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美国蛋鸡养殖(美国蛋鸡养殖历史)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02 05:57   点击:27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美国蛋鸡养殖历史

19世纪末期,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致使许多欧洲国家粮价猛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场农业危机,英、法、德、丹麦等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本国农业。

美国农场主在密西西比河畔装载粮食

而荷兰在危机面前,不仅没有采取简单的保护主义政策,反而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路线,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粮食;荷兰农民抓住粮价便宜的机会,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种植业,成为了国家的主导产业,通过出口牲畜到周边德、法、比利时等国的工业区,赚取了大量外汇,又进一步刺激了荷兰园艺业及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期的这场农业危机是荷兰现代农业的发端,在这次危机中荷兰人化危为机,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了投入品的供应与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生产和分配的合理化,百年现代农业的演进史由此开启。

阿姆斯特丹港口工人从船上卸载粮食

视挑战为机遇、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荷兰人在商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特质也将持续发挥作用,使得荷兰农业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长盛不衰,发展至今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全球农业食品科技的创新源泉。

在这一百年间,荷兰究竟做对了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荷兰的经验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发?

漫长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1900—1984

20世纪以前,荷兰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大都是小规模的传统农场,一户农民家里既养着几头牲畜,还耕种着少量土地。在这个时期(1900年左右),荷兰全国的农业人口共有280万人,占到了510万总人口数的54.9%;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荷兰贫瘠的土壤条件,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所绘荷兰北部的农民家庭, 1885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荷兰抓住了本文开头提及的欧洲农业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引进国际市场上的廉价粮食,极力发展本国畜牧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作社,优化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提升了荷兰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信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荷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而从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暴发到二战结束,荷兰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增强国民购买力,食品及其他基本物资的价格受到政府强力管制,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荷兰农民为了保障收益,只能通过土地整合等方式增加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通过引进化肥、农药、农机等手段改善效率。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欧洲向一体化迈进

因此二战结束以后,荷兰农业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而随着1957年罗马条约(The Treaty of Rome)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成立,欧洲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也在随后出台,一个统一的欧洲农业市场渐渐浮出水面。

有了统一的欧洲市场做基础,荷兰再一次抓住了机会,农业的效率在随后二十几年内急剧提升,占据了英、德、比利时等富裕国家的农产品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荷兰农业不仅延续了之前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还在集约化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养殖规模成千上万的猪场、牛场、鸡场,这些之前难以想象的农业生产形式得以诞生。在1984年生产配额政策出台之前,荷兰农业已经完全从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了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荷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节点

相比起规模化发展,农业的集约化进程中,科技起到了更为突出的作用。这些新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在1980年左右,在技术上占优势的荷兰农民其人均收入达到顶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5倍,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技术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引起了社会舆论与政府部门越来越广泛的担忧,由此促导了整个欧洲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向。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转向

1984—2008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急剧提升,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都面临着长期的农产品过剩问题,“红酒湖”、“牛奶湖”、“黄油山”等称谓不绝于耳。而彼时欧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价格远高出国际市场,因此政府为了处理大量过剩农产品就不得不花费巨资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这给欧共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欧洲的反转斗争一直不断

与此同时,集约化的畜牧业造成的水土污染、大面积农药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等新兴技术引起的争论都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广泛的担忧,并对“所有的问题都在技术上寻求出路”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1984年欧共体率先在乳业上实行了牛奶生产配额政策,以限制牛奶在产量上的进一步增加,并在环境保护与乳品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调控也在其他农产品上迅速铺开。为了应对这些政策的限制,以及发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许多荷兰农民开始尝试生产部分生态或有机农产品,并开发农业旅游等综合服务以增加收入。

在这一阶段,一些较小的地方性食品供应系统也逐步建立起来,与出口导向的大型食品供应链相互补充。

荷兰农旅结合的有机牧场

受以上等外部条件变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影响,荷兰农业体系内部利益分配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日益重要的消费者需求,促使整个产业链的重心开始向食品加工和零售环节等离消费者更近的一端转移,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场之间纵向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压倒了农场主之间的横向合作。

农业产业集群 / 初级生产部门 的产值在荷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07年,荷兰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荷兰经济总量的比例从15.3%跌至9.6%,而产业集群中的初级生产端所占的比例从5.8%下降到了1.6%。也就是说,初级生产端在整个农业产业集群中所占的比例从37.9%猛跌到了16.7%。

