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鹅生病怎么诊断?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7-31 10:21   点击:164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鹅生病怎么诊断?

1、流行特点鸡、鸭、鹅、鸽对该菌易感,猪、羊、狗也可感染,实验动物小白鼠、兔人工接种可引起死亡,从血培养中可分离到纯培养物。该病存在于病畜(禽)的血液中,肝及其他脏器也含有大量病原菌,病愈鹅可成为带菌者。本病在鸡、鸭、鹅及猪群发病可引起地方性流行,传播迅速,造成大批死亡。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也能通过接触传染,羽虱亦可成为机械传播媒介。

2、临诊症状急性型病例多见于3~5个月的仔鹅,常突然发病,两翅扇动,站立不稳,走几步即倒地抽搐而死。慢性病例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闭眼,停食,呼吸困难,常伏地昏睡,腹泻,拉黄绿色稀粪,停止产蛋,病程为4~9天,部分可耐过成为带菌者。本病急性流行期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慢性型死亡率较低。

3、病理变化急性型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肺充血、出血;心外膜及冠状沟脂肪有弥漫性出血点;肝肿大、淤血;脾、肾肿大,充血与出血;小肠回肠浆膜出血。慢性病例黏膜充血与出血,肠壁增厚。

二、养鹅如何预防疾病?

疾病预防

1、小鹅瘟雏鹅活苗免疫。种鹅未经小鹅瘟活苗免疫,或经小鹅瘟活苗免疫但时间已超过100天,这类种鹅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在出壳后1~2天用小鹅瘟雏鹅活苗1羽份皮下注射免疫,7天后产生免疫力。

2、雏鹅经鹅副黏病毒灭活苗、鹅流感灭活苗或鹅副黏病毒病鹅流感二联灭活苗免疫后45~60天,须进行第二次单苗或二联苗免疫,适当加大剂量,每只鹅肌肉注射0.7~1毫升。后备种鹅3月龄左右用小鹅瘟种鹅活苗免疫1次,按常规量注射。

3、在鹅群产蛋前15天,肌肉注射鹅蛋子瘟灭活苗或鹅蛋子瘟禽巴氏杆菌二联灭活苗免疫。在鹅群产蛋前10天左右,在另侧肌肉注射I号剂型鹅副黏病毒灭活苗、鹅流感灭活苗或二联苗,每只鹅注射1毫升,2个月后再注射1次。

三、鹅场如何采取生物安全措施防治鹅病?

生物安全是现代养殖业最经济、最有效的控制疾病传播的方法,包括:①隔离。指将鹅饲养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内,与其他家禽及动物没有接触。隔离也指鹅群按年龄分开饲养。在大型养殖场,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可以阻断鹅群间疾病的传染途径。②人员和物品往来的控制。包括进入鹅场及场内车辆、人员往来的控制。③卫生消毒。强调进入鹅场的物品、人员及设备的卫生消毒及场内人员的个人卫生。同时,要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必须建立和健全鹅场兽医防疫体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科学用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消毒

四、小鹅鹅病垂直感染怎么办 做好鹅垂直病源预防措施?

。垂直传播疾病是指病原由父母代通过胎盘、卵等途径感染子代,而引起子代发生的疾病。狭义地说,蛋传疾病属于垂直传播疾病的一类,但广义来说却有一类不属于垂直传播:禽群发病后,病原感染蛋,再通过蛋或其产品感染另外禽群,这应该也属于蛋传疾病。

鹅副粘病毒与小鹅瘟病毒无交叉反应,可同时感染鹅。

预防措施:种蛋、种鹅苗及种鹅均应购自无病地区。种蛋人孵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以防病毒污染。孵化场必须定期用0.5%~1%的复合酚消毒剂进行场地和用具器械等的消毒,特别是每批雏鹅出壳后。母鹅群在产蛋前一个月应进行一次预防注射。

如果感染严重就应该就地处理,以防病源扩大感染。

五、鹅腺病毒防治措施 怎么防治鹅黄腺病毒?

1.饮水 首先进行饮水,饮水要水源充足、水质清洁,做到每只雏鹅都要喝到水。饮水中加入独立健。治疗鹅腺病毒、摇头、安卡拉。增加成活率。 2.饲喂 精青饲料的配比:1~3日龄按1U3.4~10日龄1U10,10日龄以上1U15。饲喂方法:先饮后喂,定时定量,少给勤添,防止暴食。3日龄后补饲砂砾,以帮助消化。

六、鹅的鸭瘟病毒感染如何防治?

