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俞海潮青蟹养殖笼(青蟹人工养殖)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02 18:09   点击:28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青蟹人工养殖

黄油蟹养殖技术与注意事

一、黄油蟹养殖环境

黄油蟹长在咸淡水域交界地区,要养此蟹也必须在这样的区域。目前多见于香港流浮山海域、珠江口流域,尤其是东莞市虎口太平(本湾)野顺流而下的深圳市海湾海面。

二、黄油蟹养殖前准备

1、幼蟹筛选:筛选附肢关节呈透明浅黄色的黄油蟹幼蟹;

2、晒塘:在幼蟹放塘前,放干池塘水体露出底质进行暴晒3-5天,要求底质的颜色由青黑色变为浅白色,底质表层温度须大于25℃;

3、蟹塘蓄水及水质调控:利用大潮水对蟹塘进行自然蓄水,并通过添加EM菌进行水质调控,EM菌的添加量为1-3kg/亩;

三、黄油蟹种苗投放

幼蟹放苗密度为800-1000只/亩;

四、黄油蟹的饲养与管理

1、饲喂。饵料主要包括红肉兰蛤、田螺、带鱼及白蚬;幼蟹在100克/只以前饵料主要包括红肉兰蛤、田螺、小杂鱼、带鱼;幼蟹到100克/只以上时,饵料主要为新鲜的白蚬;幼蟹达到100克/只以上时,投饵量控制在每只幼蟹1.0-1.5kg/天。

2、管理。盐度控制在5-15度;水温控制在15-28℃。来源:X技术

养殖期间要求至少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00%,换水前后要保持水温、盐度基本稳定,换水时结合清理池底的残儿、青蟹排泄物等污物,并用干净水冲洗干净。保持在24小时连续充气和细水对流,日流量1―2个全景,经常监测水温、盐度、PH值,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地质。

五、黄油蟹养殖注意事

1、定期监测水质,密切观察黄油蟹的活动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每日定时投饵,按时排水,清除养殖池箱内残儿及池底其他污物,确保养殖池水质清新和养殖箱内、池底清洁,溶氧充足,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3、定期有规律地对养殖黄油蟹进行药浴杀虫,并对养殖环境、工具等清洁消毒,做好黄油蟹病害的防控。

2. 青蟹人工养殖设备

A、温室条件

试验温室为钢架双层太阳板保温温室,面积1200平方米(20×60),育苗水体面积1000平方米。具备充气增氧设施、管道加温设备,温室透光率约50%,安装200瓦的白炽灯5只,供夜间照明用。为了方便均匀地投喂饲料,设置3条人行道。

B、放苗前的准备

 在放苗前10天左右,放水30厘米,用生石灰乳液100ppm严格消毒。消毒24小时后,启动增氧设施充氧。接下来投放水草,水草主要是水花生,将捞回的水草用高浓度的石灰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均匀地投放到温室里。水草投放面积约占水体面积的80%。接着逐渐将水升温至20~22℃。

C、蟹苗的放养

应先将蟹苗运输箱放入水中,浸润30秒左右,然后取出水面,放5分钟左右,再放入水中30秒,如此反复4~5次再放苗。选择没有水草的地方,轻轻抓起一小把苗,慢慢抖动,以使蟹苗能均匀分散入水。虽然经过3小时的运输,大眼幼体几乎没有死亡

3. 青蟹人工养殖流程

能,螃蟹通常六个月左右就可以长大,期间要脱五次壳。养螃蟹想让它长得快,就需要用饲料和小鱼虾搭配喂食,能增强它的食欲。还要避免螃蟹生病,需要经常清理喂食后剩余的食物,避免产生细菌。

  螃蟹要养六个月就能长大螃蟹一般的六个月左右就可以长大,因为螃蟹长大需要进行脱壳,大概脱五次左右就长大了,所以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来使它脱壳。

4. 青蟹人工养殖生长速度

1.亲蟹培育

  选择生殖腺丰满,附肢齐全,活力强的雌蟹作为亲本。用10~20立方米的水泥池或小型土池为培育池。以新鲜的文蛤、方格星虫或者杂鱼虾为饵料,日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10%。一般水温在24~28℃,盐度19‰~26‰,日换水量为80%的条件下,经10~20天培育,多数雌蟹抱卵。抱卵蟹再经10~12天培育,胚胎外观颜色由黄色变为棕黑色,镜检胚胎膜内幼体心跳在每分钟150次以上,预兆幼体即将破膜而出。此时将抱卵蟹移入孵化池。

2.幼体孵化

用容积为1立方米或2立方米的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为孵化池。经消毒处理后,加入过滤海水,同时投入一定数量的小球藻或扁藻和一定量的轮虫。移入待孵的亲蟹后,缓缓充气。移入池的第二天早上6~8点钟即可孵出幼体。

