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桡足类养殖(桡足类养殖技术)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0-13 04:40   点击:209  编辑:东荣   手机版

1. 桡足类养殖技术

1、修建鱼塘

养殖马口鱼时,需要在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的地方修建池塘,且池塘要保证面积9.2米,池高1米,水深一般0.5-0.8米,而且要在鱼塘底部安装充氧设备,提高水中的含氧量。

2、投放种苗

马口鱼适宜在每年春季的3-4月份进行投放,因为此时环境较为温暖,可以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养殖马口鱼时,需要选择体质健壮、鳞片无损害且健康无病害的鱼苗放入到池塘中。

3、饲喂管理

马口鱼是杂食性动物,养殖马口鱼时,需要在幼鱼期间,每天往池塘里泼洒一次豆浆、牛奶和鸡蛋黄,为马口鱼提供饲料,而在马口鱼成鱼阶段,需要给其提供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生物。

4、注意事项

马口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马口鱼时,需要每隔两月更换一次池水,保证水质干净清澈,并且要保证换水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以免影响到马口鱼生长,而且要每月往池塘里泼洒一次腐熟农家肥,促进水藻生长。

2. 桡足类生活史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浮游、游泳和底栖三大类。 浮游生物 由细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毛颚动物等的一些种类组成,种类和生物数量均较少。生物数量通常随水深增加而明显降低。

太平洋千岛-堪察加水域的中型浮游生物量,在200~400米水深处每立方米平均超过100毫克,但3000米以下却不到1毫克。同一种浮游动物,个体小时多生活在浅处,个体较大时生活在深处。如桡足类的海羽水蚤属和光水蚤属的一些种类,生活在2000米水深处个体最大可达17毫米,而随着水深变浅,个体大小也随之变小。深海浮游动物多为杂食或肉食性。浮游动物的垂直移动对营养物质的垂直转送起着积极的作用。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有:①甲壳动物,最主要的是桡足纲如哲水蚤、真哲水蚤、海羽水蚤、光水蚤等属的一些种类(最大个体可达17毫米)。其次还有糠虾、磷虾、端足和十足等目,以及介形纲的动物。

②腔肠动物,有钵水母和管水母等。它们生活史中没有水螅型阶段,个体一般较大,直径可达25厘米,大多呈栗色和紫色,且能发光。

③橄榄绿细胞,长度为10~15微米的细胞。有的学者认为属于鞭毛虫。在3000~4000米水深处,此类细胞的密度仍可达 25000~50000个/升。在有些浮游甲壳动物的肠道中也常可捡出,它们的来源尚不清楚。

3. 桡足类动物图片

水蚤

水蚤并非真正的跳蚤,而是生活在湖泊和池塘中的一类小甲壳动物。它们的足非常小,触角却非常大,呈羽毛状。它们通过挥动触角在水中纵跃前行。水蚤在泥中产卵,第二年春天孵化。它们的卵经常附着在鸟类的爪上被带到其他地方。在气候温暖的地方,成年水蚤繁殖速度极快,但有许多被鱼类吃掉。

潮虫

潮虫是唯一一类能成功地在陆地上生存且分布较广的甲壳动物。它们常藏在木头下面潮湿的缝隙中,以那里的植物残骸为食。潮虫并不在水中生活,但它们却生有鳃,并且只有身体保持湿润才能呼吸。如果进入人类的房屋中,经常会脱水而死。雌潮虫产卵后将卵存放在身体下面的一个小袋里,早卵孵化后变成发育成熟的幼虫,幼虫很快便能独立生活。

茗荷

茗荷,即茗荷儿,它们是一类甲壳动物,长着长长的坚韧的柄和五光十色的外壳它们常附着于海洋飘浮物和远洋轮船上,并随之远游世界各大洋,暴风雨降临的日子,它们常常被海水冲到海滩上,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它们能变成雁,又称其为雁藤壶。

