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蚂蟥养殖池的建造(养殖蚂蝗需要什么样的池子)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1-08 02:15   点击:20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养殖蚂蝗需要什么样的池子

可以呀。

水蛭的繁殖并不难。首先你准备一个小池子。一半土一半水。因为水蛭繁殖时在土里的。会生出类似茧的东西。等卵出来了就是小水蛭了。不明白可以问我

2. 蚂蝗养殖方法

养殖水蛭确实赚钱, 1亩667平方水面产值10万左右,一平方2斤,去掉成本7万利润还是有的,今年鲜货价钱普遍70左右一斤。但这是高要求精养条件下产量,我这用的薄膜精养模式,用网箱模式我是没见到能达不到这产量的。我总结下养殖水蛭需要知道以下这些部奏,改底,肥水 ,解毒,防应激,防逃,防天敌,螺狮新鲜供应充足,水源清洁无化肥农药。

3. 养殖蚂蝗需要什么场地呢

1、养殖场地:黄鳝对环境适应性强,对水体,水质要求不是很高,既可以利用一般池塘也可以用水泥池养殖,黄鳝具有穴居、喜暗、喜温和善逃的习性,因此选择养殖场地时应该选择洞头保暖、夏天避阴、土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并能有保持常年有微流水,周边无污染的环境。

2、鳝苗:在国内养殖黄鳝有两种,一种是泰国、越南的韧带黄鳝,这种黄鳝繁殖力强,杂食性,生长也快,但是肉质口感不佳,市场价低,另一种是中国本土温带黄鳝,一方面可以直接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小规格也是黄鳝苗,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黄山繁殖场进行该品系繁殖鳝苗,口感好,但是价格高。

3、饲料:动物性鲜活饵料、动物性下脚料、人工配合饲料。天然昆虫也可以作为黄鳝饲,料其中动物性鲜活饲料是黄鳝饲料的最佳选择,因为其蛋白质含量高,转化也高

4、成鳝养殖技术:营造适宜的环境,水草再养殖过程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严格把控好选种关,苗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养殖成本和质量;科学的进行投喂功,黄鳝所需的营养价值对于黄鳝生长和病害防治有很重要的作用;定期预防疾病;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温度何止、防治黄鳝逃窜、防治浮头。

5、病害:黄鳝在自然环境下长期进化和适应,抗病能力较强,染病几率也小,同样人工养殖过程中也很少有患病情况,但是在高密度饲养下,鱿鱼管理不善,水蛭恶化也会导致疾病发生,引起黄鳝疾病主要由:外因,黄鳝池使用和清理不当引发、水质不好导致;内因,黄鳝本身体质、养殖条件不完善、密度过高、投饵不当、有害物质进入等因素导致

4. 养蚂蝗好养吗

水蛭养殖周期为一年半,最大个体可达65克,平均也在35-50克左右,亩产量能达到100公斤以上。水蛭又称蚂蝗,以干燥全体入药。由于野生资源遭到破坏,其价格上涨。养殖水蛭方法简单,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好项目。养殖水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防逃:要在池塘外围砌防逃墙,高度在80~90厘米以上。墙的内侧用水泥、沙子抹成麻面。  2.大量放养水生植物:以水葫芦和浮萍为主。水蛭怕阳光直射,因此大量种植水生植物既可作为田螺的饲料,又可遮光,水蛭还可以在上面产卵。  3.供给充足的饲料:每667平方米水面应投入50千克左右的田螺。另外,每周应为水蛭投放1次畜禽血块,但血块中不能含盐。为不影响水质,不能直接将血块投入水中。可将血块放在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水蛭嗅到味后便可爬上采食,血块放置时间不得超过两天。  4.引种后不得直接将水蛭投放到池塘里: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水蛭自身将产生一层黏膜作为保护膜。应在池塘周边选择一块阴凉潮湿的地方,将水蛭放到里面,让其自行爬进池塘,以减少死亡。  5.注意观察:水蛭是在覆盖物下边的泥土中,而不是在水中繁殖的。繁殖期内,如果水漫过土床7天左右,水蛭卵就会因缺氧而死亡,所以应注意察看,以确保养殖成功。  6.及时捕获:捕获期一般在10月份。打捞出来的水蛭按大、中、小分开。大的筛选出来放回池中留做水蛭种;小的另外放在一个池中继续词养,以便第二年养到15克以上时打捞出售;中等的应马上加工成干品后出售。