鹅的鸭瘟病毒感染也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传播快,流行快,发病死亡率高,并有一定的流行周期性的传染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排绿色稀粪,两脚麻痹,流泪等。病理剖检特征是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某些特定部位有疹状损害,淋巴样器官出现特征性病变以及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本病于1963年国内首次报道,其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分别报道了鹅的鸭瘟病毒感染。

(1)病原该病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该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经56℃10分钟病毒即被杀灭,但50℃需90~120分钟才能使病毒灭活。常用的消毒剂如75%酒精5~30分钟,0.1%升汞10~20分钟,0.5%漂白粉与5%生石灰30分钟对鸭瘟病毒有灭杀作用。对低温有较强抵抗力,-20~-10℃低温保存一年仍有活力。(2)流行特点本病的发生往往以与鸭共养或与鸭同一水域的鹅群发病居多。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鹅均可感染。但以15~50日龄的鹅易感性最高。雏鹅发病多表现为急性死亡,迅速波及全群,死亡率可达80%左右。一般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常为2~5天。成年鹅发病率低,一般极少死亡。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鹅以及带毒鸭、鹅。易感鹅与感染鸭、鹅的直接接触或者与污染环境的接触均能发生感染。(3)症状鹅感染鸭瘟病毒与鸭瘟症状基本相似。体温升高到42℃以上,精神沉郁,缩颈,羽毛松乱而无光泽,食欲大减甚至废绝,喜欢饮水。病鹅行动无力或两肢麻痹,个别病例翅膀下垂。流泪,眼结膜充血、出血,鼻孔内有大量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经常表现出头往上仰,咳嗽,部分病例水肿。排出黄绿色、灰绿色或黄白色的稀粪,粪中带血,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肛门水肿,泄殖腔黏膜充血,肿胀,严重者泄殖腔外翻,患病公鹅阴茎不能收回。一般在病后的2~5天内死亡,有的可持续更长时间,死亡后倒提时,可从口中流出绿色发臭的液体。成年鹅多表现为产蛋下降、流泪、腹泻、跛行等症状。(4)剖检皮下有出血点或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眼睑肿胀,充血,出血并有坏死灶。部分病例可见皮下结缔组织炎性水肿。口腔及食道有灰黄色假膜或出血点。嗉囊与腺胃交界处呈现环状出血或黄色假膜,剥离假膜可见出血斑或溃疡。肌胃角质下层、腺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或出血点。十二指肠或小肠多见较严重的弥漫性充血、出血或急性卡他性炎症。直肠后段斑驳状出血或形成连片的黄色假膜。泄殖腔充血、出血、水肿,黏膜表面常覆盖有不易剥离的灰绿色坏死结痂,用刀刮有磨砂感。心、肝、肾等实质器官表面有小点淤血或出血。肝表面常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灰黄色或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有的坏死灶化脓。脾脏大多不肿大,呈斑驳状变性。法氏囊黏膜水肿、出血,部分病例可见囊腔内充满血凝块。心内膜有出血点。(5)诊断标本采取:无菌采集急性死亡鹅的肝、脾、脑等组织,置于密封的无菌冷藏容器中,供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及培养:将病料研细磨匀后,用10倍生理盐水稀释,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各1000国际单位的量加入青、链霉素。然后,按每枚蛋0.2毫升的剂量接种9~14日龄鸭胚的绒毛尿囊膜,受感染鸭胚可能在接种后4~10天死亡。死亡胚胎出现明显水肿、充血、出血。如果初次分离为阴性,可收获绒毛尿囊膜作进一步的盲目传代。病毒的鉴定,鸭瘟病毒为DNA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可用已知血清作中和试验,以便进一步鉴定。

动物接种:将病料按常规方法进行处理,然后取上清液0.2~0.5毫升接种于来自无特定病原体鸭群的1日龄雏鸭,注意雏鸭不带有母源抗体。一般在接种后3~12天可观察到发病及死亡情况。剖检时,可见到典型的鸭瘟病变。(6)防治措施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和控制本病主要依靠平时的综合防疫措施。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鹅。鸭、鹅苗以及种蛋确需引进时,应详细了解当地的疫情,经严格检疫后引进。引进的鸭、鹅应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经检疫、观察无病发生,才能合群饲养。