受初级生产端的利益分配比例下降、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的影响,荷兰从1985年到2008年各类农场的数量都呈现出大幅减少的趋势,减少的农场大都被其余更专业的农场主所吸收,这也促进了荷兰农场规模的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07年,荷兰共有76700个农业经营主体,其平均经营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4.9公顷(373.5亩)。

五种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的经营主体数量变化(1985-2008)

而当一切都在平稳推进的时候,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发,这场危机给荷兰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却也刺激其更进一步、开启了新一轮的农业改革。

市场主导农业发展之路

2008年至今

2008年,一场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以“贸易立国”的荷兰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强烈冲击。而农业又在荷兰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农业贸易在荷兰的贸易总量中占比17%)——也正是“大进大出”的农业商业模式,使得荷兰从一个资源小国转变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这场危机中荷兰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可想而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民众涌向华尔街示威抗议

到2009年,以高附加值农业为特点的荷兰农业因国际需求衰退,整个市场一片惨淡。即便2009年荷兰农业的产量增加了3%,产值却下降了9%。这一衰退传递到生产者一端,体现得更为显著,整个国家农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急剧下跌了50%!惨淡的市场也使得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高企,财政压力骤然增加,新一轮的改革呼之欲出。

为了加强市场稳定性,由市场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开始减少行政力量对农业食品行业的干预,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基本问题的监管上,农业补贴逐年减少,企业也相应地被给予更大的责任与权利。

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与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全球创新研究中心

这一变化在荷兰的知识及创新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显著。随着各方利益分歧加深、农业食品行业向多元化发展,原本由公共部门主管、通过公共与私人部门组成的管理网络实施的“研究、推广和教育”模式,也开始转变为由市场主导的模式,知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规范化的市场关系。

政府从知识及创新体系的“主办者”,转变为了研究机构的“客户”;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也从单一地来源于政府预算,转变为了更多地来源于企业。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也变得更加重要,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起桥梁以解决复杂问题,与消费者展开更广泛的互动,并加强社会对技术路线的支持,这些呼声变得尤为强烈。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追溯系统,正在推动食品安全的监管

在这一发展阶段,企业逐步成为了荷兰农业发展的主导者。除了更多地开发高质量农产品的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消费者与政府更加密切的监督。

而事实证明,荷兰农业企业的确不负众望,在过去多年内取得了诸多关键性的成就:

从2000年至今,荷兰关键作物的用水量减少了90%,并让温室作物几乎完全摆脱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从2003年至今,荷兰的蔬菜产量增加了28%,能源消耗反而降低了6%,肥料使用也减少了29%;

从2009年至今,荷兰的猪肉及其他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了60%......

荷兰温室生产中使用的株间补光技术

如今,大量的新兴农业食品企业正在荷兰不断兴起,面对消费者更高的要求、结合世界最前沿的技术,荷兰农业已经抢先抓住下一次关键机遇!作为世界农业的领头羊,荷兰农业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荷兰农业引领未来

2050年?

如何养活2050年全球100亿的人口?如何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如何应对快速改变的消费者需求?如何处理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如何缓解越来越突出的人类慢性病问题?

种种刻不容缓的挑战,促使全球农业食品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商业机遇与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也正在让农业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历经百年沧桑的荷兰农业,又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荷兰人已经给出了他们的方案!

2018年9月8日,荷兰副首相兼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大臣Carola Schouten宣布,循环农业(Circular Agriculture)将会成为荷兰农业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荷兰王国副首相Carola Schouten女士

众所周知,循环农业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一家人既耕种着少量土地,又饲养着几头牲畜,耕地里种的作物可以用来喂养牲畜,而牲畜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耕地的肥料,以此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率、较少的农业废弃物排放。

然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却在近一百年来的发展中分崩离析。人口的增长、消费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全球农业不得不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而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条件就是专业化。

因此,同一个循环农业体系的不同环节,被分割出来向着各自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度专业化虽然提升了生产效率,却也使得不同环节之间的流通与互动越来越少,产业链各部分的主体很难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政府的政策制定也因为难以协调多方利益纠葛,大多局限于产业的一部分。

