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战马在古代战斗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14 22:28   点击:11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战马在古代战斗中的重要地位

而作为骑兵的组成部分,战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人类两条腿中的一条,缺之不可。

然而,能够胜任军马的,以高寒地区出产的马为佳,因为高寒之地才能养出好马。

条件如此“苛刻”,意味着能养出合格战马的地方少之又少。

​图1 秦末汉初河套地区

在古代,能够养出合格战马的“天然牧场”,一是今天的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这些“天然牧场”一旦失去,中原地区只好求其次,自己养马,差是差了点,但有比无好。

而自己养马,意味着从人类口中夺食,因为养马的代价,大得不可想象,根据古人测算,养一匹马所需土地,如果用来种粮,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这样养马太不合算,最好的办法是占领天然牧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用自己的特产比如丝绸等等,与北方游牧民族换马。

这意味着你的军队战力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你得和他搞好关系,否则他一旦翻脸,你只有干瞪眼,而这种友好关系,并非铁板一块,游牧民族翻起脸来,比翻书还快。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解决的呢?

早在商代,统治者就认识到了马的重要性,诞生了官方马匹管理制度,也就是所谓的“马政”。

而“马政”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马政,谓养马之政教也。

​图2 秦的骑兵

商代的统治者和贵族对马匹特别重视,因为马匹不但是战争和贵族狩猎时驾驶车辆的重要工具,也是祭祀鬼神的祭品,需求量大,专门从事马匹饲养的“队伍”也很庞大,由奴隶组成。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个观点虽然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提出的,但秦朝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政府非常重视,除了在边郡地区大搞官营养马基地,还在内地大建官马厩(养马场)。

二、东汉皇后马氏是谁?

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是开国功臣马援的小女儿。她十三岁时被选进皇宫,由于生性恭顺,待人宽厚,加上知书达理,生活上自奉比较节俭,因此宫廷上下都对她十分敬重。

明帝的儿子章帝刘(达)是贾妃所生,马氏对他毫不妒忌,尽心竭力地把他抚育成人。章帝即位以后,尊奉马氏为皇太后,为了报答她的养育之恩,多次提出要对太后的三个哥哥马瘳、马防和马光加官晋爵。

马瘳是马援的长子,并没有什么战功,起初只在宫中担任侍从的郎官。由于他是皇帝的外戚,妹妹的地位一显贵,他也马上被提拔为中郎将,后来又升任卫尉(主管宫廷门禁)。每当朝廷遇到重大的事情,常常要去征询他的意见。

马太后是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她看到当时许多外戚都是无功受禄,过着极其豪华奢侈的生活,出门时车水马龙,前呼后拥,甚至连家中奴仆的穿戴也超过了宫廷侍者,心里感到非常忧虑,就坚决拒绝了章帝的请求。

后来,马瘳的母亲死了,安葬的时候,三兄弟把坟墓筑得比较高,超过了当时礼制的规定。这件事很快被太后知道了,她心里非常不安,马上派人传话下去,要三个哥哥把坟墓重新改建。

在太后的经常督责下,马瘳为人比较谨慎,还能够注意约束自己;但马防和马光却不知道收敛,他们广积资财,大买良田,在京城洛阳兴建了许多华丽的住宅,家中的奴仆达到一千多人,引起了百官和士民们的议论。

马瘳的儿子马豫,是个步兵校尉。他行为放荡,不学无术,一心希望父亲能够靠着太后的关系飞黄腾达,自己将来也好沾光。后来看到无法如愿,渐渐心怀不满,经常口出怨言。马瘳虽然知道,但并不去对他严加管教。

当时,马瘳的好友杨终看到这种情况,就写信劝告他说:“汉朝初年有许多诸侯王,因为对子弟不加管教,触犯了刑法,最后弄得国灭身亡。你怎么能不临深履薄,把他们的结局引为教训呢!”马瘳看了,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公元79年,太后因病去世,马氏兄弟开始渐渐失势。有一次,马豫背着父亲写了一封匿名信,对朝政进行诽谤。事情揭发以后,大臣们就上疏秦请罢免马豫的官职,同时让马廖三兄弟离开京城,遣返到原来的封地去。

马廖后悔莫及,回到封地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以后,就对儿子进行严厉的拷问。倔强的马豫不肯服罪,被打得遍体鳞伤,最后病重死去。

后来,章帝虽然顾念旧情,仍然把他们召还洛阳,但宠幸已大不如前。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即位,同马家的关系更加疏远。不久,马廖就郁闷成疾,一病而死。

公元92年,大将军窦宪因为谋反被处死。有人诬告马光和窦宪串通一气,马光被迫自杀。马防和马廖的小儿子马遵也受到株连,被贬斥到遥远的江南去。马氏兄弟的结局,证明了当年杨终“临深履薄”的告诫是有远见的。

三、斑马又称什么?指的是汉代历史学家班昭和马续

不是的,班马又称马班,指的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和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这是文学史上定义的。

四、东汉苟句伯的故事

荀句伯是个讲信用、重义气的人。有一天,荀句伯听说他的好友生了重病,就前去探望,但万万没想到,那个村子恰巧有土匪来抢劫,全村只剩下他那生重病的朋友未能逃走,苟句伯见义勇为,用真挚的友情感动了原本要来抢劫的土匪,使他们退出了村去。

————————————

东汉桓帝时有个叫荀巨伯的人,很重朋友义气。有一日,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败坏‘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的行为!”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到得到了保全。

原文:《世说新语》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败坏‘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的行为!”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