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水产养殖对水的要求(水产养殖水环境)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0-27 11:00   点击:17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水产养殖水环境

优点

过硫改底可以改善水产养殖水环境,改善池塘地质,改善水质。过硫酸氢钾与水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臭氧,臭氧瞬间分解成氧气和氧原子,即所谓的新生态氧。原子氧具有很高的能量,杀菌消毒且无其他副作用,生成的氧气也可以起到增氧作用。也就是说,过硫酸氢钾可以使水体溶氧增加,可用于养殖水体的解毒、降低应激反应、提高水能量等。

过硫酸氢钾产生的臭氧可杀菌消毒,也可增加溶氧

缺点

过硫虽然对常见病毒、细菌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但是不同厂家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容易买到假货,还要仔细辨别真伪; 过硫酸氢钾容易潮解,在高湿条件下放置10天,有效氯含量最少丢失50%。因此,打开包装的过硫要尽快使用,不用放置超过10天。

2. 水产养殖水环境改良剂美婷怎么用法

氟苯尼考的来历“氯霉素”是大家比较熟悉一种抗生素,但是氯霉素使用之后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可抑制骨髓导致动物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在2002年开始所有可被人类食用的动物都禁止使用氯霉素,包括猪鸡鸭鱼等。此后在氯霉素的基础之上,经过对其改良产生一种氯霉素衍生物“甲砜霉素”。甲砜霉素相比较氯霉素杀菌能力得到增强,副作用也减少很多,但仍小概率的会出现“骨髓抑制”“贫血”等症状,因此甲砜霉素完美中仍有一点小小的欠缺,所以在动物中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对甲砜霉素的进一步改良,终于得到了一种新的衍生物,他杀菌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完全消除了“贫血”的副作用,这就是——氟苯尼考。(图1.1)

二、氟苯尼考的发展史正如目前新型兽药“美婷”对禁药孔雀石绿的替代效果一样,当时氟苯尼考的出现也轰动了整个科学界。从1990年氟苯尼考首次在日本治疗海鱼上应用以来,经过近30年欧洲、美国、中国等的各方面验证,迄今为止,氟苯尼考仍是安全高效的杀菌药物。2013年,中国的海贝生物经过科学配伍,成功推出水产专用氟苯尼考——海福康。

三、我国氟苯尼考的应用现状在较多区域,氟苯尼考因价格较高、使用频率低,因此对他存在较多误解。很多人认为氟苯尼考杀菌力强、副作用也大,用不好会导致鱼死的更厉害,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氟苯尼考用的。

3. 水产养殖水质

养殖水体ph偏高基本上是2种情况,

1、人为情况,使用使水体呈现碱性的物质,比如石灰消毒,大量的氢氧根(OH-)进入水中导致水体的ph升高。此时可以适量的换水,或者采用一些酸性体质中和。

2、自然因素,养殖水体ph升高与水体中的藻类有关,天然水体中ph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的电离平衡所决定的。藻类越多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消耗的二氧化碳、碳酸根和碳酸氢根越多,电离平衡向着氢氧根方向移动,水体ph升高。

如果是因为藻类多光合作用强引起水体ph升高,要先判断是什么藻类。

(1)小球藻等小型藻类可以通过遮阴网等减少光照,来降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ph,也可以向水体中放入乳酸菌制剂,通过有益菌类的增加去占据藻类生长环境,从而抑制藻类生长。此时不建议杀藻,这是水体的藻类形成必经的阶段,杀完还会出现这个过程。

(2)如果是鞭毛藻例如甲藻和隐藻,出现这两种藻类代表水体中固体有机质颗粒过多(鞭毛藻以食固体有机质颗粒为生),此时要想办法降低水体中有机质含量,可以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从根本上解决鞭毛藻。枯草芽孢杆菌要晴天中午使用,其本身为耗氧菌类,同时要配合池塘改底,有机质颗粒多说明池底太差。

(3)蓝藻问题引起的,如果是蓝藻问题引起的ph升高,可以少量多次的杀蓝藻,同时配合着解毒,蓝藻死亡会适放大量的毒素。也可以利用菌制剂去抑制其生长,与此同时水体施有机肥培养其他藻类,养殖水体适量换水,多开增氧机以水车增氧机为好使水动起来(蓝藻喜静水环境),蓝藻和其他藻类的区别就是蓝藻能够直接利用氮,所以养殖水体中尽量避免使用化肥肥水,最好用有机肥。

个人理解水体ph高的解决情况就这些,希望能够帮到您。

4. 水产养殖水环境优美图

“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被认为是水产养殖学科的主干课程,支柱课程之一。

水环境化学与水产养殖的关系:水环境化学讲授天然水中存在的物质的种类、形态、迁移转化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养殖水质调控,帮助我们进行有关水域生态学的研究。

5. 水产养殖环境条件是什么

税法中陆养殖是指在内陆水域进行的各种水生动物的养殖。

包括:内陆水域的鱼、虾、蟹、贝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水产养殖场对各种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幼苗的繁殖。