5. 养殖蚂蝗需要什么条件

 (一) 沼泽地养殖

  沼泽地的特点是水位浅,水生植物茂盛,沼泽地底层有机物、腐殖质含量较多,浮游生物、水生动物丰富。因此,只要建好围栏,即可放养水蛭(蚂蝗)。要定时进行观察,适当补充饵料。密度过大时,要适时捕捞。

      (二) 稻田养殖

  稻田的特点是水位浅,水温适宜,又有水稻遮荫,从含氧量到丰富的饵料都适合水蛭(蚂蝗)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我国大部分稻田中,都生长有不同品种的水蛭(蚂蝗)。稻田养殖要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田土保水、肥力好的地块,四周用围栏圈围起来。在稻田的中间,根据地块的大小,挖一个或几个池塘。一般以100 平方米中间挖一个1 平方米的池塘为宜,同时池塘与池塘之间,以及在稻田的四周挖深、宽各约30 厘米的保护连通沟,使池、沟相通。当晒田、搁田或施肥、喷药时,要把水蛭(蚂蝗)用动物血引诱到池塘或保护连通沟里,使水蛭(蚂蝗)免遭杀害。施肥最好改为球肥深施,喷农药最好改为低毒或无毒农药。

  二、集约化精养 

  集约化精养是采用人工建池、投喂饵料的科学饲养管理方式。一般有鱼塘养殖、场区养殖、室内养殖、庭院养殖以及工厂化恒温养殖等方式。这几种养殖方式放养密度较大,资金投人相对较高,要求饲养技术精细。但单位面积产出多,经济效益较好。

  (一)精养的物理性质

  1 .透光性强,水层波动小:因为水浅,阳光可透射到池底,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底栖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同时因为水浅,水的上下层基本均匀,仅在刮风、温差变化条件下出现小的波动。为水蛭(蚂蝗)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 .水色不定,水温呈季节性变化:水的颜色常因土质、水深、施肥种类及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情况而各有不同。这是因为浮游植物多时水体呈绿色,浮游动物多时水体呈黄色,腐殖质多时水体呈褐色或为酱油色,大量生长蓝藻时水体呈青绿色,鱼腥藻繁殖多时水体呈黄绿色,纤毛虫繁殖旺盛时水体又呈褐色,水蚤大量出现时水体则呈红色。

  1年中冬季水温最低,春季逐渐回升,夏季水温最高,秋季逐渐下降。在1 年中5~9 月份水温较高,是适合水蛭(蚂蝗)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时期。l日中的平均温度,一般水温高于气温,平均温差水温低于气温,这样看来,水温比气温相对稳定。白天水温常低于气温,而晚上则水温又高于气温。

  3.水体变质,则水中发出腐败臭味:如发现水体有特殊的腐烂味、臭味,则表示水体被污染,说明池底的有机物如吃剩的饵料、沉底的动植物残体、粪便等,腐败生成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此时则应及时换水或倒池清理,防止水蛭(蚂蝗)大批死亡。

   (二)精养的化学性质

  1.酸碱度(pH 值)。酸碱度是指池塘中水的pH 值。主要是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与碳酸盐类之间比率的变化。其变化幅度一般在6.5~9.5 之间。pH 值在昼夜之间有周期性的变化:黎明时,二氧化碳含量多,水的pH 值下降(变酸);白天,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水的pH 值升高(变碱)。实践证明,中性的水体或弱碱性的水体有利于水蛭(蚂蝗)的生长发育。

  2.气体溶解量。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氨气、硫化氢和甲烷(沼气)等。一般较为重要的是水中含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当水中的含氧量大于0.7 毫克/升,水蛭(蚂蝗)就活动正常;当水中的溶解氧小于0.7 毫克/升时,水蛭(蚂蝗)就会纷纷爬出水面,到岸边土壤或草丛中,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池塘中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水温的昼夜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含氧最多的时间是下午,这是因为水中绿色植物在此时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了大量的氧气。而黎明时水中含氧量最低,这是因为夜晚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而动物没有停止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呼出。

  3.无机盐溶解量。无机盐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等。这些盐类的溶解量对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动植物的数量,对水蛭(蚂蝗)的生长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精养的生物组成

  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季节,池塘中的生物组成有明显的区别。但一般由以下几大类生物组成。

  1.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一般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动植物。它们的活动能力有限,大多是靠水体流动而被动地移动,它们是池塘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对水蛭(蚂蝗)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浮游植物主要包括低等的浮游藻类,如夏季大量繁殖的蓝藻(微囊藻、鱼腥藻等)、绿藻(鼓藻、空球藻、团藻),春季秋季生长旺盛的硅藻等。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的有机体,如草履虫、喇叭虫、尾棘虫等。

