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鲽鱼 养殖
如果水健康,这样的水养殖的鱼,鱼皮是可以吃的,鱼皮口感滑腻,是很多人的最爱,但鱼皮容易被重金属污染的传言也让不少担心不已。目前,并没有实验说明所有的鱼皮都有重金属污染的现象。
鲽鱼,又被叫做比目鱼、半边鱼、和木叶鲽、扁鱼等,它是鲽形目,鲽科鱼类,它主要是生活在温带水域的,它一般是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中。鲽鱼身体呈扁平状,它的双眼在身体朝上的一侧,它表面是有极细密的鳞片的,而且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上。
2. 鲴鱼养殖技术和管理
青尾鲴最大有一斤,青尾鲴为鲤科鲴属的鱼类,俗名黄尾、黄片、黄鱼、黄姑子。青尾鲴是淡水生长的中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体长稍扁,头小、尖,吻端圆突,口近下位,呈一横裂,下颌有一发达的角质边缘;背侧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的斑块,尾鳍桔黄色。
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池塘养殖可投喂糠、麸。最适生长水温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鲢。在自然界中,青尾鲴1龄鱼可达100-200克,性成熟期为2龄,繁殖季节在4-6月份,亲鱼集群溯游到浅滩产卵。
3. 鳘鱼养殖方法
成本。 鱼塘租金:800-1000元左右;
鱼苗成本:0.4元/条,一亩放1500-2000尾,费用为600-800元;
饲料成本:3000元;
其它成本:水电费、鱼药及其他的费用约为5500元由此可知,总成本大概在1万元左右。利润。 鳘鱼市场批发价格15元/斤左右,每亩可收获2000斤左右,除去成本1万,亩产利润在1-2万左右。
4. 鲻鱼 养殖
最大500-1500克。
鲻鱼俗名乌头鲻、鲚鱼等。它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15-40厘米,一般体重150-250克,大者500-1500克。它是温热带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有的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人工繁殖鱼苗亦已成功。
鲻鱼为广盐性鱼类,生命力较强,从盐度为38‰至咸淡水直至纯淡水都能正常生活。适温范围为3-35℃,较适暖水水域。鲻鱼为杂食性,以食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食小鱼小虾和水生软体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喜食动植物颗粒饵料,故食物物来源广,物化成本低。
5. 鮰鱼的养殖技术
500克。
鲮鱼的体型并不大,常见鲮鱼个体的体重只有1斤左右。超过1斤的鲮鱼虽然也有,不过数量是比较少的。目前比较大的鲮鱼可以长到4公斤左右,但这么大的鲮鱼非常少见。具体来看,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鲮鱼的体型。比如水温,水温适宜,鲮鱼的食欲就好,发育也好,体型相对就大一些。另外,水质、食物等因素对其体型也都有影响。
6. 鲥鱼人工养殖技术介绍
1、稀少,物以稀为贵这句话实在是太正确了,很多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就见不到这些珍稀的鲥鱼,就是因为世界上的野生鲥鱼非常非常稀少,而且有的人认为世界上已经不存在真正的野生鲥鱼了,正因为如此,它的价格一涨再涨,而且就算有,被拿来吃的概率也是极低的。
2、养殖难,鲥鱼的养殖技术要求相对难一些,而且很多是最近几年它快要完全灭绝时才开始养。
鲥鱼营养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鱼中之王。 而且它的味道也是十分鲜美,做熟之后香味浓郁,味鲜肉细,营养价值非常高,同时也非常稀少,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吃到鲥鱼,那么一定要好好的品尝一下,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7. 鮰鱼 养殖
叉尾鮰鱼养殖环境好
叉尾鮰鱼的长速快,在成鱼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投喂是关键。投喂数量、投喂时间、以及投喂管理,都将决定成鱼养殖的好坏,最终影响到养殖效益。鱼体重在50克以下,日投饵3次。体重在50克以上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16-17时各投喂一次。在饵料的投喂中,应当将饲料均匀的投在食台上,浮性饲料也应做好漂浮的饲料筐饲料投在固定的投饲地点,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
8. 鳑鲏鱼的养殖技术
鳑鲏鱼可以说得上是最好喂养的观赏鱼类了,本身是淡水鱼且分布范围广,所以在喂养方面的讲究并不多。甚至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鱼缸不用加温就能安全过冬,因为鳑鲏鱼在野外也是正常过冬的。在鳑鲏鱼的喂养环境设置中,没有太多的注意事项,正常鱼缸进行喂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养好鳑鲏鱼,使之发色更加艳丽,那就需要花一点儿小心思了
9. 鮸鱼 养殖
鲮鱼,身体延长,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
鲮鱼是杂食性,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
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开始摄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来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体长4厘米以上时,便以吃浮游植物为主。同时,鲮鱼喜欢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岩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此外,还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
鲮鱼是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风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