第二,不与发生鸭瘟的鸭、鹅接触。避免鹅鸭共养或共饮同池水源或被鸭瘟病毒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少放牧,圈养可以减少感染机会。

第三,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目前,提供的苗有鸡胚化鸭瘟弱毒疫苗和大鹅瘟苗(鹅体内分离毒培育成苗)。注意使用鸭瘟疫苗时,剂量应是鸭的5~10倍,种鹅一般按15~20倍接种。

第四,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制度,避免鸭瘟病毒污染各种用具物品、运输工具以及饲料、饮水等。对鹅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及水池保持清洁卫生,定期用10%石灰水和5%漂白粉消毒。

第五,鹅群一旦发病,必须迅速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毁尸及紧急接种等综合防疫措施。紧急接种应及早进行,可用鸭瘟疫苗或大鹅瘟疫苗(鹅体内分离毒培养成苗)等。可按下列剂量进行:15日龄以下病鹅用鸭瘟疫苗15羽份剂量;15~30日龄病鹅用20羽份剂量;30日龄至成年鹅用25~30羽份剂量作肌肉注射。大鹅瘟疫苗按说明书进行,同时配合严格隔离及对场地、用具等的彻底全面大消毒等手段,以尽快控制疫情蔓延。

第六,发病后应多喂青料,少喂粒料,同时可用口服补盐液代替饮水4~5天。饲料中应增加维生素的用量,同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拌料或饮水,以预防继发细菌性感染。

鹅的鸭瘟病毒感染也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途径,被污染的水体以及饲料、饮水、用具等均是本病传播媒介。病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眼结膜、吸血昆虫叮咬感染。以20~45日龄的鹅易感性高,死亡率达80%左右;成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环境条件而定,一般10%左右,但在疫区可高达90%~100%。具有传播快、流行快、发病死亡率高,并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性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病鹅精神萎靡,两脚发软,食欲废绝,翅膀下垂,伏地不起。一个特征性症状是眼睑水肿、流泪,眼周围羽毛湿润。结膜充血、出血。另一特征为头颈肿大,鼻孔流出多量浆液、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常仰头、咳嗽、腹泻,排黄绿或黄白色稀便,粪中带血。肛门水肿,泄殖腔黏膜充血、肿胀,严重者泄殖腔外翻。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本病。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运动场、鹅舍、饲养用具进行消毒,不从疫区引进种鹅,饲养的鹅群不与发生鸭疫的鸭、鹅接触,避免鸭鹅共养或共同使用同一个水池,少放牧,圈养可以减少感染机会;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注意使用鸭瘟疫苗时,剂量应是鸭的5~10倍;鹅群一旦发病,必须迅速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焚尸及紧急接种等防疫措施。发病后多喂青饲料,同时用口服补液盐代替饮水4~5天,饲料中应添加多维葡萄糖、维生素C等,同时使用适量的广谱抗生素拌料或饮水,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鹅的鸭瘟病毒感染也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途径,被污染的水体以及饲料、饮水、用具等均是本病传播媒介。病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眼结膜、吸血昆虫叮咬感染。以20~45日龄的鹅易感性高,死亡率达80%左右;成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环境条件而定,一般10%左右,但在疫区可高达90%~100%。具有传播快、流行快、发病死亡率高,并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性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病鹅精神萎靡,两脚发软,食欲废绝,翅膀下垂,伏地不起。一个特征性症状是眼睑水肿、流泪,眼周围羽毛湿润。结膜充血、出血。另一特征为头颈肿大,鼻孔流出多量浆液、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常仰头、咳嗽、腹泻,排黄绿或黄白色稀便,粪中带血。肛门水肿,泄殖腔黏膜充血、肿胀,严重者泄殖腔外翻。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本病。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运动场、鹅舍、饲养用具进行消毒,不从疫区引进种鹅,饲养的鹅群不与发生鸭疫的鸭、鹅接触,避免鸭鹅共养或共同使用同一个水池,少放牧,圈养可以减少感染机会;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注意使用鸭瘟疫苗时,剂量应是鸭的5~10倍;鹅群一旦发病,必须迅速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焚尸及紧急接种等防疫措施。发病后多喂青饲料,同时用口服补液盐代替饮水4~5天,饲料中应添加多维葡萄糖、维生素C等,同时使用适量的广谱抗生素拌料或饮水,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