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是聚缩虫?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07 20:10   点击:10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中国对虾(Penaeusorientalis)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则会导致育苗失败。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对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1病原体

对虾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是树状聚缩虫(Zoothamniumarbuscula),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Peritricha),钟虫科(Vorticellidae)。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聚缩虫同其它固着性纤毛虫如钟形虫、单缩虫、累枝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虽然略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明显,如聚缩虫与单缩虫形体相似,但聚缩虫群体柄的机丝在分枝处是相连的,受到刺激后所有个体都能同时收缩,每一个体长平均为40μm~60μm,而单缩虫的机丝在柄的分叉处断开,故整个群体不能同时收缩。钟形虫不成群体,柄触呈螺旋弹簧状收缩。累枝虫虽呈群体,但柄内无机丝,不能收缩。在这些固着性纤毛虫中,以聚缩虫对对虾幼体的危害最大。

2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在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发现第20号培育池中蚤状幼体寄附聚缩虫,同时镜检发现向培育池中投喂的卤虫卵外壳上也寄附聚缩虫,次日又相继发现第16号池、18号池、14号池、6号池中的对虾幼体感染了聚缩虫,接着所有培育池中均出现聚缩虫。各池中对虾幼体聚缩虫的感染率达60%以上。第20号培育池中,对虾蚤状幼体开始死亡,其它各池的患病对虾幼体发育变态停滞。1998年,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白家育苗室在对虾蚤状幼体第Ⅱ期时,投喂豆浆等代用饲料,2d后5个培育池中发现对虾幼体寄附聚缩虫,患病的蚤状幼体不摄食、不排粪、不蜕皮、不变态,并陆续下沉死亡。对虾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症状主要是体表似复盖一层絮状白毛、消瘦、活动减弱、或在池边不动或在水中缓慢游动、趋光性差、极易沉入水底。聚缩虫群体较大,常附着在对虾幼体的头甲及腹部,呈粘滑的絮状附着物,肉眼可见。镜检则可见到聚缩虫附在对虾幼体体表及鳃丝上,若大量寄附在鳃丝上,便严重影响对虾幼体的呼吸、活动和摄食,使对虾幼体发育变态受到阻碍而死亡。

3发病原因

聚缩虫喜生活在有机质较多、盐度较低的静止海水中。虾苗培育池中投饲较多,尤其投喂豆浆、蛋黄等饲料,水质较易变坏,池中的有机物既为聚缩虫提供了食料又为聚缩虫提供了附着基。聚缩虫是通过端纤毛轮的自由游泳体在水中传播的,静水容易使端纤毛轮幼虫易于寄生在附着基上。如果在对虾蚤状幼体期,培育池内每天换水量少于全池水量的1/3,池水静止时间较长,池中有机物的含量则越积越多,聚缩虫在这种环境下就会迅速繁殖。严重时可使对虾幼体聚缩虫的感染率达到85%。

在对虾育苗中,当其幼体发育至蚤状幼体第Ⅱ期时,就要投喂部分卤虫无节幼体,而卤虫无节幼体与卤虫卵壳很难分离干净,所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往往带有大量的卤虫卵壳,培育池内的卤虫卵壳成为聚缩虫的附着基。如果培育池内许多卤虫卵壳都附有聚缩虫,那么,对虾幼体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感染聚缩虫病,感染率可达80%。

4防治措施

在对虾育苗过程中,控制聚缩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4.1减少豆浆等代用饲料的投喂在对虾育苗接种单细浮游植物――硅藻、角毛藻等,并施化肥硝酸钾2mg/kg、磷酸二氢钾0.2mg/kg、硅酸盐0.1mg/kg,每日或隔日施肥1次。在池中繁殖单细藻类、作为对虾蚤状幼体期的饵料,减少豆浆等的投喂,从而减轻对水质的污染,改善外界环境条件,有利于预防聚缩虫病。

4.2对卤虫卵进行处理卤虫无节幼体是对虾糠虾幼体和仔虾的饵料。由于卤虫卵壳上附有聚缩虫,所以在孵化卤虫无节幼体时,对卤虫卵进行消毒处理(50mg/kg的漂白粉溶液浸泡0.5h~1h),杀死虫体后,再进行卤虫卵的孵化。或待卤虫无节体孵出后,加热到50℃~60℃,烫死卵壳上的聚缩虫。另外,在投喂卤虫无节体时,除去卤虫卵壳,尽量减少将卤虫卵壳带进培育池中。

治疗的措施主要是换水和提高水温。培育池中,发现对虾蚤状幼体附着聚缩虫时,要立即采用60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水,日换水量占全池水量的2/3左右;发现仔虾附着聚缩虫时,采用20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量。通过大换水,不仅能刺激对虾幼体快速蜕壳,使寄附在体表的聚缩虫脱落下来随换水排出池外,寄附在卤虫卵壳的聚缩虫,也随换水排出池外,从而使池水中聚缩虫数量迅速减少,病情即可减轻。同时加强投喂适口饲料,增强对虾幼体体质,加速蜕壳并提高培育池水温2℃~3℃,治疗效果更好。

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控制聚缩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1、 经常采用益水宝(即由枯草芽孢杆菌及硝化细菌等组成的复合菌),全池泼洒,其基本用量为0.4ppm,可有效降低池塘水体的有害菌,分解虾池的有机碎屑,消灭聚缩虫赖以生存的空间基础。

2、 采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进行全池泼洒(应在用益水宝2-3天后)其基本用量为0.3ppm。

3、 全池泼洒“虾蟹纤虫净”其用量为0.8-1.0ppm,间隔7天左右,重复泼洒1次即可。

中国对虾(Penaeusorientalis)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则会导致育苗失败。

对虾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是树状聚缩虫(Zoothamniumarbuscula),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Peritricha),钟虫科(Vorticellidae)。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聚缩虫同其它固着性纤毛虫如钟形虫、单缩虫、累枝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虽然略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明显,如聚缩虫与单缩虫形体相似,但聚缩虫群体柄的机丝在分枝处是相连的,受到刺激后所有个体都能同时收缩,每一个体长平均为40μm~60μm,而单缩虫的机丝在柄的分叉处断开,故整个群体不能同时收缩。钟形虫不成群体,柄触呈螺旋弹簧状收缩。累枝虫虽呈群体,但柄内无机丝,不能收缩。在这些固着性纤毛虫中,以聚缩虫对对虾幼体的危害最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