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北柞蚕养殖技术
放养柞蚕用的柞蚕场,每年要被蚕吃掉大部分树叶,如果蚕场管理不佳,会造成营养积累减少,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要保护好蚕场,做到既养蚕又养山养树。
(1)养树:为保树势恢复,在养蚕中掌握食叶程度,小蚕期,食叶量要求为2/5,大蚕期的食叶量要求是1/2,防止吃光墩。
(2)养山:在清理场地时,去除杂树、去除柞树的干枝和贴地的弱小枝,要保留场内小草,更不能铲草皮,防止水土流失。
(3)养蚕场:蚕场要有专人负责看护,禁止乱砍滥伐,放牧烧荒,毁坏蚕场。
(4)补植:柞蚕场内的空闲地和缺株缺墩要补种橡子或柞树,以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5)更新:更新的时间为上一年11月未至第二年3月未。
2. 辽宁柞蚕养殖
漂白方法:将柞蚕蚕茧煮熟后,在漂茧罐中加入解舒液漂白,漂白后抽取生丝
柞蚕起源于中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目前,柞蚕产业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山东、河南、吉林、
3. 东北秋柞蚕放养技术
答:东北柞蚕不适合家养。
柞蚕,大蚕蛾科柞蚕属吐司昆虫,古称春蚕、槲蚕、栎蚕,也叫山蚕,起源于中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 柞蚕的茧呈椭圆形,雌茧和秋茧稍大,春茧淡褐色,秋茧深褐色。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逐一置于产卵袋内或产卵纸上产卵。柞蚕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仅幼虫期取食,16小时后拆对,以蛹越冬。
4. 东北柞蚕养殖技术与管理
东北的柞蚕是一种比较耐寒的蚕类,它不但可以作为丝绸的原料还是营养丰富的食材。
柞蚕是东北特有的物种,它每年有几次大的蜕变。柞蚕夏季的时候是一条绿色的大虫子,生活在枝繁叶茂的柞树上,以柞树叶子为食,到了秋季柞蚕开始吐丝打造自己过冬的“家”,这个“家”就是它自己吐丝造出的茧,柞蚕在茧中再次蜕变成蛹,它这个茧可以抵御寒冷天气,保证它越过严冬。到了温暖的春季蚕蛹又会变成蛾从茧中破壳而出。
柞蚕经历了三次蜕变,保证了它的生存,所以说柞蚕零下10度是不会被冻死的。
5. 东北柞树蚕的养殖
桑蚕丝与柞蚕丝形成的方式相同,都是由蚕体内的绢丝腺分泌出的丝液通过吐丝口后凝固而成的蛋白质纤维。
它们的制取方法也大致相同:将蚕茧经过筛选、煮练、剥茧、缫丝、复摇等工序,最后制成一定规格的蚕丝。不同的是桑蚕丝是由桑蚕茧制成,而柞蚕丝则是由柞蚕茧制成。且桑蚕由 人工养殖 ,主要使用桑叶,多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柞蚕 野生放养 ,主要使用柞树叶,且主要产地在我国北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的即为柞蚕丝。 蚕丝是天然的蛋白质纤维,通过精练处理后,影响手感的丝胶和杂质大部分都可以被去除,显示出来丝纤维光泽优雅,手感柔软、滑爽等特点。
6. 柞蚕养殖基地
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之左岸,辽东半岛之北端。北靠钢都鞍山和省会沈阳,南邻港口城市营口、大连,东接煤铁之城本溪及边境城市丹东,西与油田新城盘锦隔河相望。地处东经122°18′~123°08′,北纬40°29′~41°11′之间。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44公里。
海城的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16个州(卫)县。
海城全境面积为2734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人,市区人口36万,全市辖5个管理区、2个开发区、22个镇,574个行政村。是辽宁省较大的县级市,是全国粮食、水果、畜牧业、柞蚕、乡镇企业生产基地之一,素有“渤海奥区”之誉。
辖镇区:海州管理区、兴海管理区、响堂管理区经济开发区、东四管理区、东四方台温泉管理区,孤山镇、岔沟镇、接文镇、析木镇、马风镇、牌楼镇、英落镇、八里镇、毛祁镇王石镇南台镇甘泉镇大屯镇西柳镇感王镇中小镇牛庄镇腾鳌镇耿庄镇西四镇高坨镇望台镇温香镇。
市人民政府(新址)驻海城经济开发区。
海城有世界镁都,滑石之乡的美誉。
7. 东北柞蚕室内养殖技术
柞蚕养殖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的“大好形势”下,柞树枝粉碎二次加工成木耳菌原料又为村民增加了额外收入,每年永和村柞蚕养殖项目纯收入都在3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养蚕户家打工,做打更、挪蚕、扒茧、粉枝子等零活儿,收入在1000—8000元不等。
8. 东北柞蚕养殖技术柞蚕蛹炮蛹是怎么行成的
就是被寄蝇寄生了
寄蝇会趁蚕宝宝“眠”的时候 就是待蜕皮之前不动的状态将卵产在蚕宝宝身体表面
如果是前几龄被寄生 那幼虫基本上就可以把蚕宝宝干掉了 结果就是蚕宝宝没了 出来蛆
如果是末龄后期被寄生了 那蚕还会结茧 结果是蛹被幼虫干掉了 结果就是茧剥开是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