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水产养殖水质改善(水产养殖怎样改善水质)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10 04:55   点击:25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水产养殖怎样改善水质

方案1:

因水产养殖迅速发展,养殖水质、密度、养殖方法已和以前大不相同,水产动物疾病一年不同一年,一年多过一年。水产动物疾病诊断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判断疾病类型或种类,甚至找到病原都不是最终目标,因为这些都还不够。比如最常见的四大家鱼出血病,引起出血病的病原很多,有寄生虫、细菌、支原体,甚至病毒,但基本上属于条件致病病原,只有在水质恶化、拉网或天气变化时才会发生。而在鱼病防治实践中我们发现,控制病原滋生比直接控制病原效果更好、更安全,效果更明显。

控制病原要考虑整个池塘生态系统,切断病原的传播,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消毒剂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时经常出现用后大规模死鱼现象,而杀虫剂经常用于治疗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这是因为消毒剂用后有时会引起病原的突然增加,特别是氯制剂。此外引起病原增加的因素还有施肥、倒藻、反底、拉网等,所以疾病发生期间不能施肥、拉网,疾病被控制后应加强恢复水质。控制病原最好的方法是控制水质,而不是消毒,因为任何一种药都不能在不伤害鱼体的情况下灭绝病原。病原生存的环境存在,就会大量滋生,但如果水质良好,寄生虫、病原菌、病毒就无法通过水体传播,并会慢慢减少、消失。藻类生长旺盛可以净化水质,有效抑制病原菌,水体清爽和水底干净是健康养殖的基础。

EM生态益生菌原液渗入水体后,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调整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水中溶氧量,促进养殖生态系统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产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壮生长。EM生态益生菌原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氮及氨基酸,兼有反硝作用,消除水中的亚硝酸铵,从而净化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改善水质,大大减少鱼虾疾病。将具有拮抗特性的微生态制剂施入养殖水体中或添加到饲料中,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能防止有毒物质胺和氨的积累,保护机体不受毒害。

方案2:

多大水面?水深多少?主养什么鱼?

水质老化有几个原因,一是养殖对象没有搭配好,二是微生物没有搭配好。

办法是肯定有的,而且,投入也不大,但也要跟据实际情况调整。

如果是养殖对象没有搭配好,就适当调整一下。微生物更好办,杀一部分有害菌,加入益生菌追问深2.5米,30亩,主要养四大家鱼追答草鲢鳙青鲤大概是什么比例?建议把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鲤鱼清理一下,如果是投肥的,一定补充!

2. 养殖的水质怎么处理

鱼塘调水可每隔七至十天加注新水,每次加水量应在总水量的20至30%左右,或者在每隔15至20天搅动塘泥,使溶解氧或营养盐在水体中上层浮动,另外还可以增加溶氧、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

  一、选好水源定水质

  池塘应选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排灌方便、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的地方。有条件的地方,可设蓄水池对入池新水过滤消毒,以杀灭水源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用25~3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需杀灭虫害时,还可用0.5克/立方米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二、加水、换水调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变化快,随着鱼体长大和饲料投喂量的增加,鱼类排泄物增多,极易造成池水污染,故应加强水质调节。一般每7~10天加注新鲜水1次,每次加水量为20~30厘米;每15~20天换水1次,可采用边注边排的方法,最好将排底层水排出,每次换水量为原池水的20%~30%。

  要求新加、换水没有污染,泥沙含量低,水温与池水温差以不超过±6℃~8℃为宜。具体加、换水应视池水的肥度、鱼群活动和池塘渗漏等情况灵活掌握,通常情况下,整个夏季鱼池应保持最高水位。

  三、搅动底泥改水质

  每15~20天,搅动池塘底泥1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鱼池面积的1/3,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佳,闷热、气压低天气时不宜搅动。搅动底泥的作用是:使池水上下混合,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释放出池底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使营养盐、溶解氧在上下水层中平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改良浮游生物组成。主要方法有:

  一是选择晴天上午,用钢丝绳或铁索链、长柄耙等往返拖动底泥;二是用水质改良机、吸泥机等机械搅动底泥,与泼洒生石灰水同时进行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对淤泥较厚的池塘其改善水质的效果更为显著。

  四、增加溶氧优水质

  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机械增氧设备,适时开机增氧,以增加水中溶氧,为鱼类生长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一般是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天气时半夜开,有浮头危险时提前开,每次开机2小时左右。无机械增氧设备的鱼塘,亦可选用增氧剂等药物进行增氧。

