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林蛙养殖的内容提要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17 21:58   点击:30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林蛙养殖的内容提要

建设新农村书系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在内容上,分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型农民培训、乡村民主管理、农村政策法律、农村能源环境、农业基础建设、小康家园建设、乡村文化生活、农村卫生保健、乡村幼儿教育等板块;在出版形式上,将手册式、问答式、图说式与挂图、光盘相结合;在运作方式上,按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分期分批实施;在读者对象上,依据广大农村读者的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分别推出适合广大农民、农技人员和乡村干部三个层次的读本。整套书系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力求用新技术、新内容、新形式,开拓服务的新境界。本书是养殖业篇之一,介绍了林蛙的养殖技术和相关知识。

本书自2003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林蛙养殖户的欢迎与厚爱,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支持与鼓励,林蛙养殖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加之,经常有林蛙养殖户通过书信与电话咨询他们在林蛙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国家建设新农村,为了使林蛙养殖能够掌握和利用此项技术,尽快走下致富之路,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鉴于目前林蛙养殖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版虽然在结构和写作风格与第一版保持一致,但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是中国林蛙封沟养殖中的沟系改造问题与林蛙天然饵料的诱生及诱集方法。

二、中国林蛙蝌蚪期弯体病的防治有什么技术呢?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蛙体抗病力,合理放养放养密度应适当,密度过大会使林蛙抗病力下降。 保证林蛙的摄食量和饵料质量饵料的质量和投饵方法是增强林蛙体质和抗病力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坚持“四定投饵”。 定质:饵料应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性好,不含病原体及有害物质。 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查看,及时清除污物及敌害,随时清洗饵料盘,清除残余饵料。夏季要防暑降温,搭设遮荫棚,冬季防寒防冻。

防治技术是经常换水改善水质,消除重金属盐类;补充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饵料。

要及时的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元素,也要及时的补充钙元素和微量元素,最好选择优质的饲料。

大家好,这里是复花聊汽车!希望今天的回答对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大家都很清楚在林蛙得幼年时期是蝌蚪形态,可是蝌蚪形态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吗?很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在蝌蚪期也会得弯体病,这种病甚至会影响林蛙后期的生长,甚至会造成林蛙在蝌蚪期就死亡。所以接下来就是针对林蛙蝌蚪期的弯体病相关症状以及防治办法的讲解。

  【第一点症状】:主要症状体现为蝌蚪身体呈“S”形,全身僵硬。在发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可能我们在平常很难注意这种事情,但是当一群蝌蚪出现时却有少数的活动僵硬、不自然,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比出患病蝌蚪的不正常所在。

    【第二点病因】:1、因为水中重金属含量过多,危害蝌蚪神经与肌肉;水中含有许多微量金属杂质,在质量处在正常区间内的时候对于蝌蚪的生长没有影响,但是一旦微量元素超标,就会对处在蝌蚪期的林蛙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弯体病。2、还有一种原因就是钙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神经肌肉活动异常,从而产生“S”形弯体病。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养,林蛙在蝌蚪期也是一样的,如果营养物质缺乏也会导致弯体病。

   【第三点防治方法】:面对这种问题我们也有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例如:1、经常换水改善水质,去除重金属盐类;2、补充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饵料。依据病因寻找解决办法能够更好的预防弯体病的发生,从而在林蛙的蝌蚪期就保障其成长。

根据上面的对林蛙蝌蚪期的弯体病症状、病因以及防治方法的描述,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

三、南方养殖林蛙气候行吗?

可以。

南方温暖气候,能够缩短商品

林蛙

的生长期。

需要注意的是调节夏季高温。

详情可以查看2016年11月25日

cctv7

的相关栏目有介绍。

四、2020年国家对养殖林蛙有什么规定?

不允许养殖了,因为林蛙在森林里,它是一种益虫,能消灭很多虫害。

中国林蛙是很有灵性的,产林蛙地区的人都知道,野生林蛙被抓后,都是绝食的,而且基本上没有两天林蛙要生气气死了。

正东北林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蛙种,其输卵管即林蛙油是名贵的食品、补品、药品。东北林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养殖大都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

林蛙养殖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养殖项目。林蛙养殖技术复杂,养殖环节多,养殖难度大,难点多,加之养殖者间技术交流的不畅,使林蛙养殖困难。

五、有谁知道林蛙养殖技术吗?

