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竹蛏怎么做?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22 11:30   点击:151  编辑:admin   手机版

竹蛏 竹蛏(zhucheng)(Solen)

拉丁文学名:Solen strictus

竹蛏又名蛏子王,为海产双壳软体动物,体呈延长形,两壳合抱后呈竹筒状,故得竹蛏之名。属贝类动物的双壳纲(Bivalvia)的竹蛏科(Solenidae);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竹蛏科。

竹蛏通常体表光滑,披黄褐色外皮,有光泽,壳质脆薄,而老个体原外皮往往脱落而呈白色;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厘米,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能见到淡红色彩带。足部肌肉黄白色,极为发达;前闭壳肌痕长,后闭壳肌痕三角形。出水管和入水管常伸出壳外,短而粗。栖息浅海和潮间带沙中,掘穴栖居,如向穴中放些盐水,动物可由穴中跃出,受惊时水管易自切。

竹蛏喜栖息于潮间带中下潮区至浅海的沙泥滩中,底质以泥沙为主,含沙量以70%~80%为宜,以强而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将身体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险或环境不良时,会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将身体全部埋入砂泥中。竹蛏是一种海产优质贝类,大部分栖息在盐分较低,且水深大约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海域中,在我国从北到南沿海均有分布,其种类较多,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在台湾则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 主要品种有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细长竹蛏和短竹蛏等。

竹蛏的营养与经济价值很高,肉味鲜美,鲜食、干制均可。它个体较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灰分以及钙、磷、铁、碘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滋味鲜美而又富含营养的海产珍品。竹蛏还具有药用价值。据药书等记载,其壳有散结、消炎、通淋、止带功效,而蛏肉则具有退热、明目、止渴、解酒毒以及妇女劳损下血和通乳等功能,故它又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疗佳品而受到人们欢迎。目前竹蛏市场价格较好,如在广州水产市场每公斤鲜活竹蛏批发价为20元左右,作为贝类养殖具有发展前景。

据研究,其适温范围为2℃~32℃,最适水温为15℃~27℃,并以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竹蛏为雌雄异体,繁殖期约为5月~7月,其受精卵在海水中度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陆续发育成面盘幼虫,然后逐步进入底栖生活成长。竹蛏除天然生长外,还可进行人工增殖和养殖。据试养表明,养殖品种以大竹蛏和长竹蛏为主,这两个品种个体大,生长快,体部比重大,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海水养殖新品种。据有的地方的试养经验介绍,可采用野生天然苗种进行养殖和管养,由于采捕的天然苗种规格差异大,故多采取分级养殖法,轮流收获。养殖两年的竹蛏体长可达8厘米左右,个体大者可达22厘米以上,所以竹蛏是颇具有发展前途的海水养殖优良新品种。但就目前来说,由于对于竹蛏的生物作息规律以及生活习性还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养殖,只是在试养阶段。

竹蛏,特别是大竹蛏品种珍贵,采集麻烦。要想从海滩采蛏,一般人无法取到当地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沙滩上的气孔来判断竹蛏的藏身位置。在冬季采蛏,不容易发现泥沙底下藏的蛏,只有用废网绞成胳膊粗的绳索,在沙滩上从内向外打圈转拉刮沙滩上的糊泥,才能发现竹蛏的气孔。一般是两个人一个在前面用绳索拖拉,一个在后面钩。蛏钩约有40公分长,下部是筷子粗的钢筋,弯成鱼钩状,握在手中的一头是小木棍固定的手把,顶部削成斜屁头,握在手中便知伸在泥下钩子的方向。如果有蛏的话,沙滩上会露出七个眼孔,但只有一孔有蛏。在钩蛏时,讲究的是狠、准、快,且心不慌。下钩时,钩子背面靠近蛏体伸进泥内,随手把钩子转向蛏的下部轻轻一提,就把一根完整的蛏提上来了。这样,才能使蛏既逃不掉,又不损坏蛏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