浮游的甲壳动物

在淡水和海洋里,微小的甲壳动物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又潜在的动物生命的门类。大多数只有几毫米长,并构成浮游生物的一部分——贴近海面处漂浮着的大量的微小生物体,其中桡足类甲壳动物以微型水藻为食,它们可能是地球上最普通的动物了。

4. 桡足类动物有哪些

花斑连鳍

花斑连鳍俗名七彩麒麟、绿麒麟、五彩青娃、皇冠青娃、青蛙鱼,原产于大平洋,是最漂亮的海水观赏鱼之一,这是一种细小且色彩鲜艳的鼠鱼衔科鱼类,因眼部大而突出且头部轮廓酷似青蛙而俗称青蛙鱼,而皇冠青蛙是本类中最美丽的品种,这种鱼被视为最难饲养的海洋鱼类之一,只适合那些能提供定期适当喂食的高级爱好者,在没有足够活石、沙子及端足目和桡足类动物喂养的水族箱里,它们会慢慢饿死。

5. 桡足类与渔业的关系

一、外形特征

1、鲃鱼:鲃鱼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全体几成长菱形,体长在40厘米左右。头小,稍尖,头的背部成弧形。吻钝,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联,唇后沟不相联,上颌突出。须2对,前对比后对稍短。下咽齿3行,侧扁,顶端微弯。

2、河豚: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

二、分布

1、鲃鱼: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2、河豚:中国沿海产54种,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

三、生活习性

1、鲃鱼:为急流水中下层鱼类。在江河的上游地带生活。主食植物,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

2、河豚: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6. 桡足类繁殖特点

海虹是卵生软体动物,雌雄异体,卵在体外受精,我国北方海域有春、秋两个繁殖期,产卵量大,繁殖力强,幼体生长速度快。

海虹是海洋底栖性贝类,具体分布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大多数生活在水质清澈、潮流通畅的潮间带至水深30米的浅海中,少数种类能生活在百米以上的深海中。

海虹是滤食性贝类,只要颗粒大小适宜便可摄食,常见的食物有小球藻、圆筛藻、舟形藻、菱形藻等藻类及无脊椎动物卵子、桡足类、无节幼体、有机碎屑等。

7. 桡足类的繁殖方式

鳑鲏鱼繁殖方法

(1)鳑鲏鱼要跟河蚌合作才能生育后代,鳑鲏在4-6月产量,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

(2)鳑鲏鱼是一种小型鱼类,它的繁殖能力较弱,怀卵量较低,它跟河蚌合作的繁殖方式能够较大的保护幼鱼的安全。

(3)繁殖时,雌雄鳑鲏会一起先寻找河蚌。等找到开口的河蚌后,雌鳑鲏会把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中,把长圆形的卵产到蚌的鳃腔内,同时雄鱼会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射精。而当蚌在呼吸的时候,便会把鳑鲏鱼的精液吸入鳃腔,鳑鲏鱼的精卵便以这样的方式相结合。

(4)随后,鳑鲏的受精卵会移到蚌的鳃瓣处慢慢发育,精卵在蚌腔内受到河蚌呼吸进出水流的翻动,可以得到充分的溶解氧,其孵化率也得到了提高。

(5)一般3-4周后,鳑鲏鱼的幼鱼才会离开河蚌。河蚌也会在鳑鲏鱼产卵时,把受精卵散在鳑鲏鱼身上,所以鳑鲏和河蚌是一种共生关系。

二、鳑鲏鱼的生长习性

1、食物

(1)鳑鲏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主要吃食藻类,多摄入硅藻及其它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

(2)鳑鲏鱼也会吃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2、生长过程

(1)鳑鲏的一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等5个阶段。

(2)大多鳑鲏的性成熟年龄为1龄,最长寿命一般为4-5年。

3、栖息环境

(1)鳑鲏鱼大多数种类喜欢栖息在淡水湖泊底层、河流浅水区,少数种类喜欢生活于清澈多石的溪流中。

(2)鳑鲏鱼平时生活在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十分喜欢群游活动。

8. 桡足类养殖技术有哪些

麻虾又叫周氏新对虾,是一种生长较快,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的良种虾。麻虾一般经六、七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公分以上即可出售。麻虾肉嫩昧美,营养丰富,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麻虾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一、虾塘的条件和清理:

虾塘应选择地处中潮线,底质平坦,咸水在1.006 -1.026之间的河口或内湾建造为好。虾塘每口面积10-20亩,水深2米左右。我省沿海地处热带,夏秋季天热水温高,变幅大,水浅不利于麻虾生长。每个虾塘应设水泥结构的排灌水闸.闸门宽1米左右,利用潮汐的涨落,进行排灌,以调节虾塘的水质,保证虾快长易大。在养虾前一个月,用2 ppm浓度鱼滕精或用2sppm浓度的茶麸进行清塘消毒,杀灭鲈鱼、虾虎鱼、五须虾、青蚧、水蛇等一切敌害和竞食对象,为保证虾的安全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放养前的准备和养殖方法:

麻虾在体长六公分以内的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如桡足类无节幼体等。因此在放养前7 -10天,每亩施投300-500斤人畜肥,促使浮游动物尽快繁殖起来,有些地方在虾塘内投放卤虫卵,待孵化后作幼虾饲料,效果也很好。

接着,即可放养虾苗。每亩一般放养一、二公分的虾苗1.5-2万尾。虾苗放葬后的两个月内,要继续定期施放入畜肥或化肥,以保证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对虾体长长到六公分的中虾阶段时,开始转食红肉、薄壳、钉螺等小贝类。每天投放量为其体重的30-50%。投时先把这些小贝类压碎,每天分早晚两次,投在虾培四周的浅滩上,以便对虾摄食。如用小鱼小虾代替,则用量减半。

三、做好饲养管理和防灾灭害工作:对虾放养后,每天早晚进行巡塘,观察虾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塘水变化、堤围闸门是否漏水等。水色以黄绿色、微绿色为好,如出现深绿色或褐绿色,表明水质过肥,蓝绿藻大量繁殖。这样,会引起氧气不足,使对虾早上浮头,食欲不振,影响脱壳生长,甚至发病死亡,此时,可利用潮位差,进行换水;低潮时用水泵换水或用增氧机增氧。

灾害主要是高温、台风和暴风,常引起虾塘内水温,水质、水位和成分突然变化,因此要及早预防。敌害主要是一些肉食性鱼类、蚧类、鸟类和水蛇、水獭等.在早晚巡塘时,注意捕杀,免除后患。

9. 桡足类繁殖

黄颡鱼是以动物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肉质细嫩,口感好,深受人们欢迎。近几年由于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市场供求矛盾突出,黄颡鱼的人工养殖也随之悄然兴起。据统计,去年江苏省主养、套养黄颡鱼面积已达0.7公顷左右,但在市场上仍供不应求,价格看涨。笔者于2000年进行了在养殖其它水产品的池塘中设置微型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投资省、见效快、操作简便的养殖新项目。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网箱的设置网箱由聚乙烯网片缝合而成,网目为1厘米,规格为2米X2米X2米,网箱采用封闭担架浮定式,网箱底部用9目的网布做垫层,垫层边缘高度920厘米,以减少饲料的散失;网箱上部高出水面30厘米左右。用18目聚乙烯窗纱制成高10厘米、边长30厘米的方形塑料筐作食台,置于箱体中部,每箱1个。网箱设置在养殖其它水产品(鱼、虾、蟹等)池塘的进水口处,每667个方米(1亩)鱼池可设置网箱1--3个。也可设置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避风向阳、无污染的宽敞水域。排列成"一"字形,箱距4米,行距10米左右。为在炎夏对黄颡鱼降温防暑和辅助隐蔽,在网箱内移植占网箱面积2/3左右的水葫芦或水花生。