补贴标准:

2016年年初,农业部提出了关于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与规模种植一样,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将获大力支持。

多个省区也在8月份左右密集发布出台了各地的《2016年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其中,河北省规模肉羊场每个场补助资金为25万元-50万元,其他地区养殖场也都可申请30万元左右不等的补贴。

6. 水产养殖水环境治理

白马湖水体主要以氮污染物为主,其次是磷污染物和耗氧污染物。湖泊水体污染程度依次为:北部湖区>东部和中部湖区>南部湖区。湖水中总氮(TN)约83%以溶解性总氮(TDN)的形式存在,氨氮(NH+4-N)占TDN的65%,其次是NO3--N(25%);总磷(P)约60%以溶解性总磷(TDP)的形式存在,正磷酸盐(PO3-4-P)占TDP的55%左右。北部湖区TDN/TDP比值最高(50.51±19.16)(p<0.05),P是北部湖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中部、东部和南部湖区TDN/TDP比值均已适应藻类生长。

陆域外源污染源输入是引起白马湖水质空间异质性和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湖内水生植被消亡和水产养殖污染引起的生态功能退化也是造成白马湖水质下降的一个原因。研究可为当下白马湖水质演化研究及水环境治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7. 水产养殖水环境污染

总的来看,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是一个简单划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问题。

养殖水域污染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严重污染只是个别地方才会出现。我国每年养殖水产品的总量是5000多万吨,总体上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像有些媒体炒作的那么吓人、那么严重。尽管如此,国家也必须对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点毫无疑问。

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渔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很不够;一些落后的养殖方式亟待转变,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等等。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

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

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药物滥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会使用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用以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改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

这类投入品主要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渔药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控制水生植物的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杀虫剂、杀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质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

大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制剂,包括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正确合理地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通常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仅有20%~30%会被养殖鱼类吸收,剩余大部分都进入了水体环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积效应,养殖时间越长,水体中抗生素的总量越高。除草剂、杀虫剂等投入品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都较长,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其中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对养殖水体产生危害。

8. 水产养殖与水生态环境

水产养殖也属于养殖业,养殖过程会投入饲料、药品,这些会给水体环境带来影响。密集型养殖会产生大量排泄物,也会给水体环境带来影响。水体是有自净能力的,但是这种自净能力又是有限的。少的养殖废水排放可能会被水体净化,但如果养殖废水含污染物多,超过了水体自净的极限,那就有带来水体污染的危险。

所以,倡导绿色养殖就是当下的主旋律。从另外一方面说,我们也喜欢我们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吃健康的鱼。

绿色水产养殖模式,通过降低能耗和污染,实现我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

例如:

大水面生态养殖。在水库等适合养殖的库区,采用人放天养的方式进行增养殖。一般放养的种类是鲢鳙鱼、草鱼等常规鱼类。这样既可以养出生态的鱼,又可以以渔净水。

循环水养殖。利用净水设备,使养殖废水重复利用,使养殖用水达标排放。

稻渔综合种养。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利用生物间关系,达到减少农药、化肥、饲料投入的目的。

9. 水产养殖水环境系统

水产养殖对水体比较关注的指标基本上有这几个:PH,DO(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水温,盐度。还有个别的会关注一下总碱度和硫化氢。

PH: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在中性或者弱碱性的水环境下比较适合生存,比如在ph7.5-8.2之间。淡水鱼类对ph的适应范围能更广一下,在ph6.5-9.0之间都可以。说句题外话,在观赏鱼养殖中,有专门玩草缸的爱好者,这种草缸的水环境要求是弱酸性。

溶解氧:有耐低氧的品种和不耐低氧的品种,但总体来说DO大于5mg/L比较好,当然,溶解氧过高,会使鱼类得气泡病。

氨氮:基本都要求低于0.2mg/L,高了会使养殖品种中毒。

亚硝酸盐:一般会要求低于0.1mg/L,高了的话会向氨氮转化,间接导致水产动物中毒。

总碱度:我只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了解到这个指标,要求在80-120mg/L。

硫化氢:基本也是要求低于0.1mg/L。

水温:根据养殖品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大菱鲆属于冷水性鱼类,水温在12-18度比较合适,海参在10-16度比较合适,水温高于20度就会进行夏眠。南美白对虾喜欢高水温,在22度以上生长速度比较快。

盐度:同水温一样,不同品种对盐度要求也不一样。淡水养殖品种就不说了,海水养殖品种有广盐性和狭盐性的区分,广盐性的品种在不同盐度下都可以生存,比如鲟鱼,花鲈,南美白对虾,虹鳟。而狭盐性品种只在一定盐度范围内才可以生存,比如海参等,而且水体的盐度不易短时间内变化太快。

10. 水产养殖水环境化学

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其主干学科: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学。其主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其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5-30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