英国剑桥郡某蛋鸡养殖场

环形的循环体系变成了不可持续的线性体系,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因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而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面对未来30年、近30亿的人口增长,继续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无疑会让人类走入穷途末路。

荷兰农业是集约化农业的源头,发展至今这个仅1800万人口的国家,却饲养着400万头牛、2500万头猪,以及1亿只鸡。

尽管从1984年以来整个欧洲的农业政策就着意加强可持续性,但荷兰农业的可持续性改造在2000年左右取得迅速进步以后,就受到各种深层因素限制而长期停滞不前,再加上多年集约化发展的积弊,荷兰农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

这些都促使荷兰农业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引领变革发生。

荷兰政府官方文件《农业,自然与食物:价值与连接》

不同于传统的单个农场的循环农业,这一次荷兰农业的变革将在一定程度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进而构建起跨产业链的大规模、多层次的循环体系,以实现最小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而为了破除各产业链内部或之间的利益纠葛,荷兰政府不仅着力于产业变革,还力图从农民和消费者的角度去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及舆论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利益的合理分配,进而保障农民的经济地位;也能够促使消费者了解食物来源、增强环保意识、减少食品浪费。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一个潜力无限的农业废弃物市场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个市场一方面将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加强相应补贴,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在前沿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加工成安全、生态的副产品,通过市场的力量在整个产业内部循环流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通过将畜牧业的大量粪便加工成干燥的颗粒,可以得到更加适合出口的肥料产品;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生产“鸟粪石”(一种优质磷肥),来回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磷;通过在牛粪稀释液上种植高蛋白含量的浮萍,一方面吸收了牛粪中的矿物质减少了污染,还可以将其加工为替代进口大豆的动物饲料......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从2017年起就开始加强在循环农业上的跨科学研究

循环农业虽然听起来简单,真正要在这么大规模的范围内将其落实下去依然面临着诸多政策限制和技术难题,不过荷兰人已经做好了克难攻坚的准备,荷兰政府计划在2030年将荷兰转变为循环农业的全球领导者,而今后几年的具体实施细则也将在与社会各界商议后,于2019年年中发布。

“对荷兰农业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其意义不亚于1960年左右荷兰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大转变”,瓦大循环农业专家Antoinette Thijssen说道,“荷兰只是这场变革的起始点,凭借着荷兰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这场变革会逐步向着产业链上游、下游各个国家辐射开来。

2. 美国的鸡蛋生产

人造鸡蛋,是指通过化学用品人工合成制成的鸡蛋。有观点认为人造鸡蛋不可能存在,是一个技术培训骗局;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人造鸡蛋真实存在,是中国大陆重大黑心食品事件的主角之一。湖北、 北京、广东等地都曾发现使用化学药品人工合成的鸡蛋。一种新型人造植物蛋改变了人们对原有人造蛋的看法。人造“植物蛋”的创始人Josh Tetrick是一名33岁的美国人,其公司通过混合加拿大产的青豆、南亚的大豆等12种未经基因改造的植物,制成风味、营养价值和真蛋相当的“不只是鸡蛋(Beyond Egg)”人造蛋粉末。

2014年6月13日,由李嘉诚基金会等注资1.8亿港元支持生产的植物蛋在香港发售。[2]

3. 美国蛋鸡品种

1.迪卡白壳蛋鸡

迪卡白壳蛋鸡

是美国迪卡布家禽研究公司育成的四系配套轻型高产蛋鸡,它具有开产早、产蛋多、饲养报酬高、抗病力强等特点,凭高产、低耗等优势赢得社会好评。迪卡白壳蛋鸡商品代育雏、育成期成活率为94%-96%,产蛋期成活率90% -94%,鸡群开产日龄(达50%产蛋率)为146天,体重1.32千克,产蛋高峰为28-29周龄,产蛋高峰时产蛋率可达95%,每只入舍母鸡19-72周龄产蛋295-305个,平均蛋重61 7克,蛋壳白色而坚硬,总蛋重18.5千克左右,产蛋期料蛋比约为2.25:1,36周龄体重1.7千克。