  二、鱼种放养网箱在鱼种放养前1--2周下水,使箱体着生一些藻类附着物,以减轻鱼种入箱后与箱体摩擦损伤。鱼种要求体表完整、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每平方米放养2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100--150尾。

三、饲养管理

  ①投饵:由于放养密度大,仅靠池中的天然饵料是不够的,因此要根据养殖对象的食性适当投喂人工饵料,常用饵料有小杂鱼、螺蚬肉、蚯蚓、蚕蛹、畜禽内脏及动物血等,按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投喂,确保网箱内的黄颡鱼吃饱吃好,快速生长。

  ②管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发现异常要及时加水或换水。

  ③巡查:坚持每天巡查鱼塘和网箱,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检查网箱是否破损,捞出网箱内的病鱼和死鱼,保持网箱内水体清洁。每周清洗一次网箱,保证网箱内外水体正常交换。水位变化时及时调整网箱的高度。

  四、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网箱入水前用漂白粉溶液浸泡30分钟;因黄颡鱼的背、胸鳍有硬棘,所以在鱼种入箱时操作和运输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防止被同类硬棘刺伤造成感染;鱼种入箱前用食盐溶液等药物浸洗鱼体,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每10--15天用生石灰水全箱泼洒消毒1次;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袋;每20天左右用抗生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2--3天。以上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养殖周期内鱼病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养殖池塘用药要考虑可能对其它鱼类相互之间的影响。

池塘养殖技术如下。

  

  一、池塘准备。养殖黄颡鱼的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主养鱼产量指标在150千克/667平方米以上时,须配备增氧机和水泵等机械设备。养殖黄颡鱼成鱼的池塘大小均可,面积一般在0.2-0.3公顷或0.7公顷以下。池塘的大小和形状要有利于操作管理。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捕捞。淤泥1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1.5米-2米,有单独的可控制进排水口。

  

  鱼种放养之前需对池塘清整消毒。注意将池塘底部整平,并在排水口端的底部挖出50-60平方米的洼坑,比四周低20-30厘米,以备干塘捕鱼之用。放种前,按养殖常规鱼的方法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消毒,再根据塘口情况每667平方米施放100公斤-200公斤发酵过的有机肥,在池塘水体中培育出大量的浮游生物后投放黄桑鱼应尽量选择人工繁育的鱼种,这既可保证品种纯度,也可提高成活率,网簖干塘捕捞的小规格黄颡鱼也可作为鱼种放养,尽量避免鱼种的途径运输和鱼体受伤,以提高鱼种下塘的成活率。

  

  黄颡鱼种的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3至4月,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及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放规格为5厘米/尾的黄颡鱼种3000-5000尾,规格较大时,可适当减少放养尾数。鱼种放养前可使用20x10-6或30x10-6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钟。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资源,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混养10-15厘米的白鲢鱼种200-400尾。同时,可放养1龄草、鲂鱼种100-200尾。禁放鲤、鲫等底层鱼类。主养品种放入半个月后,陆续放养搭配品种,以利于主养品种的生长。

  

  三、饲料投喂。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状态下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螺、小鱼虾等水生动物为主,也能摄食部分水草、腐屑等饵料。人工饲养时可将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与豆粕、菜粕、花生饼、豆渣、麦粉等植物性饲料粉碎后,搅匀后做成人工配合饲料投喂。

  

  黄颡鱼对饵料的要求是:粗蛋白质含量在35%-45%,动物拖把蛋白的含量比例为(3-5):1,脂肪含量5%-8%。养殖户在自配饲料时应注意在饲料中添加1%的无机盐及适量的多种维生素。在高温生长旺季可适量添加抗生素类药物,每月投喂1-2个疗程,以防细菌性疾病。

  

  鱼种刚下塘时摄食量较少,3-5天后能养成集群摄食的习惯。正常吃食后,4月份以前饵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生长旺季每天饲料投喂量为存塘鱼体重的4%-6%。每天可分上、下午2次投喂,下午水温溶氧高于上午,可适量多喂,下午水温溶氧高于上午,可适量多喂,有利于鱼类的生长。饵料投喂时注意“四定”、“四看”。

