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白鲢鱼生长在什么环境水(花鲢鱼的生活规律及温度?)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05 04:57   点击:11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花鲢鱼的生活规律及温度?

鲢鱼是属于中上层鱼。也是区分季节的:春夏秋,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花鲢鱼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鲢鱼终生是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花鲢鱼的食欲与水温成正比。比较喜换高温,最适合的水温为23℃~32℃。因为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所以在北方7~8月份是钓鲢的好时机,秋分以后,天气渐凉,鲢鱼食欲有所降低,就难以钓到了。

花鲢鱼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

花鲢鱼胆子小怕惊扰。当他们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就会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

花鲢鱼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但是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

花鲢鱼耐低氧能力极差,在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二、鲢鱼盐度?

鲢鱼属于广盐性鱼类,适盐性比较强,在盐度为3-28度的水中生活,当盐度达到10-39度时,鲢鱼的生长速度就会变缓,盐分代表每千克水中所含盐分的含量,是衡量水体环境的重要指标,它会影响水体动物的营养吸收和组织结构,每一种淡水鱼类所能适应的盐分程度也不一样。

三、什么样的水质适合养鲢鳙?

鲢鳙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注意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它们耐低氧能力较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会死亡。

鲢鳙喜肥水,但水质过肥或过瘦对鲢鳙的生长都不利,水质过肥要及时注水或换水,水质过瘦要及时追施有机肥。

发病池要及时加注清水,改善水质,或者将病鱼转移到水质新鲜清洁的池塘中。

四、鲢鱼养殖技术?

在放养鱼苗前要清整鱼池,进行消毒,然后投入有机肥培育浮游生物,放养后前期可以投喂豆浆、豆饼浆等食物,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后面再调整饲喂措施,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巡查池塘,了解鲢鱼的生长情况。

1、鲢鱼的生长习性

鲢鱼一般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在春、夏、秋三季鲢鱼大多在水域的中上层活动觅食,到了冬季则会潜到深水区越冬。鲢鱼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在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在生长到1.5 cm以上后则逐渐的转为摄食浮游植物。另外,鲢鱼的摄食性还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在春秋两季,除了浮游生物外,还会摄食大量的腐屑类饵料,在夏季水位较低时,鲢鱼的摄食量增加,并且水位越低,摄食量越大。冬季进入越冬期后则基本上不摄食,并极少运动。

鲢鱼喜高温,适宜的水温为23~32℃,因此在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好,此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可提高产量和质量。鲢鱼生性较为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是行动较为笨拙,个体大小相似的鲢鱼常喜欢集群的游到水质较肥的明水区,但是鲢鱼胆小,害怕惊扰,一旦受到惊扰就会跳出水面。鲢鱼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如果饲养管理到位,在当年即可达到500~800 g,三龄鱼体重可达3~4 kg,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kg。鲢鱼一般性成熟的年龄较早,要比草鱼早1~2年,3 kg以上的雌鱼即可达到成熟,每年在4~5月产卵。鲢鱼的耐氧能力极差,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低就会马上浮头,有的还会很快的发生死亡,因此在人工养殖鲢鱼时要注意这些生长习性。

2、鲢鱼人工养殖方法

池塘的选择。人工养殖鲢鱼池塘的选择很重要,池塘要求排灌水方便,换水条件良好,养殖鲢鱼的池塘面积一般为10~30亩(1亩约为667 m2),如果面积高于30亩时则要使用网隔将其隔成若干的小块,以便于饲养管理。池塘的水要求深一些,平均水位要求达到2m以上,以便于高温季节鲢鱼安全度过夏季。在养殖前要对池塘进行消毒,消毒不宜进行浅水消毒,否则在消毒后再注水还会将病原体带入,应在池水灌到正常养殖水位后,在鱼种放养前的20天再进行消毒。其方法是在鱼种放养前使用生石灰按照每亩150 kg的量化浆趁热泼洒全塘,同时池塘的四周也要泼到,然后将池塘周围的杂草清除,以免昆虫在塘内产卵。