2.海兰白壳蛋鸡

海兰白壳蛋鸡

是由美国海兰国际公司育成的。该鸡体型小,羽毛白色,性情温顺,耗料少,抵抗力强,适应性好,产蛋多,饲料转化率高,脱肛、啄羽发生率低。海兰白壳蛋鸡商品代0-18周龄成活率为94%-97%,饲料消耗5.7千克,18周龄体重1.28千克,鸡群开产日龄(产蛋率达50%)为159天,高峰期产蛋率为92%-95%,19-72周龄产蛋数278-294个,成活率93%-96%,32周龄平均体重1.6千克,蛋重56.7克,产蛋期料蛋比2.1-2.3:1。商品代雏鸡以快慢羽辨别雌雄。

3,伊利莎白壳蛋鸡

伊利莎白壳蛋鸡

是由上海新杨种畜场育种公司采用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分子遗传学手段培育出的蛋鸡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抗病力强、产蛋率高和自别雌雄等特点。伊利莎白壳蛋鸡商品代0-20周龄成活率为95%-98%,耗料7.1-7.5千克,只。20周龄体重1.35-1.43千克,达50%产蛋率日龄为150-158天,高峰期产蛋率92%-95%,入舍母鸡80周龄产蛋数322-334个,平均蛋重61.5克,总蛋重19.8-20.5千克,料蛋比2.15 -2.3:1,80周龄体重1.71千克。

4. 美国肉鸡养殖的规模

肉鸡一般养两个月的时间出栏。

肉鸡养殖管理:

1. 选择适宜的环境。初生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必须有适宜的温、湿度,一般两周前舍温保证在30℃左右,以后逐渐降低,至5周时保持在21-25℃。

2. 为避免雏鸡因鸡舍温度高湿度过低造成脱水,在第一周舍内湿度保持65-70%的稍高湿度,两周后应降低湿度,最后维持在55%-60%,保持舍内干燥即可。同时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防止贼风。

3. 为促进鸡的采食和生长,采用合理有效的光照制度。育雏头两周光照强度应稍大,每平方米2-3瓦,以后每平方米1瓦左右即可,育雏头两天连续48小时光照,而后每天照明23小时,关灯1小时,至2周后间歇光照法(即1-2小时光照随后2-4小时黑暗)。

4. 从雏到2周龄,终日照明,这期间光照强一些,给10~20个勒克斯,便于采食、饮水。一般可以采用每30平方米配置一个60瓦灯泡,或每20平方米配置一个40瓦灯泡。

5. 美国蛋鸡养殖历史数据

1、换羽后还能养多久主要是根据鸡本身的情况决定,多数情况下,强制换羽开始后10天左右体羽会脱落,15-20天脱羽最多,一般35-45天换羽就会结束。实施换羽后第2-3天产蛋率会逐渐降低,第5-7天会全部停止产蛋。

2、强制换羽期间母鸡会因为饥饿导致卵巢和输卵管萎缩,重量减轻。据报道,喂锌的母鸡,换羽第4天卵巢减轻75%,输卵管减轻50%,直到停止喂锌后12天卵巢和输卵管的重量才会恢复正常。公鸡对断水、断料、断光的耐受能力很差,死亡率也比较高。

3、一般换羽早的鸡群休产也会比较早,换羽迟的蛋鸡后期蛋壳较薄,蛋重也会减少,受精率和孵化率也会降低。蛋鸡从换羽开始到结束,所需时间至少要3个月。对于养鸡户而言,蛋鸡换羽是实现蛋鸡养殖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

6. 美国鸡蛋产量

美国人很少吃大米。

原因:

1、在美国食用最多的粮食作物,一般来说是玉米和小麦。尤其是玉米,非常的受美国人欢迎,几乎每一顿饭都离不开各种玉米制品。甚至还有很多的玉米做成的零食。而玉米我们平时几乎很少食用,因为口感不如大米。

2、因为气候和地理原因,在美国大米的种植面积并不大,可以种植大米的地方很少。而且美国大多数的地方,更加的适合种植玉米和小麦。所以说虽然美国也是粮食大国,但是除了玉米和小麦以外,大米的产量和种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而且相比之下,美国种植的大米口感也并不是太好。所以产量更大的玉米和小麦就成了美国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粮食作为。

随着各种种植技术的发展。如今大米在美国也变得非常的常见。但是长此以往以玉米为主的饮食习惯,让美国人对于大米并不待见。而且也不会去做,就导致了,美国人几乎不吃大米。

