。茶叶主要他们自己喝,也零零碎碎卖一点。厨房的一圈木梁上悬挂着一排排猪肉,天长日久的灶烟把猪肉熏制的颜色透亮发红,味道醇香浓厚,主人说用柏树叶熏制的味道最好。离灶头稍远的地方挂了一个有孔的竹编小笼,里面放着刚磨的一块块豆腐,让烟熏熏便成了金黄金黄风味独特的豆腐干。
右手是火房。大山里由于潮湿多雨,家家都有火房,这是秦巴山区传承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习俗,一个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讲究的人家伙房和正房一样盖的结实,简易的火房,四周用柴草竹席围拢搭建,房顶覆盖着稻草。火房中央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坑,周围青石砌成就是火塘,火塘是火房的灵魂,过去火塘终年烟雾缭绕,永不熄灭,火塘上方悬吊着一个被烟熏的黑黢黢的铁壶,用来烧水,当然火塘作用很多,除了烧水,也可以煮饭、取暖,甚至采光,也是聚会的场所。特别是在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冬日,相邀三五好友围着暖意融融的火塘吃着腊肉炒土豆片、凉拌春天存储的蕨菜竹笋,喝着滚烫醇香的头茬烧酒,是多么惬意的事呀!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心扉是敞开的,言语也多了起来,谈论着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奇闻轶事,不论是达官显贵的丑闻甚或腐败故事,抑或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一个个离奇灵异事件,讲者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听者忽而笑容满面、开怀大笑,忽而眉头紧锁、惊恐万状,让人如临其境,回味去穷。夜深了,大山万籁俱寂,湛蓝的天空悬挂着一轮满月,乳白色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流萤在山脚间忽闪忽灭,忽然一声刺耳的野鹿的嘶鸣划破了天际,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很晚了,才渐渐散去。就这样他们的故事在火塘边不断地讲述着,岁月在火塘边悄无声息的流逝。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山和人的眼睛一样是需要好好保护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几年他们多半用山林间的速生树或死了的枯木烧火,火塘也不是终日点燃,有的人家甚至打掉了火塘。
走进堂屋,正中摆着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古朴的青瓷茶具,干净讲究的主人用绣着百合花的米白色盖布盖着。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彰显着这方人所特有的从农耕 社会 流传下来的所推崇的道德品质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八仙桌用当地的土漆漆的乌黑发亮。土漆也称大漆、国漆,当地人把乳白色的漆割下来,加入一种特殊的原料,熬制而成就成了黑色的成品。二千多年前战国的很多墓葬里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漆器,仍保存完整,光亮如新,充分的说明了土漆悠久的 历史 及耐腐蚀的特点,作为国漆名副其实。如今土漆身价倍长,更是多种行业甚至军事方面不可多得的优质涂料。两边的卧室布置的很有江南特色,各有一个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两层古木床,床架上挂着白棉纱蚊帐,卧室也有一个和床很相配的衣柜。卧室都有两个门,后门通向了菜园和茂密的树林。
门前的榔树叶黄了又绿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了,灶台前的火燃了又熄了,人们一梦、一瞬、一恍惚、一回眸、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生命是一场美丽的邂逅,缘起缘灭,当繁华落尽,绚烂归于平淡,望望来时的路,我们已走过了万水和千山,却错过了最美的风景。当下 社会 不是很流行“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话,其实最美的风景就在当下,就在眼前。青藤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何尝不是当下积极推崇的一种生活态度。
沉默的大山给青藤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方水土养育了这方人。他们顺应天道、万物自然,知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看淡了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人们生活的恬淡、安宁,温馨、从容。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 的变迁,青藤沟家家装了宽带,年轻人憧憬山外的世界,纷纷背起行囊,走南闯北,有的做起了大生意,在城市也混的风声水起,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着楚人聪明、活络、吃苦耐劳的基因。但无论走多远,飞多高,这里是他们的根,是剪不断、理还乱,永远萦绕在心头越发浓郁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