  2.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漂浮植物如水浮萍、芜萍等,它们完全漂浮于水面或水中。(2)浮叶植物其叶面漂浮于水面,而根生长在池塘底土中,如菱、若菜等。(3)挺叶植物其根植于泥土中,而茎、叶挺立于水面之上,如芦苇、莲子草等。

  3.底栖动物:底栖动物中包括软体动物中的蚌、螺类,甲壳动物中的虾、蟹类,非浮游性的枝角类、挠足类等,还有水蛆蜕、摇蚊幼虫、蚌蟒幼虫等。

   4.其他动物主要包括鱼类、蛭类、水蛇、鳖、水鼠等。

   5.真菌和细菌在严重污染的池塘中,各种危及水蛭(蚂蝗)生命的真菌和细菌大量繁殖,对水蛭(蚂蝗)的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水蛭的养殖模式有野外粗放养殖和集约化养殖,两种养殖模式各具优势,如果你想养殖水蛭,可以参考一下以上内容,结合实际再开展会比较好。

6. 蚂蝗的养殖适合在哪里养

 一亩能养15000条蚂蟥。一亩地要投放10斤种苗,约2000条左右。一条蚂蟥正常养殖一年可繁殖大概40条左右,2000条蚂蟥便可繁殖高达80000条左右,但是蚂蟥的成活率不高,大概在20%左右。

苗种投放标准为每立方米可放养1万条左右。选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大(20~30克最好),这样的蚂蟥产卵量多,孵化率高,放养10个月即可加工出售。一亩水面养殖池,可收获成品400公斤,价值2万元以上.

7. 养殖蚂蝗需要什么样的池子才能养

养殖技术 田螺是中国产的一种淡水螺,是上等保健食品。

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

目前在广东、福建等地区已开始人工养殖,不少农户把养殖田螺作为一项创业门路,大力发展。

现简单介绍田螺的养殖技术。

田螺的习性 田螺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饼)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

田螺耐寒而畏热,其生活的适宜温度为20℃~28℃,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钻入泥土、草丛避寒避暑。

当水温超过40℃,田螺即被烫死。

田螺的繁殖 田螺雌雄异体。

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

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

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

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

田螺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

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只~150只仔螺。

人工养殖 1.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

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

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

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天~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2.种螺放养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

种田螺的来源:一是野外采集,二是市场收集。

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

一般,自然粗放水体中每平方米投放种螺0.1公斤~0.5公斤,精养池可增大投种量2倍~3倍。

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3.饲养管理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

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则必须投人工饵料。

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

水温在15℃~20℃、28℃~30℃幅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

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日常管理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

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

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次~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收获与运输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料,投放的幼螺可达10克~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

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

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旋转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

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

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关键技术 田螺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磷、钙、铁元素以及维生素,农户可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田螺养殖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1.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

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

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

2.田螺的繁殖习性。

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时,田螺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十在水底摄食生长。

到4月份开始繁殖,7~8月份是田螺繁殖旺盛季节。

1~2龄雌螺可产仔20~30个,4龄以上的雌螺可产仔40~50个。

仔螺出生后生长迅速,一年可发育成性成熟,每年4~9月是产仔季节。

3.田螺养殖场地选择。

田螺的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是有流水。

螺池规格一般宽1.5~1.6米,长度10~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

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

池子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防逃网。

同时,在养殖池中间稀栽茭白等水生植物,这不仅可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且又为田螺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4.种螺放养。

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100千克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池里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

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

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

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

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编辑本段病虫害防治 田螺养殖作为土著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田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田螺科,圆田螺属,共有4种,分别是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胀肚圆田螺和乌苏里圆田螺。

目前养殖的主要是中华圆田螺。

田螺一般适合在稻田、浅水沟、低洼地、湿地等地方养殖。

田螺对养殖的场地要求不高,一般在浅水水域稍加整改,具有腐殖质多的软泥底水域均可养殖,具有一定的微流水条件则更佳。

田螺的病害和虫害至今为止发现较少,有报道的也不多。

但在此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田螺的养殖其生活适温为10-40℃,最适20-28℃,超过40℃会引起死亡,低于10℃则进入冬眠状态。

须注意夏季要防高温,因稻田的水浅,在夏季水温可能会达到上限致死温度;而冬季越冬的泥底有机质含量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有毒物质而影响田螺越冬。