其实不单单在美国,在欧洲和美洲几乎也不吃大米。大米这种谷物一般在咱们亚洲等地吃得更多一些。这完全取决于不同的气候和地理因素。

在美国,巨量的小麦足以为他们提供碳水化合物来源。面包、披萨、各种意面、通心粉都能作为主食。当然,这不代表美国人一点米饭也不吃,他们也有各种焗饭,受中国食文化影响的炒饭等等。

在欧洲还有几种大米的奇葩吃法:英国人会把米饭加到酸奶里,俄国人则会用米饭来做沙拉,甚至加上牛奶煮粥。

美国人对米饭没有需求,是因为他们的食谱中能量来源太多,至于饱腹感,脂肪+蛋白质能提供的饱腹感也远强于淀粉。

美国主要食物:

美国盛产水果,美式菜的沙拉中水果用得很多,例如用香蕉、苹果、梨、橘子等做沙拉最为普遍。另外,在热菜中也常使用水果,如菠萝焗火腿、苹果烤火鸡、炸香蕉等。

由于大部分美国人是英国移民的后裔,所以美国菜可以说是以英国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并且承了英式菜简单、清淡的特点,口味咸中带甜。

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美国菜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是讲究营养配搭和方便快捷的原则,美国人普遍认为鸡、鱼、苹果、梨、香蕉、甜橙、花椰菜、马铃薯、脱脂奶粉、粗面包都是最有营养的食品,而快餐也成为了现代美国的典型饮食,两者皆成为美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7. 美国蛋鸡养殖规模

很多农户在养殖蛋鸡,据有的养殖户讲最好情况下鸡一个月能产28个鸡蛋,蛋鸡的产量多少,还要看品种,饲养的品种不同其产蛋量大小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么蛋鸡一年的产蛋量是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蛋鸡一年的产蛋量

首先,明确一点,一只鸡一年不能产40斤蛋。

产蛋量的多少要看鸡的品种,每种鸡一生能产蛋的比列都是不同的。专业蛋鸡一个产蛋周期约500天能产300个蛋,还要看每只鸡的身体状态,生存环境等诸多因素。

处于产蛋旺期的蛋鸡,或许可能有这样的产蛋量,40斤鸡蛋约320-340个,鸡每30天产蛋约22-25个,一年365天 也就300个左右,这种数量的产蛋量已经是相当惊人了。

有资料显示鸡一个月能产28个鸡蛋,但其成本也是十分高昂的,需要在灯光环境32天模拟40个昼夜转换的情况下,才勉强可以达到如此高的产蛋量,且蛋每500克约有9-11个,按10个计算40斤有400个。

蛋鸡每产下一个蛋,其饲料配比中至少需要16%的蛋白质、8%的钙以及3000大卡脂肪、少量锌等微量元素,倘若这些营养物质摄入不够,蛋鸡将停止下蛋。从这方面说,通过合理的饲料搭配喂养,可以提高蛋鸡产蛋量。

一只蛋鸡一年下282个蛋

一只蛋鸡一年能下多少个蛋?蛋鸡每产下一个蛋,其饲料配比中至少需要16%的蛋白质、8%的钙以及3000大卡脂肪、少量锌等微量元素,倘若这些营养物质摄入不够,蛋鸡将停止下蛋。通过合理的饲料搭配喂养,可以提高蛋鸡产蛋量。

此外,蛋鸡产蛋量还受气候、环境、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天气太冷或太热、有噪音或者有害气体都不利于产蛋。

在新疆,一般专业饲养场的蛋鸡一年会产280-300个蛋。而在国外的饲养场,产蛋量能达到330个,主要是国外的鸡舍条件好,都装有空调。

一只蛋鸡一年产蛋282个,这些蛋的重量是蛋鸡自身体重的7倍左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鸡蛋的营养会逐渐降低?

显然是不会的,因为鸡蛋的营养跟产蛋量多少没有必然关系,产蛋量高主要是饲料营养跟得上,产蛋量低主要是受饲料营养和生活环境影响。

一只产蛋鸡一年可以下多少个蛋?