3.幼体培育

  用20~30立方米的水泥池或大型水槽作为幼体培育池。幼体孵出后,停止充气20分钟,活力弱的幼体下沉池底,选出池水上层活力强的幼体移入培育池培育。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2~4万尾。青蟹幼体破膜出来为蚤状幼体,要经过六期发育变态才变成仔蟹。前五期为蚤状幼体期,第六期为大眼幼体,由大眼幼体蜕壳变态为仔蟹。

  

  幼体培育的全过程,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pH值在7.8~8.4之间,盐度为20‰~26‰,水温在24~30℃之间。各项因子要相对稳定,任何一项急剧变化都会引起幼体死亡。充气量的调节,在蚤状幼体I期至IV期为弱充气;蚤状幼体V期稍加强;大眼幼体及仔蟹期为强充气。

  

  培育期间各期幼体池的换水量及换水网目为蚤状幼体I期至II期每日添加水,其量为总水量的20%;蚤状幼体III~V期每日换水30%~40%,换水网目为80目,大眼幼体期日换水量50%~60%,使用网目为40目,仔蟹期日换水量为60%~70%,使用网目为18目。

  

  青蟹幼体破膜出来后即需摄食饵料,培育过程的饵料系列为蚤状幼体I~II期,投喂轮虫,日投饵量蚤状幼体I期为每尾幼体24个,蚤状II期为每尾幼体30个;蚤状幼体III~V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蚤状III期日投喂量为每尾幼体40个,N期为每尾幼体80个,V期为每尾幼体100个;大眼幼体期和仔蟹期投喂杂鱼虾肉或文蛤肉的肉糜,日投喂量大眼幼体期为幼体体重的200%,仔蟹期为幼体体重的300%。

  

  幼体培育的全过程均加入小球藻或扁藻。使池水呈浅绿色,一方面作为饵料的补充,另一方面可调节水质,使幼体环境相对保持稳定。在水温24~20℃之间,从蚤状幼体I期至仔蟹I期约需23~25天完成变态过程。在幼体培育过程中,要经常镜检幼体生长发育情况,做好日常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定期投放防菌类药物预防疾病发生。

5. 青蟹人工养殖方法

不好,因为青蟹体型较大,肉比多毛蟹好,口感很不错,生长速度很快。

在人工培育的条件下,一般养殖青蟹3个月左右,通常就能够长到1斤左右,但是因为养殖技术等因素各有不同,因此将青蟹养到1斤大的时间一般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养殖方法而有所差异

6. 青蟹养殖技术

用作养蟹的稻田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良好的水源和水质。蟹是水生经济动物,必须依水而生,因此要有足够的水资源,随时能调度供应,且没有工业污染,水质成份要符合国家制定的渔业水质标准要求,能排能灌。

(2)田块的水质条件好。最好选用壤土土质的田块,较肥沃,保水性能好,不渗漏水;田埂牢固,有一定的高度,便于交通运输、制作防逃设施和劳务操作。养殖面积以成片集约规模养殖为好,不宜小块分散养,一般面积以10—20亩或者更大些为好,有利于管理和高产,田周通路通电,建有看守棚和有堆放、制作饲料的富余余地,为养蟹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3)种稻养蟹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应该把稻、蟹作为一个生产整体对待,由专人统一抓管,科学筹划、调节,解决稻用水、施肥、施药及开沟筑堤方面的矛盾,以免顾此失彼。

(4)尽量选一熟制稻田,也可选用稻麦两熟田,不宜选用种双季稻的稻田养蟹。

7. 青蟹有人工养殖吗

1.养殖设施

   养殖场地宜选择背风浪的岙、湾或有塘坝等依托的高潮区,自然进水每月应在10天以上。养殖埕面积以不超过20亩为宜。埕坝用涂泥建筑或石砌,坝宽0.5米以上,高0.6~1米,大潮水能漫过埕坝自由进出养殖埕,并且经常蓄水(包括埕内环沟)1.5米以上。坦坝周围拦网,网线为9股以上的聚乙烯线,网目1~2厘米,拦网设置高度应超过当地历史最高潮位0.5~1米。拦网上端加设宽40厘米的倒网。以防止青蟹越网逃逸,倒网向埕内折,与拦网成45°~60°夹角。拦网下端埋入埕坝底部,为防老鼠等咬网,拦网基间可采用双层结构。支撑拦网的插竹应选择直径10厘米以上的毛竹,间距不大于2米,连同拦网下端由坝插入埕坝基底以下,插竹内外攀绳加固。根据养殖埕面积大小,设置进出水闸门,但闸门内外应相对应建拦网。埕内开挖深0.8米以上的环沟或中心沟,沟面积占养殖埕面积l0%以上。埕面设置缸瓦片等隐蔽物,供青蟹栖息。

