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是什么样的鱼叫汪丫鱼…还有别的名字嘛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14 04:40   点击:109  编辑:admin   手机版

“汪丫鱼”真名叫黄颡鱼。别名还有昂刺鱼,刚针,黄骨聪,昂公鱼,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黄沙古、翁公鱼、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戈雅鱼、疙阿丁、黄腊丁、嘎牙子、昂刺鱼、黄鳍鱼、三枪鱼、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黄鲛、汪丫鱼、毛泥鳅、黄骨头、弯丫、黄腊丁、央丝。

简述

又称“黄腊丁”、“嗄牙子”、“触丝”,古称“黄颊鱼”等。淡水鱼。 黄颡鱼外形具有科鱼类的典型特征,体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中等大,宽圆,头骨粗糙,枕骨脊裸露;吻钝圆,口裂大,下位;上下颌及腭骨上具绒毛状细齿,触须长、短各两对,体无鳞,表面有粘液;背鳍短,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黄颡鱼是鲍科鱼类分布最广的一种,我国南北各大水系的江河、湖泊、水库中均有一定资源,为常见鱼类,野生黄颡鱼除西南和西北地区较为少见外,几乎遍布各地水域。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河道缓流和湖泊、水库等静水的淤泥水域或水草丛生的腐殖质底层,常群聚于坑洼处,怕光,白天晴朗时不活动,傍晚和夜间非常活跃,常出没于近岸线水域。黄颡鱼适应能力非常强,不仅耐低氧,而且耐污染,对水温的变化宽度强于一般鱼类。黄颡鱼的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甲,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钓取黄颡鱼,不论诱饵和钓饵都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用手竿钓效果最好。诱饵用粮食类撒饵,能诱集小鱼、小虾聚食,会招引黄颡鱼前来捕食窝子里聚集的鱼、虾。如果在粮食类诱饵中添加一些煮熟剁烂的禽畜类内脏或蚌、螺、蚬的碎肉,效果会更好。钓黄颡鱼的钓饵以虾为上品,其次是蚯蚓,南方的一些善钓者用孑孓,效果也很好。钓黄颡鱼要选用钩尖锋锐的鲫鱼钩,提鱼动作要快,技术要娴熟,千万不能脱钩跑鱼。如果鱼脱钩,脱钩落水的黄颡鱼的嘎嘎惊叫声,会将附近水中的鱼儿吓得落荒而逃,久久没鱼再来咬钩。

形态特征

黄颡鱼体长约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不突出,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眼间距隆起。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末端可延至胸鳍基部,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鳃孔大。全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Ⅰ,6~7,位于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Ⅰ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条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并与之相对。尾鳍分叉。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腹部为淡黄色,尾鳍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产卵期一般在4~5月间。

生活习性

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黄颡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科,黄颡鱼属。又名黄公灵、黄牯头、黄骨聪、昂公鱼、葛格燕、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黄沙古、翁公鱼、钢针、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疙阿丁、嘎牙子、昂刺鱼、黄鳍鱼、三枪鱼、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黄蛟、汪丫鱼、毛泥鳅、黄骨鱼、弯丫、昂刺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