比较长,楼主仔细看: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俗称哈什蚂)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称“田鸡油”,是名贵的滋补强壮品。中国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是人们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更是供不应求,倍受客商青睐。

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人工养殖林蛙是致富于山区、半山区的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产业,大有发展前途。

一、封沟养蛙

中国林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夏季栖息在森林之中,营完全陆栖生活。冬季水下越冬。因此必须对养蛙场地进行科学的考察和选择。

(一)地形、地势

养蛙场一般选择两边高山、中间沟谷,即农民所说的“两山夹一沟”为最好。如果环境宽阔,必须有150―200米以上的宽度。沟谷内要有面积大而集中的较为平坦地带,以作为修建繁殖场之用。山岭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缓坡为宜。

(二)森林

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长地区,林蛙每年大约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生活在森林内的。林蛙栖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积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森林的层次要适宜,即乔木层要密集,达到树冠互相郁闭,林下光线较暗淡,灌木层要繁盛,以利于调节林下的光线与湿度: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要选择植物茂盛,落叶层较厚的地方,以便为林蛙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水源

水源情况是选择养蛙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在枯水季节有充足的水量即养殖场内有夏季不干涸、冬季长流水的一条或数条山间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为底,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宽1―3米,深0.3―0.5米为宜。

二、繁殖场的选择与修建

(一)繁殖场的选择

繁殖场是林蛙繁殖的场所,从产卵到变为幼蛙,都要在繁殖场里完成。繁殖场应设在整个养蛙场的中心地带。选择地势平坦、面积大、向阳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场要求距河流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为宜。繁殖场宜集中不宜分散,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沟谷较长的养殖场,也可建立几个繁殖场,分段饲养,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养。繁殖场距放养场最好在2000米之内,以免远距离运输,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场的修建

繁殖场主要是由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变态池四种池子组成。前三种池子应集中修建,变态池应在养蛙场内合理分布,气温较低的地区还应建有晒水池。

1、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繁殖场,方便管理,经过试验,这三种池子可统一按饲养池标准修建。每个池子为20―40平方米的长方形,深度为0.5米左右,池埂下宽0.4―0.5米,上宽0.3―0.4米左右,整个池埂呈梯形为宜。池内修建一个上口50厘米、深0.3厘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内断水,蝌蚪死亡,池子应成排成列修建,两列水池之间要修建主水渠。每个池子都应具有对角出、入水口和同侧出、入水口,以便根据不同生产时期采取不同灌水方法。修建时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缝,严重的可采取池底覆盖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后在池底表层铺垫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团。在一些气温较低的地区,应在繁殖场的上游修建一个或几个晒水池,使河水先经过晒水池提高温度后再注入繁殖池中。晒水池也根据地势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积根据条件宜大宜小,以能够充足供应繁殖池用水即可。

2、变态池

变态池是蝌蚪变态上岸的场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因此,变态池应在养蛙场近水处,均匀分布避免幼蛙上山时局部密度过大。变态池应尽量修建在朝阳山坡下,因为春天气温低、阳坡比较适宜幼蛙生长。变态池的面积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厘米左右为宜。整个池形呈锅底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幼蛙出水上山,因为变态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洁。因此,在修建变态池时应选择有水的地方。

三、繁殖技术

林蛙的繁殖技术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封沟养蛙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产卵、孵化及饲养等。

(一)种卵及种蛙

目前养蛙生产主要是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买。

1、种卵的采集与运输,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农民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性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因为林蛙产卵高峰期在早上5―8点,因此捞取蛙卵的最佳时间在早上6―11点。种卵的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2、种蛙的采集、运输与选择

(1)春季采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2)秋季采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的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3)收买。目前许多养蛙户采取收买种卵、种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诀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但应注意春季收买种蛙时要掌握好时间,排卵后的雌蛙,准备翌年产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4)种蛙的运输。不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必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5)种蛙的挑选。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二)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产卵的方法可用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

1、笼式产卵法。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厚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准确掌握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做为产卵池。

2、圈式产卵法。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极其方便可行。

(三)孵化方法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的数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厘米―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四)饲养方法

