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蛙卵如何变化成小蝌蚪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1-05 18:54   点击:284  编辑:admin   手机版

青蛙卵如何变化成小蝌蚪

都是由卵变成的。先是从卵变成蝌蚪,然后是青蛙或是蛤蟆。不同之处是青蛙的卵是近乎圆形的,相互粘在一起;蛤蟆的卵呈椭圆形,相互粘成带状。

蛤蟆就是蟾蜍

青蛙和蟾蜍不同

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右图)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中国林蛙人工繁育技术怎么样?正确应该怎么做?

1、种蛙的选择

做为生产用的种蛙最好选择3~4龄的成蛙,3~4龄的成蛙个体大,体质强健,怀卵量大,一般怀卵量都在1500~2000粒左右。2龄的林蛙个体小,怀卵量少。5龄以上的林蛙体弱,所以2龄和5龄以上的林蛙一般不用做种蛙。另外对种蛙的外形、体色方面也要进行选择,主要选择个体大、肥满度好、皮肤光滑、体色黑褐色、体背黑色“人”字斑明显的成蛙做种蛙。

2、产卵

产卵池面积20~30m2以长方形为宜,产卵池应窄一些,便于捞取卵团,水深20~30cm即可。林蛙喜欢在浅水中产卵,所以池水不能超过30cm。为了防止种蛙逃走,产卵池四周可用塑料布围成高出池面1m的防逃墙。当水温达到6℃以上时,就可以将选择好的种蛙放入产卵池中,种蛙放入前,应用3%食盐水浸洗消毒10分钟。雌雄比例1:1,每平方米可投放种蛙15~18对。林蛙产卵的适宜温度10~11℃,大多在早晨产卵。产出的卵应及时捞出移到孵化池,同一批卵放入同一孵化池。产完卵的种蛙应及时移到有利于种蛙进行生殖体眠的场地。

3、孵化

孵化池为长方形,面积10m2左右,不宜过大,一般长5m,宽2m,水深30cm,注排水口设在水池同侧,并设纱网,防止蝌蚪顺水流出。孵化池每平方米可投入卵团2~3团,为防止卵团被风吹到池边或成堆,可在池中用树枝将孵化池隔成几个小区。蛙卵孵化期的关键技术是调节水温,蛙卵的最佳孵化温度是15~18℃。人工孵化林蛙一般采用塑料膜覆盖法,就是在孵化池上架设塑料棚。白天气温高时打开塑料膜,通风散热,晚间气温低时盖好塑料膜,用于保温。必须注意的是,昼夜温差不能超过5℃。

4、蝌蚪期的饲养管理

孵化出的蝌蚪不要立即分池,应待蝌蚪摄食完卵胶膜以后再分到蝌蚪饲养池。蝌蚪池面积30~40m2为宜,池水深30cm,注排水口设在同侧,并安装防逃纱网。

孵化后的蝌蚪第5天开始投饵,开口料最好用蛋黄水,每万只蝌蚪投喂1个蛋黄水,每天2次,全池泼洒。5天以后可以投喂煮熟的青菜、玉米面、豆饼粉等。投饵时应将饵料装在盘中放入池中浅水处,投饵量应灵活掌握,以蝌蚪吃饱又不剩残饵为原则。蝌蚪生长40~5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蝌蚪在变态时停止摄食,这时可以停止投喂,如果蝌蚪生长不齐也可少量投喂。

每天都要细心观察蝌蚪的吃食情况、活动情况、水质情况、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蝌蚪生长40~50天以后,进入变态期,四肢长出,尾缩短,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如果不及时转为陆地生活,较长时间生活在水中就会溺水死亡,这时就要在池中搭引桥,方法是在池中多放一些树枝,树枝一头放入水中,一头放在池岸上,使变态的小蛙通过引桥爬到陆地上,管理人员就可随时把小蛙收集好,集中到一起,出售给养蛙户或运到蛙圈进行幼蛙饲养。

中国林蛙人工繁育技术还是很好的,这几年发展迅速,合理科学的繁育,并且选好环境地方和良好的气温等

林蛙的繁殖技术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封沟养蛙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产卵、孵化及饲养等。 春季采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中捕捉。 秋季采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的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不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必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

科学的进行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合适的环境进行养殖,需要注意选种,需要注意孵化,注意饲养的问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