培育鲜活饵料。在鱼池消完毒后,在鱼苗投放前的10左右,要在池塘中施人基肥,以增加水体的肥度,培育大量的浮液生物,使鲢鱼苗下塘后即可吃到丰富鲜活的饵料。基肥施加量为每亩施入有机肥300~400 kg,然后每隔2~3天每亩泼洒30~40 kg的粪水。

鱼苗放养。鱼苗放养的最佳时间为5月的中、下旬,此时池塘中的水温可稳定在18℃以上,此时放养最合适。要选择优质的鱼苗,品种纯正,大小均匀,无病无伤,在鱼苗入池前要做好鱼体的消毒工作,如果让未消毒的鱼苗直接人塘养殖,会将病原体带人,当水温、水质、鱼体的体质较弱时会导致病原体迅速发展而使鲢鱼大批量的患病。因此一定要将鱼体彻底消毒后再放养,一般使用3%的食盐水浸泡5 min,杀灭鱼体表面的寄生虫和病菌。待消毒处理完成后即可投放鱼苗。鱼种的规格以偏大为宜,一般要求达到每尾100~200 g,放养殖的密度为要根据水质的肥度来确定。

日常管理。科学投喂,在鱼苗刚人塘时对摄食饲料还不适应,此时可以选投喂一些豆浆、豆饼浆等,以提高鱼种的成活率,同时还可加快生长的速度,当鲢鱼适应后即可不再喂豆浆。刚开始鱼苗主要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同时兼食一些饲料碎屑,因此水域中的天然生长或者通过施肥培育的浮游生物是鲢鱼的良好天然饵料,为了促进这些浮游生物的繁殖,要对池塘进行施肥,除了在投放鱼苗前要施基肥外,在养殖过程中也要进行追肥,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随着鲢鱼的生长,除了摄食浮游生物外,还应添加一些有机饲料屑,以促进鲢鱼的生长速度,同时还可增强体质,促进性腺的发育,因此可以在秋季和鲢鱼产后投喂一些麸、糠类的精饲料,可有效的提高养殖效果。

投喂饲料要根据鲢鱼的生长习性进行科学的投喂,这是促进鲢鱼快速生长一个关键措施。鲢鱼有夜间摄食的习性,因此可在夜间加喂1次,注意在日常投料时不可过量或者不足,如果过量会使饵料剩余,不但会造成浪费,还会污染水体,不足则无法满足鱼的生长需求。一般投喂量,以体长为10—16 cm鱼的投喂量占鱼种总量的6%~10%即可,投喂时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加强日常的管理,每天都要巡查池塘,观察水质的颜色、鲢鱼的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的发情异常以做出及时的处理。池边的杂草和水中的杂物、死鱼等要及时的清除,投料台要经常清扫和消毒,为了避免鲢鱼患病,还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另外,还要定期的拉网检查,以提升水的肥力,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还便于检查鲢鱼的生长情况。要注意在拉网的过程中要操作细心,以免使鱼体受伤。

五、放养花白鲢的不同作用?

白鲢鱼属中上层、滤食性鱼类,春夏秋主要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以浮游生物为食,喜吃草色的粪便和投鸡、牛粪。偏喜酸味食物和糟食,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鲢鱼喜高温,最喜的水温为 23~32摄氏度,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生长速度快。白鲢头较大约占体长的1/4,眼小。鳞片细小,鳞细腹肥,腹鳍前方和后方均有角质棱。体背部青黑色、 腹部银白色

花鲢其实就是鳙鱼、也叫胖头、大头鱼。体较长侧扁、体稍高,头特别大,约为体长的1/3,故称胖头鱼。眼小,,体暗黑背有不规则的黑点。花鲢也属于 “滤食性”鱼类,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取食方式与鲢鱼大致相同,也是依靠鳃耙滤食浮游动物兼食藻类,在混养鱼塘中,也充当了草鱼、鲤鱼等鱼类的后勤清道夫角色。