  

  四、日常管理。搞好水质管理能促进其快速生长和提高饵料转化率。鱼种刚下塘时,保持水深50-60厘米,有利于水温的提高和饵料生物(如技角类、桡足类)的繁殖。每隔5-7天加注新水1次,高温季节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产量指标较高和有条件的池塘,应适时开动增氧机。黄颡鱼虽不易泛池,但低溶氧和恶劣的水质会抑制生长和提高饵料系数。平均每隔15-20天可使用15-2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或使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剂量与常规鱼类相似。黄颡鱼为无鳞鱼,它对孔雀绿、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药物较敏感,防病时要慎用。平时要勤巡池塘、勤观察生长情况、勤捞杂草污物、勤做记录。

10. 桡足类培育

虾通过产卵繁殖。4月下旬亲虾开始交配产卵,雌虾产出的卵受精后为深黄色,随着胚胎发育逐渐转变为黄橙色、红橙色、浅灰色。在21-23℃时,孵化出膜时间为41天,80天有幼虾脱离母体。26℃时受精卵30天孵化出膜,52天幼虾脱离母体。

1、亲虾培育

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为20—50克、雌雄比为1:1的100对虾作为亲虾,选后的亲虾饲养在覆盖有玻璃钢瓦和供热加温系统的6×8×l米的水泥池中,每天按在池虾体重的10%投喂新鲜剪碎的“龙虾”头。虾前部外侧呈红色,颜色鲜艳,虾长度超过体长;雌虾的螯基本都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成熟的雄虾生殖突位于第五步足基部呈明显的棒状;雌虾的生殖孔开口于第三步足的基部。在饲养亲虾池中放入一些洗净消毒的网片作亲虾的隐蔽物,每天吸污换水,保持光照12I:12D(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2、交配与产卵

4月下旬亲虾开始交配产卵。虾的交配是软壳交配,交配前雌虾要进行生殖蜕壳,在雄师产出精子的12小时内雌虾开始产卵。雌虾产出的卵受精后为深黄色,粘附在腹足以及尾扇向内卷曲形成的空腹内。一只重为48克的抱卵虾怀卵量为326粒,怀卵量高的-虾抱卵达441粒,低的只有27粒。

3、胚胎发育

虾的受精卵为深黄色,随着胚胎发育逐渐转变为黄橙色、红橙色、浅灰色。将抱卵虾分为4个组作胚胎发育对比试验发现:在19℃条件下虾卵的胚胎发育极其缓慢;在21—23℃时,孵化出膜时间为41天,80天有幼虾脱离母体;26℃时受精卵30天孵化出膜,52天幼虾脱离母体;29—30℃时,25天孵化出膜,40天脱离母体。

4、幼体培育

虾幼体孵化收集后放人土池中饲养,生长初期幼体主要以有机碎屑及小球藻等单胞藻类为食。水体中有机碎屑、单胞藻类是否丰富对提高虾幼体成活率至关重要,如果饵料数量不足会发生自相残杀。通过对幼虾解剖发现,幼虾肠胃中基本没有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残骸,这主要是幼虾活动能力差对浮游动物不易获得的原因。经7个星期饲养,幼体平均规格可达7.6厘米。

11. 桡足动物是怎样的动物

粗纹暗色鳑鲏相对较小

鳑鲏鱼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将那些溪流、鱼塘里钓起来扁扁的,颜色很鲜艳的都叫鳑鲏,懒得理它们真正叫什么,于是就统一叫它们为鳑鲏鱼、菜板鱼、四方皮、镜鱼等。其实它们中间还有一些叫“鱊(yù)”,鱊和鳑鲏是孪生兄弟,作为鱼友可能对它们更关注一些。特别是火山鳑鲏成为原生鱼“网红”火了一把。正因为人们只知道有鳑鲏而不知道还有“鱊”。所以,接下来如果有兴趣的话请听我来说道说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