   2.苗种放养

   幼蟹养成利用上年越冬苗或当年夏苗。种苗应体躯完整无损,游泳足、螯足不能缺少或损伤,步足最多不能缺少4个,无病害,软壳蟹不宜作种苗。人工育肥利用受精后雌蟹或体质较瘦的雄蟹。放养密度视水质、饲料等条件而定,一般幼蟹每亩放养3000~5000只,育肥种苗规格较大,放养密度可控制在每亩2000~3000只。有条件地方,最好实行大小规格分养和雌雄分养。

   3.饲养管理

   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饲料要求新鲜。日投饵量为青蟹存池重量的20%~10%(以小杂鱼标准),随着个体长大,可渐降为10%~5%。投饵每天2次,饲料沿池边匀撒,不可投入沟中。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投饵应掌握几多几少;小潮汛少投,大潮汛多投;高温闷热天气少投,水质不好少投,浮头时不投;雨水过多,池水混浊时少投,水温下降到5℃以下可停止投饵。拦网养殖水质管理比较方便,由于潮水能自由进出,水质条件较好,但应经常保持埕内水深(包括埕沟)1.5米以上。在潮水不能进塘期间,应设置水泵抽水,一般3天换1次水。日常巡塘检查十分重要,特别在潮水淹没埕坝以前,应仔细检查拦网(尤其倒网和网脚处)、埕坝、闸门,发现破损、漏水立即补堵。为防除虾虎鱼、鲶鱼等敌害生物,可每隔半个月到1个月,选择大潮汛阴凉天气,放干池水捕捉敌害生物,但应算准潮水,以使结束后能很快进水,避免干池过久。

   4.收捕

   或采取轮捕轮放方法,捕肥留瘦,或一次性收捕,一般秋季水温下降到13℃以下时,青蟹活力减弱,应及时收捕。秋季收捕结束后,可即放养当年秋苗,经越冬留待明年养成。人工育肥1年可多次进行。

8. 青蟹人工养殖技术

1、寄生虫病

养殖水体老化,有害生物如纤毛虫类大量繁衍,寄生在蟹的鳃丝或腹部,吸收蟹体营养并破坏鳃丝毛细血管,使蟹难以吸收水体氧气,造成组织缺氧而不断死亡。

防治方法:在枯水期无法换水时,就施放“固氧”(1亩1~2包)改善水质,同时,每公斤蟹料拌5克“蜕克素”、5克“强克101”制成药饵投喂,连续2~3天。其次,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虾纤虫净”全塘泼洒。

2、花壳病

由于池塘水位浅,长期水温偏高,特别是夏季天气,容易得此病,头胸甲外壳有浅黄、浅红、浅白的斑点,打开头胸甲检查,头胸甲内膜壁与头胸甲分离,甲壳、膜发炎糜烂,该病亦叫甲壳溃疡病。

防治方法:经常换水调低水温,多投蓝蛤等含钙质高的小贝类饲料,每公斤人工颗粒饲料拌5克“蟹康宁”、5克鱼用鱼肝油制成药饵投喂,连续3~5天。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菌特灵”、15克海盐拌水全塘泼洒。

3、脓蟹病

此病由于盐差或温差突然变高或变低,盐差、温差过大,使蟹忍受不了环境突然变化而感染,打开头胸甲检查胃壁、卵巢、精巢破坏并有异味,未死先臭。此病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首先,换水的水温不能相差超过5℃,盐度不能超过5‰;其次,发现病蟹要及时剔除,然后用药物治疗。每公斤蟹料拌5克“蟹康宁”、3克大蒜,制成药饵投喂,连续3~5天,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高锰酸钾、0.8克“菌特灵”、15克海盐,拌水混合全塘泼洒。

4、肌肉坏死病

平时投料过多,蟹排泄物淤积,自身污染严重,蜕壳周期推迟,造成蜕不了壳肌肉老死。

防治方法:及时换水,保持水质清、活、爽,控制投料量并投喂新鲜饲料,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茶籽饼5克泡水24小时全塘泼洒,刺激蜕壳生长。

5、慢爪病

由于养殖水质环境比较差,每期蜕壳周期延长,俗称养得老而养不大。病蟹神经抽搐,发应迟钝,爬行慢。防治方法:勤换水,投喂新鲜蓝蛤。每20天左右每亩释放生石灰10公斤,其次每公斤人工颗粒料拌高浓“B什水”5克投喂,连续2~3天。