  五、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

  养殖水体的PH值是影响养殖鱼类摄食、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保持PH值的稳定是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对PH值较低的养殖鱼塘,一般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5~20公斤∕亩,方法是将生石灰加水溶解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晴天上午使用。泼洒生石灰可起到杀菌、消毒和改善水质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鱼类养殖池水的PH值应保持在7.0~8.5之间。

  六、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当水源水质较差或注水不便时,可使用活水宝、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底净宝等生物制剂,以增加溶氧,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抑制病菌生长,改良水质和底质,增强免疫力,促进鱼类健康生长。生物制剂在分解有毒有害物质过程中需消耗水中的溶氧,故通常选择在晴天上午9:00~10:00使用,使用时应开启增氧设备或使用高效增氧剂。

  七、科学投饵稳定水质

  夏季是鱼类快速生长的季节,饲料投喂量较多,对水质影响很大,为了稳定水质,应把握科学投喂原则,以免造成水质污染。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等情况综合确定。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少投或不投。配合饲料以投下半小时内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宜。

  一般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及下午2:00~3:00各投喂1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要严格控制上午鱼类浮头时投喂和夜间投喂,以免造成病害。饵料要选择配方合理、营养全面、安全无害、粒径应与养殖鱼类的个体大小相匹配,并坚持“五定”原则,即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以降低养殖成本,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

3. 水产养殖需要什么样的水质环境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的品种不同可能关注的指标也会有一些差异,那么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长测哪几个指标呢?

鱼虾属于变温动物——水温

我们都知道,水产养殖的品种是属于变温动物,也就是其体温随着水体的温度变化,因此我们要经常关注水体的温度来了解鱼类的生活状态,进而来调整投喂策略,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鱼类身体各种酶的活性。在水体的很多指标中,温度是经常测,但是却很少能够去调节的,特别是外塘养殖,对于室内育苗来讲多数还是控温的。

酸碱度的重要指示——PH

其实很多人对PH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对于酸碱还是很熟悉的。PH是水体活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藻类以及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来说PH在6.7-8.6的范围都算比较正常的,如果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要及时找出问题并进行调节。

氨氮以及亚硝酸盐

这两个指标是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指标,因为这代表了水体的污染程度,特别是氨氮其毒性比较高,一般情况下氨氮要<0.2,亚硝酸盐<0.1,这样的水质我们才称为比较好的。如果过高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节。

溶解氧——生存的保证

随着在线监测设备的流行,很多人也开始测溶解氧,一般我们都要求溶解氧>5mg/L,如果低于这个数值要适当增开增氧机。

其他一些指标

在水产养殖中,大家长测的一般也就上面几个指标,但是不同的养殖品种还有一些其他关注的指标,比如有些鱼虾对盐度敏感,还要关注盐度。在养虾的时候我们还会关注总碱度、钙镁离子浓度以及硫化氢等。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珠海禾虫哥,欢迎点赞、转发,交流讨论。感谢有你!

4. 水产养殖怎样改善水质问题

我们都知道“新塘旺三年”,这主要是因为新的池塘水质好,池塘中的有机质少,有害细菌、病毒都很少,水产在池塘中有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所以在新塘的环境下水产都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产量。

对于老塘来说,要获得好的产量,搞好池塘的生态环境就很重要。其中水质管理是重中之重。那如何搞好池塘水质呢?

清水塘认为,池塘水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溶氧。这是保证水产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前提。有了充足的氧气,水产的食欲也会更好,产量自然也会上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增氧机能够提升产量的原因所在。要搞好溶氧,主要从肥水、换水、增氧机的开启等方面去着手。

肥水可以培养大量的浮游植物,能够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而制造氧气,进而提升水体的溶氧。换水也就是直接排掉池塘中的老水,降低池塘中有害物质含量,将溶氧更高的外河水放入池塘中,这样也可以直接提升水体的溶氧。而合理的开启增氧机可以直接给水体增氧。在给水体增氧这一工作方面,这几项工作都要注重,不要厚此薄彼。

