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陕西最大养鹅场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1-08 13:42   点击:262  编辑:admin   手机版

陕西最大养鹅场

是岐山县荣园养鹅场。

江都张福龙

有人说他小气,拥有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老板,出门办事宁愿搭乘公司送货车,也不肯花3元钱打“摩的”。

有人说他太傻,把自己辛苦创办的企业捐给集体,又自己贷款买回,赚的钱却总是用在集体和村民身上。

有人说他胆大,别人还没弄清土地合股有啥好处,他已经把承包地集中,村民变“股东”,年终按股分红。

有人说他古怪,身为大老板,却不会抽烟、不会打牌,不去休闲场所,除了陪客户,从不自个儿喝小酒。

……

张福龙,江都邵伯镇渌洋湖村党委书记,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倾注三农”先进人物、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勤政廉政好干部等多个荣誉称号。

“讲张福龙,不是一两件事,是二十几年始终如一为村民甘于奉献、敢闯敢拼的了不起的精神境界。”村里的老支书常家网说自己“从心眼里敬重‘劳模’”。

“劳模”,是渌洋湖村民对张福龙的一种敬称。

“劳模”张福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渌洋湖村在他的带领下发展情况如何?近日,市委宣传部专题调研组走进江都区邵伯镇渌洋湖村,本报记者随行走访了大量村民群众、镇村干部,探寻这位农村干部为了“大家富、共同富”而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

创业:小小铁匠铺孕育大希望

阳春三月,渌洋湖区的花草树木春色渐露。高远明净的蓝天下,滩荡连绵,水光潋滟,林茂鸟喧,波平如镜,颇具古诗“波平鸥鸟适,滩远荻花稠”的意境。

上世纪70年代,渌洋湖还是一片沼泽荒滩,经过围湖造田、移民聚居,诞生了一个就地取名的村落――渌洋湖村。不过,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粮食连年歉收,光靠死种田显然难以过上好日子。

改变,从一个铁匠铺开始。那是1981年,当时村里只有一只铁匠墩子和一架风箱,小铁匠铺由于没有业务,已沉睡多年。个子高、力气大,还会铁匠手艺的张福龙决心改变这一切,他和村里签订了协议,向信用社贷款300元,把家里肥猪卖掉筹到100元,400元加上3间防震棚,成立了渌洋湖村第一家工厂――渌洋工具厂。

没有原材料,他骑自行车到邵伯镇上买废钢;没有煤炭,他用板车一车一车往回拉。为了找业务,他怀揣干馒头和焦面孤身一人闯关东。走的时候扬州这边还是初秋,他的包里最厚的衣服就是一件夹克衫,可南北温差本来就大,加上他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那天来到丹东,他身穿夹衣,脚穿单鞋,天冷得要命,一下汽车,就一头栽倒在雪地里,连爬起来的劲都没有了,幸亏好心人救了他。

在东北三省走了两个多月,受的苦、遭的罪真是一言难尽。好在关东没有白闯,他终于跑到了业务,当年实现产值8000元,渌洋工具厂的炉火从此越烧越旺。

企业慢慢好起来,张福龙成了远近闻名的老板。他出门办事,路口“摩的”司机主动上来揽生意,只收3元钱他都舍不得;到外地跑业务,他多数时候搭乘厂里的送货车,白天办完事,晚上再搭车回家。时间一久,就有人背后嘲笑“张老板小气”,他听后一笑了之。

感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掉队必须抓发展,关键是创业。但各地村情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如何创业?张福龙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敢想敢闯敢干、不怕吃苦、勇于开拓的创先争优精神,认定“穷不生根,富不天生,致富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就一定能带领乡亲挖掉“穷根”,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捐厂:把自家“钱柜子”向村民敞开

在渌洋湖村,张福龙有句口头禅:“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怎样做到“大家富”呢?张福龙的举动让一般人难以想象:将自己苦心经营10多年的企业,无偿捐献给村集体。起初家人想不通,张福龙劝说道:“这份家产仅靠我们自家创造不了,主要依靠的是厂里的村民。”

“他辛苦创业,好不容易能赚大钱了,却将自己的‘钱柜子’企业捐赠给了村集体,这个一般人敢想敢做吗?”原渌洋湖养殖场支部书记朱克俭动情地说。

2003年,企业的年销售规模已发展到4000多万元,当年的小作坊已成为亚威机床附件有限公司,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欧美。就在这时,企业改制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亚威公司怎么改?这时,张福龙又作出了一个决定,自己贷款120万元买回企业,产权改制后,效益仍归集体、仍是渌洋湖村群众的“钱柜子”。

“千万别以为这是随口说说的,我初略算了一下,2003年到现在,劳模自掏腰包2000多万元用在为村集体发展、为村民办实事上。”当过村会计的渌洋湖村副支书常加顺掰着手指头说,从改造中低产田、兴建农田水利设施、购置农业机械,到帮助重建村小学;从建成村组水泥公路和深水井自来水厂,到开通全村的电话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从帮助本村群众排忧解难,到不忘支持近邻乡亲发展生产……张福龙真把自家“钱柜子”向村民敞开,2000多万元能盖栋大楼,可张福龙家房子还是老样子,跟左邻右舍的房子比落伍很多了。