6、抖抖病(颤抖病)

由病毒感染引起。营养水质不良是诱发因素。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至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在疾病的后期常继发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与弧菌,使病情更加恶化,肝胰脏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青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危害青蟹养殖很严重的一种疾病。

治疗方法:如病蟹体表有寄生虫,应先杀灭体外寄生虫(固着类纤毛虫)。防止一边治疗一边感染,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外泼洒“三亩灵”、“二溴海因”等消毒药物。一个疗程2~4天。内服药时,主要选择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的药:如:“蟹抖康宁”(6‰~8‰拌饵)、“病毒散”(6‰拌饵),一般6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2疗程。病蟹发病基本控制,吃食基本正常后,可在饲料中继续添加“肝肾康宁”,促进病蟹的迅速完全康复与生长。

7、上岸病

由于营养不良,病原菌、寄生虫侵袭,病蟹逃离原水体,寻找新环境,摄食减少,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

每亩水深1米用“上岸止A包”1包化水后全池泼洒,然后用池水泼于岸上的蟹苗;每公斤饲料用“上岸止B包”10克,连续投喂3~4天,如病情严重,可重复一疗程。

8、有害生物

在潮汛期换水过称中,杂菌、杂虾、海鲜、黄脚鱼等,都随水进入蟹塘,是蟹的敌害,所以,定期90~100天除敌害一次,每亩用茶籽病10公斤打碎浸水24小时后,再拌水全塘泼洒

9. 青蟹人工养殖与野生的有什么区别

青蟹人工养殖主要的问题在于养殖所需苗种主要依赖于海区野生苗,虽然也有少量人工繁育的苗种,但往往因盐度差造 成规格不齐、数量不稳定等。锯缘青蟹根据不同生产阶段,主要 分为精养模式和蟹虾贝混养生态养殖模式两种。

(一)蟹种来源及选择

苗种有人工培育蟹苗和天然捕捞蟹苗。外购苗种需进行检疫。选择体质健壮、肢体完整、爬行迅速、反应灵敏、无病无伤的青壳蟹苗进行放养。

(二)放养密度

大眼幼体培育至仔蟹I期、II期,3000 ~ 3500只/㎡ ;仔蟹I期、II期培育至V期、VI期蟹种,45~60只/米2;养成池单养时,以放养V期、VI期蟹种计,精养池为10000〜12000只/公顷; 作为辅养品种时,放养密度为2250〜5500只/公顷。

(三)饲养管理

1.水质控制

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换水。仔蟹中间培育期间,应保证每天换水10厘米;成蟹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在大潮期间换水 2〜3次,日换水量20%~30%。高温或低温季节,应提高塘内水 位,暴雨后及时排去上层淡水。应不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和水质 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2.饲料投喂

以低值贝类和海捕小杂鱼虾及专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中间培育期间,日投饲量以放养蟹苗个体质量的100% ~200%投喂,每次脱壳后增加50%;养成阶段投喂鲜杂鱼虾、低值贝类。不同生长阶段,其投饲率不同:仔蟹V期、VI期(规格:300 ~ 600只/千克)日投饲率为50% ~ 100%;仔蟹VII期、VIII期(规格: 170 -300只/千克)日投饲率为30% ~ 50% ;仔蟹VI期、X 期(规格:80~170只/千克)日投饲率为15% ~30%;仔蟹X期 以上日投饲率为10% ~ 15%。通过放置池内的饲料观察网,随时 调整投饲量,水温低于18T、高于32$时减少投饲量,水温在 12℃以下停止投喂。投饲地点选择在池塘四周的固定滩面上。中 间培育期间,每天投喂3 ~4次;养成期间,早晚各投喂1次,傍晚占总投饲量的60% -70%。

3.日常管理

养成期间坚持早晚巡池,检査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是否完 好;观察水色、水位、青蟹活动、摄食情况;定期测量水温、盐 度、pH值以及青蟹的壳宽、体质量等生长数值;按照无公害养殖 技术要求,应做好养殖日志。

(四)病害防治

投喂优质饲料,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通过换 水、增氧等手段改善水质并保持水温、盐度的相对稳定;脱壳前 交替使用生石灰15毫克/升、二氧化氯0. 2 -0. 3毫克/升消毒水 体;发现患病死蟹,应及时捞出,査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传染性病害死蟹应做深埋处理。

(五)起捕与吐沙

用流网、蟹笼、排水、干塘等方法起捕,捆绑后青蟹应在洁净 海水中流水吐沙0.5小时。

(六)注意事项

越冬前适当降低塘内水位,促使秋蟹在塘底及塘沟两侧打洞越冬,冷空气来临前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