(2)田螺对水中溶氧的量比较敏感,正常生活要求水中溶氧每升在4毫克以上,当降到3.5毫克时,食欲会下降,当降到1.5毫克时则会引起死亡。

(3)田螺的繁殖季节在6-7月(有条件的地方秋季还会产一次卵),如果考虑自己繁殖,则在养田螺的稻田中最好不要养鲤鱼,否则小田螺会被鲤鱼摄食。

(4)稻田中农药的使用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即合用也应采用低毒农药,而且应晴天用;宜在稻田一半一半用。

(5)在生长旺季可定期使用有机肥,原则是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施肥过多。

(6)养殖过程中最好有一定的微流水环境,以确保水中的溶氧,但必须注意水源,切勿引用有农药的水源。

(7)可以考虑田螺与水蛭、泥鳅、黄鳝等混养,则其经济效益更佳

8. 养殖蚂蝗需要什么样的池子,需要换水吗

S100:准备池塘:建造多 个晒水塘和饵料养殖塘,各塘口单独进出水,对角采用管道连通,晒水塘内养 殖水草;S200:注水,向晒水塘注入无污染的水体,并将水草栽入所述营养钵 中;S300:建造水蛭养殖池,所述水蛭养殖池包括多个玻璃缸体1,所述玻璃 缸体1内设置有多片玻璃挂片7;S400:产卵孵化,将含水30-35%的腐殖土放 入产卵池中,深度在20-35厘米深,然后将待产水蛭放入产卵池产卵;S500: 养殖饵料,将活体螺放入所述饵料养殖塘内集中饲喂,待其产卵后将卵块放入 所述玻璃缸体1内;S600:投放幼蛭苗,从所述腐殖土内拿出孵化后的水蛭卵茧,加水浸泡,将水蛭幼苗放入所述玻璃缸体1内;S700:日常养殖管理,维 持养殖环境的温度在20-25度,每日从所述晒水塘抽水进入所述玻璃缸体1进 行换水;从玻璃缸体1排出的水进入晒水池净化。

9. 养蚂蝗喂什么的

水蛭是一种药用动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水蛭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特种养殖项目,我们要重视养殖过程当中的喂养情况,那么,水蛭吃什么食物?下面一起来进行一下了解。

一、水蛭吃什么

1、水蛭为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软体动物为主饵,人工条件下以各种动物内脏、熟蛋黄、配合饲料、植物残渣,淡水螺贝类、杂鱼类、蚯蚓等作饵。野生水蛭最多的是吸青蛙的血,那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

2、日本医蛭、菲牛蛭等吸血则以动物的鲜血凝块为主食,同时加上要配合基地内的浮游生物培养,达到水蛭的合理膳食。

3、水蛭在形态上适于获得和消化的食物主要有福寿螺、鱼、龟、蛙、鸟类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血,可以作为这些动物的暂时性体外寄生虫。它们也消耗像环节动物、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这样一些无脊椎动物的腐肉、体液、组织以及整体身体。只有少数几种水蛭专门摄食某一种宿主动物,大多数种类的食谱包括某一类或两类动物。如鱼屋属摄食鱼类的血液,盾蛭属摄食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血液。

二、水蛭饲料

1、随着养水蛭事业的口益发展和养殖方式的集约化,科学合理地使用词料、繁殖饲料,不仅能满足水蛭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能提高水蛭的防病、抗病能力。目前,养殖水蛭的主要食物有水中浮游生物、小昆虫、动物血及蚯蚓、螺类等。

2、—般作为人工养殖水蛭的食物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水蛭喜欢吃,而且营养全面,能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食物,二是投人水蛭池中能较长时间与水蛭生活在一起,又不污染水质;三是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便于人工培育,并能大量供应。

3、虽然水蛭喜欢摄食的食物较多,佴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选择螺类、蚯蚓养殖是水蛭饲料。

4、目前我们水蛭养殖过程中,因为面积比较大。我们选择饲料的时候,肯定要考虑到量的问题,螺蛳类的为我们最主要的选择,因为螺蛳的产量比较高,而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有,价格比较合适,所有我们首选的就是田螺!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水蛭吃什么食物,水蛭的喂养要根据它的食性来进行,值得注意的就是,投食田螺或螺蛳时要注意,做到大水蛭吃大螺蛳,小水蛭吃小螺蛳,一般投喂量为每千克水蚱投入1.2~1.5T克螺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