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长江河豚的生活习性?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2-08 16:37   点击:129  编辑:admin   手机版

河豚的身体短而肥厚。河豚生有毛发状的小刺。坚韧而厚实的河豚皮曾经被人用来制作头盔。河豚的上下颌的牙齿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好象一块锋利的刀片。这使河豚能够轻易地咬碎硬珊瑚的外壳。河豚大都是热带海鱼,只有少数几种生活在淡水中。河豚一旦遭受威胁,就会吞下水或空气使身体膨胀成多刺的圆球,天敌很难下嘴。许多种类的河豚的内部器官含有一种能致人死命的神经性毒素。有人测定过河豚毒素的毒性。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其实,河豚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河豚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国内外,都有吃河豚丧命的报道。虽然,品尝河豚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是由于河豚的味道十分鲜美。所以,还是有众多贪食的人拼死吃河豚。世界上最盛行吃河豚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各大城市都有河豚饭店。厨师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毕业考试时,厨师要吃下自己烹饪的河豚。因此,有些技术不过硬的人,就不敢参加考试逃跑了。河豚游得很慢。这是因为大多数鱼通常在身体的后半部所具有的游泳肌肉。河豚只好利用左右摇摆的背鳍和尾鳍划水。河豚的牙齿与刺豚的牙齿很相似。河豚的牙齿融合成一个喙。上下鹗的牙齿用来咬碎软体动物和珊瑚。河豚将这些生物活的部分连同蟹、蠕虫和藤壶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

河豚鱼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毒素,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河豚的肝、脾、肾、卵巢、睾丸、眼球、皮肤及血液均有毒。以卵、卵巢和肝脏最毒,肾、血液、眼睛和皮肤次之。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

每年春季是河豚鱼的产卵季节,这时鱼的毒性最强,所以,春天是河豚鱼中毒的高发季节。我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豚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豚鱼还是不吃为好。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豚,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豚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河豚,学名河,古名肺鱼,俗称气鼓鱼、气泡鱼、吹肚鱼、鸡泡鱼、青郎君、刺豚鱼等,一般泛指形目中二齿科、三齿科、四齿科以及箱科所属的鱼类。河豚鱼味道极为鲜美,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河豚游得很慢。这是因为大多数鱼通常在身体的后半部所具有的游泳肌肉。河豚只好利用左右摇摆的背鳍和尾鳍划水。河豚的牙齿与刺豚的牙齿很相似。河豚的牙齿融合成一个喙。上下腭的牙齿用来咬碎软体动物和珊瑚。河豚将这些生物活的部分连同蟹、蠕虫和藤壶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还有自己。

河豚,学名河,古名肺鱼,俗称气鼓鱼、气泡鱼、吹肚鱼、鸡泡鱼、青郎君、刺豚鱼等,一般泛指形目中二齿科、三齿科、四齿科以及箱科所属的鱼类。河豚鱼味道极为鲜美,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河豚游得很慢。这是因为大多数鱼通常在身体的后半部所具有的游泳肌肉。河豚只好利用左右摇摆的背鳍和尾鳍划水。河豚的牙齿与刺豚的牙齿很相似。河豚的牙齿融合成一个喙。上下腭的牙齿用来咬碎软体动物和珊瑚。河豚将这些生物活的部分连同蟹、蠕虫和藤壶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还有自己。

鲥鱼又名三黎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入江而得名,由于其位列于“长江三鲜”之一,历来都是古代朝廷贡品。鲥鱼是我国名贵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其经济价值极高。它肉质肥嫩、细软爽滑,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据资料报道,每100克鲥鱼肉内含蛋白质16.9克,还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及糖类、灰分、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它还具有滋补强壮人体功能和温脾补肺、消炎解毒等功效。

长江鲥鱼属溯河性鱼类,每年5月~7月,由海入江,定期作生殖洄游,经鄱阳湖入赣江,在江西新干、峡江、吉安的100多公里赣江段内繁殖,孵化后的仔鲥鱼顺赣江而下入鄱阳湖觅食生长。秋季,幼鲥鱼出湖入江,顺流入海。长江鲥鱼脂肪多、肉嫩、味鲜美,入口即化,历来是美食家推崇的席上珍品。作为鱼中珍品,它曾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江鲥鱼在上海市场上售价每公斤高达800元,如今则是既无价又无货。而且长江鲥鱼作为典型的溯河性鱼类,是分类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的存在,对于丰富长江渔业资源,保持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

唐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明有“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荔枝大家都懂,这第二个诗句说的就是今天的主角--鲥鱼。

1

鱼中之王

鲥鱼,称为鲥,别名黎氏鲥、生鳓、时鱼、三来、三黎、三黎鱼、三来鱼等。鲥鱼为硬骨鱼纲、属于鲱形目,鲱科,鲥属,是一种溯河鱼类。它因“鱼肉细嫩,富于脂肪”而闻名,素有“鱼中之王”的美称。

图片

鲥鱼体长椭圆形。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体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

2

栖息分布

鲥鱼主要栖息在太平洋,分布于我国、朝鲜和菲律宾沿海,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鱼类,每年春夏之交,从海洋溯江产卵繁殖后复回大海,称之生殖洄游,属半淡水鱼类。

图片

在我国,鲥鱼产地很多,南北各大河流中都有,沿海以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特别盛产于长江一带沿岸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

鲥鱼尤以富春江所产的最为肥美。郭沫若先生游富春江时,曾经写过“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的诗句。因而,富春江鲥鱼作为一种美食,自古为人喜爱,且更为吴地人民长期享受的珍肴。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云: “鲥鱼尤吴人所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