蝌蚪的饲养是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幼蛙的质量。

(一)铒料的种类及加工。铒料分精料和粗料。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饼粉、麦麸等,粗料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嫩茎叶,如:蒲公英、蒿草等(有毒的除外)。精料的加工过程主要是把玉米粉、豆饼、麦麸按3:1:1比例,适当加工入少量鱼粉,均匀混合,加水煮成糊状,冷却后饲喂。粗料加工过程主要是将嫩茎叶加工成2―3厘米的小段,然后煮熟冷却备用。

(二)饵料的投放。将煮熟、冷却后的饲料,投放在边缘的浅水区,以便于蝌蚪采食。投放方法:用一米长左右的蒿杆枝条等,把饵料粘在其上,投放到水中,让其漂浮在水面上,或者两头架起固定,既有利于蝌蚪均匀采食,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止污染水质。也可用宽2厘米、厚1厘米、长1米左右的窄木条,效果更佳。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蝌蚪的不同生长时期确定:蝌蚪初期,大约一周左右可以不喂饵料;7―10日龄左右,每天上午投喂一次即可;10―25日龄上、下午各投放一次;25―35天左右,食量大,到高峰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投一次。饵料量目前尚无明确标准,可按蝌蚪数量适量投喂,以每次投喂稍有剩余为标准,在35日龄左右,每万只蝌蚪食量可达到2―3公斤。蝌蚪到40日龄进入变态期,已基本停止进食,因为蝌蚪发育快慢不一,所以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灵活运用饲喂方式及饲喂养,以免饵料不足或过剩。

另外用取油后的林蛙副产品(肢体)磨碎加工是一种极好的饲料。饲喂方法:将加工好的饲料粉配合少量的玉米粉和青菜按上述方法投喂即可。

(三)灌水技术

蝌蚪期必须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水量,因此正确地掌握灌水技术是蝌蚪饲养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蝌蚪初期,气温较低,需氧量少,因此水流应通过晒水池,主水渠,然后在池子同侧进水、出水保证水的温度和池内水的相对稳定。在夜间或阴天要加大灌水量,使水深达到50厘米左右,起到保温、防止结冰的作用。到蝌蚪生长后期(30日龄以后),气温渐高,蝌蚪耗氧量增加,所以应采取对角线式灌水法,加大灌水量,增加换水速度,既能降低温度,又能保持水质清洁,提高含氧量。

四、放养技术

蝌蚪变态后要在养殖场内均匀分散,防止幼蛙上岸后局部密度过大,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因此,在蝌蚪40日龄时要进行人工疏散到变态池中,密度为每平方米变态池5000个左右,每公顷养殖场可投放蝌蚪5万只左右。蝌蚪疏散到变态池后,应注意看管,防止被山洪冲毁,严防天敌危害,同时需要继续饲喂少量饵料,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质清洁;气温低的地方可清理周围庶光树枝,增加光照。或用塑料膜铺底的办法提高水温。

五、越冬技术

人工养殖的林蛙与天然林蛙一样,基本上是水下越冬。因为人工养蛙数量远远超过了野生林蛙数量,所以河流的自然情况不能完全适应养殖林蛙的需要,需要人工修建林蛙越冬场所。一是整理天然河道,在自然的河道深水区,要适当加深、加宽、扩大,河流分岔多的需要进行修整合并,使河流集中,水量充足,使林蛙安全越冬。有的深水区自然隐蔽物较少,需要加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分布的范围,在河床的一侧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深度达到1.5米以上,同样投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供林蛙越冬。人工水库越冬可采取散放法,让林蛙自由寻找越冬地点。也可用笼装法,在笼内装一些草把之类的作为隐蔽物,然后将林蛙装入,放到越冬池中。

林蛙在水库中越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检查越冬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别是翌年1―2月份,水量小,要经常检查避免有冻干断水的河段,使林蛙冻死。二是有些水库属死水区,要经常打通气孔,保证林蛙的需氧量。三是注意防止黄鼬、鼠类等天敌危害。

六、捞捕技术

每年秋季林蛙体大肥胖、蛙油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林蛙成集群性下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时期。

人工养殖林蛙的捕捉方法,目前主要用塑料膜拦截法和瓮子捕捉法。这两种方法,回捕率高,对林蛙的伤害小,且捕捞简单,成本低,此外还可采用翻石法、网捞法、草把诱捕法等方法进行捕捉。