感言:有位哲人说,财富就像一粒粒盐巴,如果抓在手上,它就是盐巴,如果融入水中,就拥有整个空间,融入多广,空间就有多大。

张福龙从“捐厂”到“买厂”,这种付出就像盐溶入水中,换来村民有滋有味的生活:“渌洋湖出了个张福龙,大家都说共产党好!”党员领导干部应持有怎样的财富观?张福龙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

改革:让村民承包地“合股”集中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在实践中,“联产”本意被长期忽略,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极大地制约了农地产出效率。只有小学文化的张福龙敏锐意识到,把土地集中起来,“联产”联合搞经营,是加快实现“大家富”的新路。

因势而变、敢闯敢试是张福龙一贯的作风。2003年,在张福龙的倡议和力推下,渌洋湖村两个村民小组悄悄地“把土地集中起来经营”,其“震感”不亚于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翌年春,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我市最早的、由农民自愿以土地作股流转,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性质的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合作社。合作社有“股东”村民365户,共入股土地1877亩。

张福龙向村民承诺,只要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每个人年终可保底分得600斤稻子、50斤麦子;合作社还进行二次分配,每人可分得2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可分得300元“尊老金”。到了年底分红,合作社的这些承诺一一兑现。

经过8年的发展,合作社的家底子越来越厚:拥有耕地5200亩。张福龙把循环经济理论转化为实践,因势而变地实施河草养鹅、棚户养鸡、鸡粪喂鱼、鱼塘养鸭、稻鸭共作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每个基地分开是一个个特色产业板块,合起来就是一条粗长的、可循环的产业链,不间隙地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和湖面的效益。如今,合作社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它已覆盖12个村民小组,吸纳社员1500多人。当初“不太愿意”的村民虞万友,如今在合作社里养鸭子,“这几年每年收入都有20000元左右,前年花15万多元砌起了24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

感言:农村环境千差万别,要想发展,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张福龙用工业化的思维审视渌洋湖村的土地和湖面,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闯出了一条“大家富、共同富”的新路。

2008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京接见全国“倾注三农”先进人物张福龙时说:“渌洋湖村的合作社能够让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分红,确实很好。”

愿景:让渌洋湖成为扬州的“华西村”

把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比较效益提高了几倍,村民收入了翻了好几番,村容村貌变美了,人的精气神更足了……渌洋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不会产生“三小观念”――经济上“小富即安”、发展上“小胜即满”、工作上“小进即止”?

“当然不会!”村委会主任周国平告诉我们,现在的张福龙每天都在盘算着渌洋湖村的未来,如何把渌洋湖村打造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村”、农业发展的“样板村”、农民增收的“示范村”、环境优美的“生态村”。

今年72岁的常家网说话、走路都很快。他带领我们一路参观渌洋湖村新建的万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万亩高效渔业示范园区、万亩生态湿地公园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一边滔滔不绝地说:这几年村里建成10公里长的村组水泥公路,实现了路路畅通、户户通水、家家装上有线电视……去年,渌洋湖村实现三产产值3.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13元。“如果没有劳模张福龙,这么大变化是很难想象的。”

为了让湖区资源得到更好利用、全村得到更优化发展,张福龙请来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渌洋湖区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定位。“请专家花去26万元,这笔巨额开销都是张福龙辛苦挣来的钱,他却用在为村子的未来发展上!”

在渌洋湖村,人人都知道张福龙是个“硬气的人”:在工作上,他带头打铁、放鸭、耕地,为了掌握合作社土地用工、用种、用药以及种养技术,他还兼任了一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在生活上,他勤俭节约,不会抽烟、不会打牌,不去休闲场所,除了陪客户,从不自个儿喝小酒;在经济上,他严格要求自己,不在合作社里拿工资,不到村里报销一分钱,不参与合作社的分红。

邵伯镇党委书记杨晓荣说,张福龙自担任村党委书记以来,应得的各种奖金就有近百万,他一分未拿,全部用在了渌洋湖村集体和贫困户身上。他在村里的应报支款项全部被“拉”到了自己的厂子里。几年下来,村里的会计粗粗一算,应在村里报支而未报支的资金竟然超过了100万元。

如今的渌洋湖村,湖清水澈,林茂鸟鸣,每一寸土地都生机勃勃。他们生产的“渌洋湖”牌大米、松花蛋、咸鸭蛋等分别获得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证书,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如今的渌洋湖村,以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新农村美景,入选江苏省4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参观游览。

感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只有把发展理念同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才能结出发展硕果。张福龙的事迹和渌洋湖村的巨变留给人们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建设新农村,要有科学发展的好思路,要有“为民谋利”的好领导,要有“走向共富”的好机制,要有“开创未来”的好蓝图,要有“三创三先”的“精气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