二,水色。水色是池塘水体质量好坏最为直观的一个评判依据。一般来说,水体呈豆绿色或者红褐色的水是比较好的水色,而且如果水色在一天之中的颜色变化也比较多,这也充分的说明水体中的藻类活动强,是非常好的活水。如果水色太绿,比如是油绿色或者是深绿色,说明水体太肥,应当注意多换水,并配合追肥来调节水体中的藻相。如果水体浅绿色或者是灰白色,这样的池塘需要加大水体的换水力度,而且勤施肥,以量少次多来进行追肥,有进行肥水。

三,透明度。水体的透明度反映出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含量多少。水体透明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不同。一般我们维持水体的透明度在30-40公分就好,具体来判断就是将手伸20公分进入水中,如果看见若隐若现的手指就说明透明度是在这个标准范围。如果透明度太小,说明水体中浮游生物过多,也有可能是有机质过多,池塘中耗氧的东西也多,很容易造成池塘上下层水体溶氧出现大的断层。这时候需要勤换水,勤底改。而如果水体的透明度过大,很明显水体就太瘦,这时候需要根据季节不同来进行追肥肥水。

整体来说,鱼塘水质的调节主要包括换水、追肥、增氧、底改这四个主要方面。这几个方面都需要协同进行,不可只做一方面而不做其它的,否则水质也难以调理好。

5. 水产养鱼的水质怎么调理好

通过分泌抑制性物质,竞争营养物质,竞争宿主的定植位点或通过竞争排斥的原理,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

随着益生菌的普遍应用,益生菌可以解决很多养殖问题。对于鱼塘水发红、发绿、发黑、发臭等水质问题的调节、净化,以及预防鱼类细菌疾病等功效。

益生菌可以解决很多养殖问题。对于鱼塘水发红、发绿、发黑、发臭等水质问题的调节、净化,以及预防鱼类细菌疾病等功效也让养鱼人受益颇多。

科学的使用养鱼益生菌能帮助养鱼户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养殖效益。

6. 水产养殖怎样改善水质污染

一、找准原因 水质发黑:池水发黑可能是外界污染,也可能是水中有机质过多、深色藻类增多、底质变质等原因造成的。

水质发臭:水中有机物质投放过多,水体无法快速分解,导致有机物腐败发臭,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污染逐渐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水质发绿:水体中营养过剩,绿藻大量生长,导致水中溶氧量降低,鱼虾缺氧。另外,藻类爆发后,由于水体负荷大,藻类大量死亡腐败,也会导致水体发臭。水质变化一般都是多种因素互相促进导致的,比如水中有机质增多导致藻类爆发,水质发绿,藻类大量死亡造成水质发黑、发臭,同时大量水生生物死亡,水质底质严重恶化。因此养殖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水色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分析变化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对症下药   1、清塘处理:在放养前2周用菌液处理塘底。具体方法:将池塘水排至尽可能低的水位,但必须保持池底湿润,按每亩2.5公斤菌液的量喷洒塘底,先泼洒其中的一半,翻耕后再喷洒另一半;一星期后进水,同时按每亩1公斤菌液的量泼洒池塘,然后按常规方法培育水质,适时投放虾苗。2.水质净化:放苗后每半个月泼洒一次菌液,用量为每亩1.5公斤,后期延至1个月泼洒一次。3.饲料处理:用菌液直接喷洒饲料后再投喂,如金菌稀释50倍,每天一次,喷湿为度,喷湿后立即投入水中让鱼采食。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7. 水产养殖水处理方法

可以的 ,但需要处理一下。

养牛蛙污水处理世界各国对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诸如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流化床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生化工艺,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挂膜时间长,能量消耗大,保留时间短,处理效果不稳定,未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8. 如何改善水质养鱼

感谢邀请,怎样调节金鱼缸水质到碱性,以下提供一些我的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滤材

通常我们所使用的烧制型滤材都是偏向碱性,比如细菌屋,陶瓷环,玻璃环等等,可以在选择滤材方面,用水浸泡24小时,试纸测试,这里不用刻意追求碱性,只要不是偏向酸性就可,保持在中性。

2.麦饭石

如果您的鱼缸目前处于ph酸性的状态,可以用麦饭石,但少量的添加并不会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重点来了)麦饭石是稳定ph,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所以在鱼缸水质偏酸时有一定作用。

3.珊瑚砂(骨)

最有效的调节方法,可以在滤材中添加,可以培菌也可调节ph 而且效果好

4.贝壳 青龙石

这里就不介绍了,可以放,但少了也起不到作用

5.其他

多换水,老水偏酸,不要放过多植物,沉木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