(一)塑料膜拦截法是指在林蛙下山的路线上设塑料膜围墙拦截捕捉的方法。在选好的森林边缘,用塑料膜围高1.5米,向内(林蛙下山一面)倾斜45―60°角的围墙,下端用土压实,在围墙内清理0.5―1米宽的平道上深挖50厘米的沟道,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阴雨天气里,在沟道里便可捕捉到大量林蛙。

(二)瓮子法就是用柳条、榆树条等编成的鱼坞子形状的笼子,要比鱼坞子稍大些,在每年的8月末就应在坡度大,流速快的地方修建倒八字形的瓮子口,9月中旬把瓮子安装好,可捉到大量的林蛙。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尽量避免损伤林蛙,并做认真挑选,选留一定量的种蛙单独贮存。未成龄幼蛙应迅速送到越冬场,成龄商品蛙应尽快出售。

大棚生态综合孵化半封闭养蛙法

此法适合山区养殖。选择两山夹一沟,有水源、树木、植被和昆虫多的自然条件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收回,放入水库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温、防雨、人为调水、调温、喂食、无天敌,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只有50%左右;幼蛙比野生放散养的提前近两个月上岸。由于前期用繁殖昆虫人工喂养,幼蛙生长快,进入森林生活时,捕食和跳跃防天敌能力强。采用半驯化饲养后的林蛙,具有条件反射习性,于秋季气温低时回到驯养地点,回捕率一般高达38%以上,最高达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产周期由散养3年缩短到2年出栏。此法具有投资少(3000元可养10万只以上)、养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万只)、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点。

大棚立体综合生态全封闭养殖法

此法适合于庭院、郊区、农田、大棚、果园、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养殖。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区域夏季圈养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的昆虫,快速育肥饲养的办法。其特点是集中饲养管理,天敌少、损失回收率高见效快,一所即可出栏。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葡萄、蔬菜、林蛙、昆虫等综合生态立体种养,可养5万只成蛙,年收10万以上。

室内高密度快速精养法

此法适合于大部分地区家庭楼内、平房及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先在室内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进行种蛙配对、产卵、孵化,饲养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学原理,在室内用立体三层笼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虫饲料,采用恒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养的办法,每平方米可养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饲养4―6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每年可养三批幼蛙。立体养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个月可获纯利1.5―2.2万元。此法不受条件、气候的局限,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不限,易管理,见效快,成活率高达85%,收获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林蛙养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获取经济效益。林蛙油不但是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的重要药材,也是天然高级滋补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观念的转变,人类十分重视寻求健康长寿药物和保健食品。林蛙油在我国和东南亚地区市场需求量较大。

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所产的林蛙油品质最好。“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被国家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GB/T19507―2008,2008年11月1日实施)。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适宜生活在林区有山涧、河流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特别是长白山地区,蕴藏量占全国的90%以上。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适宜林蛙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林蛙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再加上人为的滥捕乱杀,使野生的中国林蛙资源越来越少,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目前商品林蛙油仍以野生资源为主,但野生林蛙资源有限,林蛙和林蛙油越来越匮乏,导致林蛙产品价格上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林蛙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呈供不应求的局面。东北有很多地区林地面积大,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植被好,森林、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合中国林蛙生长,饲养林蛙条件优越,生产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虽然国内外市场对林蛙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受产地地域有限的影响,市场的供求局面是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中国林蛙及其产品的市场空间只会越来越大。保护林蛙动物资源,进行林蛙人工、半人工养殖,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措施之一。

林蛙封沟养殖技术比较成熟,但在生产过程中林蛙的回捕率很低。人工圈养的方法投资大,成本高,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半封闭、半开放式养殖方式是目前林蛙养殖的主要方式。

当然,林蛙养殖与其他行业一样,有赚钱的,也有赔钱的。在进行林蛙养殖之前,一定要先学习养殖技术,做好市场调研,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当地环境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林蛙养殖,减少或避免因养殖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

林蛙养殖分两种,一是家养,另一种是在山上散养,不管是家养还是散养,都是人工孵化池,能让林蛙上岸的成活率比较高,对于孵化池建设,喂养,水温等控制要严格,其实很简单的,资料上说的比较麻烦,实际操作没有这么麻烦的,还是比较简单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