鸡的产蛋率和饲养环境、饲料营养、保健免疫等息息相关,好的多是也采用笼养喂成品饲料,产蛋率能达到七八成左右,如果是粗放的散养,一般在三成到六成之间。高峰期约有四个月。

一只蛋鸡的产蛋率的高低,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每一只蛋鸡都有一个产蛋高峰,之后便会进入产蛋低谷,然后进入淘汰阶段了。

正规的商品蛋鸡,高峰期6-8个月,产蛋率在90%以上,其他时间产蛋鸡率则在75-90%之间,综合来算从产蛋开始一年应该可以下280枚左右。

8. 德国蛋鸡养殖

罗曼灰蛋鸡,是德国罗曼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培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1989年我国首次引入曾祖代种鸡,目前在全国20多个省区建有祖代或父母代种鸡场,是褐壳蛋鸡中覆盖率最高的品种。

  罗曼灰蛋鸡具有产蛋率高、饲料转化率高、蛋重适中、蛋品质优良、蛋壳硬等优点。罗曼蛋鸡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产蛋高峰以及高峰后的产蛋力持久。罗曼蛋鸡性情非常温顺,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易于管理。

  父母代种鸡18周龄体重1400~1500克,1~20周龄耗料8.0千克/只(含公鸡),1~18周龄成活率96%~98%,开产日龄147~161天,产蛋率达50%,产蛋高峰期产蛋率90%~92%;72周龄产蛋量275~283枚,产合格种蛋240~250枚,产母雏95~102只;68周龄母鸡体重2200~2400克;21~68周龄耗料41.5千克/只,产蛋期成活率94%~96%。商品代鸡20周龄体重1500~1600克,1~20周龄耗料7.2~7.4千克/只,1~18周龄成活率97%~98%,开产日龄145~150天,产蛋高峰期产蛋率92%~94%;72周龄母鸡产蛋295~305枚,总蛋重18。

9. 全球最大的蛋鸡养殖公司

agrosuper爱阁,是智利最大的农业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畜禽、猪肉和三文鱼的生产与加工业,产品售至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国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年营业额25亿美元。

智利是全球知名的肉类和海鲜生产国,半世纪前,爱阁食品从一家生产鸡蛋的小农场起步,到今天,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猪肉、鸡肉、火鸡肉、三文鱼和加工肉制品生产商,年产量超过850,000吨。

10. 美国蛋鸡养殖历史简介

1.畜牧业与种植业紧密联系。美国的畜牧业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这里位于美国的制造业带,城市和人口密集因此畜牧业发达。美国畜牧业生产的高产出主要靠资源的高投入,所以粮食消耗量大。为了减少生产费用,取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的经济效益,美国所有消耗粮食大的畜牧业生产都位于粮食产区。养猪集中的各州如伊利诺州、爱荷华州、印第安那州、密苏里州即位于种植业生产的玉米带上,全国70%的玉米出产在这里,为养猪生产提高了充足和廉价的饲料玉米。

2.畜牧业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数量逐年减少。随着美国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却在减少。1984年全美有43万个猪场,到1996年已下降到不足20万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产的生猪从上80年代占美国市场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美国三家最大的肉鸡公司已能生产美国42%的肉鸡。

3.集约化生产水平高。美国畜牧业生产在规模效益和利润的驱动下,全行业各畜种畜牧生产水平都很高。蛋鸡生产中每个鸡场的平均规模为20-25万只,最大的蛋鸡场饲养蛋鸡1800万只,最大的肉鸡场可以年产肉鸡上亿只。1/4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年出栏肉牛10万余头,最大的肉牛育肥企业年出栏30万头以上。

4.养牛业:美国牛的存栏数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到达1.4亿头的巅峰后一直呈下降趋势,80年代末、90年初曾下降到一亿头以下,后又回升到1亿头左右,1998年为1.012亿头,当年牛肉产量115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居世界首位。

5.肉牛:是美国畜牧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25%。美国的肉牛是16世纪由西班牙人引进到佛罗里达州、密西西比河流域和美国西南部一些地区。17世纪时,英国和荷兰殖民者又将肉牛引进到美国大西洋沿岸一些地区。1805年第一批用玉米育肥的肉牛从俄亥俄州到巴尔的摩,开辟了美国国内的市场。1860年以后随着新修铁路不断延伸,肉牛饲养从大西洋沿岸延伸至伊利诺州、依阿华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由于具有广阔的优良牧场,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廉价玉米,使这里成为美国肉牛业的巨大中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