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蛇是怎么冬眠的?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5-18 13:54   点击:1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蛇是怎么冬眠的?

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到7-8℃左右会进入冬眠状态,常会选择在干燥的高处,如树洞、洞穴、和岩石缝隙等作为冬眠的所在地,冬眠时会有几十条或成百条同种或不同种的蛇群聚集在一起,能够提升周围的温度。待到春暖花开时,蛇就会苏醒开始外出觅食。

一、蛇怎么冬眠

1、蛇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冬天温度下降时,蛇的体温也会下降,为了应对低温的环境,蛇就会进行冬眠。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到7-8℃左右会进入冬眠状态,蛇会选择在干燥的高处,如树洞、洞穴、和岩石缝隙等作为冬眠的所在地,冬眠时常会有几十条或成百条同种或不同种的蛇群聚集在一起,这样能够提升周围的温度,还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大大降低了体内能量消耗的水平,减少死亡率,还有利于来年春天出蛰后增加雌雄蛇交配的机会,散居冬眠的蛇类死亡率高达70%左右。蛇在冬眠的期间不会吃食物,会依靠体内的脂肪燃烧来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2、待到春暖花开时,蛇就会苏醒开始外出觅食,并且脱掉原来的外衣,蜕皮时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有助于蜕皮,蛇蜕皮后不久,觅食量增加,活动量增大,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会进入发情期,雌蛇的皮肤和尾基部的腺体能分泌一种特有的强烈气味,以吸引雄蛇尾随而来。

二、蛇的食性特点

1、蛇是肉食性动物,所吃的动物种类很多,从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蚯蚓、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到各类脊椎动物(如青蛙、鱼、蜥蜴、蟾蜍、蛇、鸟类及小型兽类)等。它吃的各种动物都一定要是活的,只捕食活蹦乱跳的动物,但人工养蛇时,经过专门驯食训练后,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蛇也会吃死亡的动物尸体或肉块。

2、广食性蛇捕食的动物种类多、范围广,如竹叶青、眼镜蛇、蝮蛇捕食的动物有蛙、鱼、蛇、蜥蜴、鸟等多种;蟒蛇不但捕食蛇、蛙、老鼠、鸟等小型动物,还会捕食鹿、麂、猪和山羊等大动物。狭食性蛇一般只捕食1-2种动物,如金环蛇、银环蛇喜欢吃鱼类,如黄鳝、泥鳅和鳗鱼等;盲蛇以昆虫为食;翠青蛇吃蚯蚓;眼镜王蛇主食蛇类或蜥蜴类等。

二、为什么农历12月还有眼镜蛇出来活动?

为什么农历12月还有眼镜蛇出来活动?因为爬行动物的活动灵活度,和它们受到自然温度辐射有关御中系。一般来说,银环蛇在9到10月份就会冬眠了,那时候的气温差镇颂山不多也就是十几樱败度,银环蛇会逐渐减少活动,盘卧洞中,不吃不喝,等到第二年外面环境达到20度后才会出来。

因为眼镜蛇活动期是从春末到冬初。蛇的活动规律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环境的气温下降时,蛇利用晒太阳、在温暖的石块上取暖等方式升高体温,直至钻入洞穴冬眠。不同蛇冬眠时间也不同。进入冬眠的先后顺序还与性别、哗指年龄有关,首先是雌烂纯蛇,然后是雄蛇,最后是幼饥芦咐蛇。

三、毒蛇种类有哪些?

据《国家地理》杂志的统计,人类已知的蛇共2500余种,其中无毒蛇为1500余种,有毒的蛇类1000种左右。

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

短尾蝮体较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尾短,具管牙;有颊窝。头背深棕色,体腹面灰差雀白色,尾尖棕悉明黑色。睁庆告

种群现状

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

长期以来短尾蝮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中国也采用它做原料生产药物,数量急剧降低。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短尾蝮

神经性毒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

出血性毒蛇:烙铁头、尖吻蝮蛇(俗名五步龙)、竹叶青、蝰蛇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毒蛇:眼镜蛇、眼睛王蛇(俗名过山峰)、 蝮蛇

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为剧烈,被咬伤后应紧急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否则极少能够存活。以上返清十大毒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毒性最大、也最为常见的毒蛇种类。以皖南山区、武夷山、雪薯世峰山、南岭、十万大山、云开大山等地密度最高。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金环蛇 名] Bungarus fasciatus分类地位] 蛇目 眼镜蛇科形态特征]全长12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 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卵径45~54 mm×20~24 mm。估计数量] 野外已极稀少。眼镜王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眼镜王蛇 [学名]Ophiophagus hannah[分类地位] 蛇目 眼镜蛇科[形态特征] 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分布] 在我国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贵州、东、海南、广西,向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2。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mm×33.2 mm。亲蛇有护卵习性。估计数量]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圆斑蝰 Vipera russelii圆斑蝰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漏手前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白眉蝮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龟壳花蛇) [学名]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在70--90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头呈三角形,颈细,吻较窄,头顶具有细鳞,并有倒V形褐色纹斑.体背面为棕褐色,在背中央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纹斑.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纹斑下面还有不规则的小班纹.腹部为灰褐色,有许多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区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常盘踞在柴堆内.多在晚上活动,尾有缠绕性,有时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由于身体瘦长,捕食,攻击都比较灵活.以鱼,蛙,蜥蜴,鸟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为冬眠期,常利用树洞,竹洞作为越冬场所.为卵生,每次产仔5--13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分布]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on$2、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甘肃、贵州;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越南等地.

舟山眼镜蛇 Naja atra

舟山眼镜蛇

[学名] Naja atra

[形态特征] 全长1000~20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 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on$2、海南及香港。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 mm。

[估计数量] 无研究资料。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银环蛇[学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形态特征] 全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 m. wanghaotingi 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生活习性] 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 m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6月产卵3~15(最高纪录为20)枚,卵径29 mm×16.5 mm~52 mm×19 mm;孵化期1~1.5月,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00~270 mm。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