白鲢和花鲢的另一个区别是,白鲢的碎刺比较多,花鲢就一根主刺,而且花鲢的味道鲜嫩,鱼头是做剁椒鱼头的主要材料,价格和鲤鱼差不多,而白鲢的价格差不多是花鲢的一半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草鱼,也叫混子,属于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体形延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而无腹棱,头中等大,较宽。体被较大圆鳞,草鱼是典型草食性鱼类,在自然状态下,成鱼以吃水草为主。喜食的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浮萍等。人工饲养条件下,成鱼喜吃大麦、玉米、豆饼和人工配合饵料等。草鱼只能消化利用较柔软的草类细胞或被磨碎破裂细胞的原生质。因为它们消化系统缺乏纤维素酶,肠管也不很长。草鱼食量较大,在水的中下层和岸边取食水草,在池塘、江河中也常到水的表层来取食。

了解了上述鱼的生活水层区域和生活习性,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1是立体放养,充分利用鱼塘的空间最大发挥利润空间。

2、不管鲤鱼、草鱼特性都是杂食,而且食量很大,粪便会造成鱼塘的污染和浮游生物的滋生,而花白鲢正好以此为食恰恰扮演了鱼塘清道夫的角色,所谓一举两得。

3、花白鲢生长速度快,而且花鲢的价格高,养殖不用投放饲料,渔谚中的“一草养三链",正说明这种混养的生物学意义。在不施肥和少投精饲料的情况下,“肥水鱼”和“吃食鱼”之只需投放化肥和动物粪便促使富有生物滋生就可获得很大的利润。

4、调节水质,在鲤鱼。草鱼、鲢鱼混养的情况下,各层的鱼类对藻类,草类、浮游生物都做了食物处理,有效的净化了水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鱼塘大量投放

六、花鲢和白鲢水层哪个深?

花鲢

白鲢和花鲢都在水上层,花鲢相对在下点。活动区域不同,花鲢一般是在水层的中下层活动,而白鲢鱼则是在水上层活动。花鲢在60公分深的位置。白鲢差不多40公分深的位置。两种鱼又具体活跃在几米的地方,真的没有标准答案,毕竟鱼是活的。鲢鳙属于中上层鱼,一定是活跃在浅水区的。

花鲢和白鲢的区别是比较明显。首先是花鲢的头要比白鲢的头更大。虽然这两种鱼的头都很大,但是花鲢的头要更大,基本占到了整个身体的一半,有些鱼甚至会更多。所以花鲢往往是吃鱼头。

    这两种鱼的性格特点也不同,白鲢是比较活泼的,擅长跳跃。在捕捞的时候经常会跳出去,因此也有了“急躁白鲢”的称号。可是花鲢因为头太大了,行动起来很迟缓,并且它的性格很温和,基本不怎么抢食,也很容易捕捞,所以才有了“好人花鲢”这个外号。

七、白鲢鱼产地?

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河北等。

白鲢鱼是重要淡水鱼类,而且许多的农户都有养殖,它喜欢生长在氧含量高的池塘中,对水质要求较高,产出白鲢品质上乘,现在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河北等地都有生产白鲢鱼,品质不错,表面光滑,商品属性也非常不错,现在卖得非常好,产生的利润也非常高。

八、白鲢鱼生长条件?

白鲢鱼生长的条件必须要满足水质干净,肥水较多水草充足

九、鲢鳙属于什么水层的鱼?

不同季节,它所在水层差别很大,特别在自然水域,除了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它开始疯狂吃饵为繁殖做准备,可以在水面看得到鱼,别的时候很难看到。

也因为这个,我们说的中上层,是吃饵的时候容易在这个水层钓获。

鲢鳙鱼层

这个相对水层也有规律可循。

一般在养殖场水不是很深,在鱼进窝后,都在中上层活动,鱼多之后,蹭线动作平凡,不容易钓到,这个时候作钓应该控制在底层。

在大范围水域,因为鲢鳙活动范围大,黄金季节多半可以看到有鱼的漩涡出现,这种情况活性高时候,基本判断在上层。

我们有时候因为鱼比较分散,作窝时间过长,或鱼口不好连续几天出鱼都不多的时候。鱼儿再开口会在中下层,2米左右。

夜钓的时候,多半会钓中下层,2米以下,多半中花鲢鱼。

秋冬季节水温低,鱼口不好,我们做窝后鱼也多半在底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