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高椅村的文物保护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1-09 16:06   点击:76  编辑:admin   手机版

高椅原名渡轮田,在唐宋以前,是一处古渡,始为少数民族(南蛮)所僵。高椅村保存着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间修建的民居104栋,建筑面积达19416平方米。这些古民居以“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外延分为老屋街、坎脚、大屋巷、田段、上下寨五个自然群落。西部俗称“老屋街”,主要为明早期建筑,北部俗称“田段”、主要为明晚期建筑,东部俗称“大屋巷”,主要为清前期建筑,南部俗称“田段”,分“上、下寨”,主要为清中晚期建筑。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建筑己遭到破坏,如“醉月楼”,“五通庙”,“入木三分”等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有些内部以基本破坏,有些已被用作他用,有些甚至被完全改造。高椅村因发展滞后而得以保存,但也因发展而遭到破坏。

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威远侯杨再思的五世孙杨盛隆、杨盛榜落居高椅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后,杨盛隆的后裔在北樯山脚下兴业建房,逐渐发展成“老屋街”。明正统二年(1437年),一甲乡绅集资在老屋街村落北侧的出村道口上兴建了“一甲凉亭”。明代中叶(1450―1465年)在老屋街的东侧,全村的中心修建了后裔“五通庙”系道教神庙,始建于南宋末年(约1275年)。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将其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专供村人祭祀礼拜之用(1980年毁)。

明代晚期(1506年)至清乾隆年间,杨盛榜的后裔又向村东、村北方向发展,在田垅里占地建房,形成“坎脚”和“大屋巷”两个建筑群落。乾隆末年杨廷秀的后裔在“五通庙”东侧修建了“一甲祠堂”。

清中晚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建筑继续增多,形成了“田段”和“上、下寨”两个建筑群落。这个时期是高椅的鼎盛时期。无论是民居的兴建规模和兴建水平,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据调查考证,此期兴建了院落近200多处,美化更为讲究,石质材料已作为用与建筑对象,如大屋杨芳柏住宅就用了石料作院门梁柱,特别是田野小区环境建设的规划得到重视。如大屋塘,是六栋民居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中央开凿了两口大鱼池(红鱼塘、黑鱼塘),周围有木质栏杆,池上空是葡萄架,不仅能优化环境,而且能发展庭院经济,又是附近的消防池,并对雨水排放能取到极好的吞吐作用。

清嘉庆初年(1796年),杨盛隆的后裔在下寨修建了“下寨家祠”,其过厅毁于1969年,正厅改作生产队仓库后,保存至今。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老屋街贡生杨盛之家塾三子,创办学馆。后三子杨跃楚拔贡,弃官还乡,继承父,开设学堂。题名“清白堂”。“清白堂”保存至今。据《绅衿录》统计表全村先后出举人3名、进士2名、贡生9名,其它廪膳生、秀才、干总等共计293名。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杨廷茂的后裔在“五通庙”北侧修建了“十甲祠堂”(毁于六十年代)。

清同治年间(1962一1875年),由大屋街富户方绅集资兴建了“醉月楼”,作为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消遣场所,宣统初年(1909年)改办成女子学馆,从外地请来一老秀才讲学,由求学者(多为地主富豪之女)轮流供养。抗战胜利后,洪江兴办了洋学堂,女子学馆被废止。“醉月楼”保存至今。高椅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丰富多彩,1998年6月公布为会同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公布为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22.3公顷。前来考察的文物古建专家高度评价说:“高椅古民居是一部古村落发展建筑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南方社会基层结构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被誉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民俗博物馆”、“耕读文化完美典范”、“江南第一古村”美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