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田螺幼苗图片(田螺幼崽可以吃吗?)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2-26 15:51   点击:33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田螺幼崽可以吃吗?

田螺里的幼崽还未出生的可以吃

二、刚生的小田螺没有盖吗?

刚生的小田螺是有盖的,它不仅有盖还有壳,只是因为太小,刚出生,所以它的壳与盖是非常易碎的。而且它的盖是非常小的,要仔细看才能看清楚。

田螺学名中国圆田螺,食性杂,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以及各种动物的下脚料等。

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外壳呈黄绿色到黄褐色,颜色因环境和水质而有差异,壳薄,呈螺旋形。耐寒而畏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

三、田螺的小时候长什么样子?

田螺小时候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头长短公分,就是几毫米。可以肉眼清楚的的看得出一边小一边大。而且在水中移动的速度非常慢。他们大多数都是贴在水中的石头或者水草上靠水流冲下来的浮游生物长大。

在他们繁殖小田螺的季节,经常可以在水里的石头上,用手一摸就可以,我去很多的小田螺。

四、为什么野生的田螺生命力强,养殖的容易死?

引起田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1.田螺苗种质量差。

苗种放养后出现死亡或存活率低,往往都发生于苗种购自外地的野生苗。田螺放苗季节一般在早春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间,因田螺苗小,在气温低、阴雨天气,野生苗种一般不会爬出滩面,采捕野生苗的商贩就采用一些药物喷洒滩涂表面。

使幼田螺不堪忍受而纷纷爬出滩面,这样,方便了苗种采捕,但这些田螺苗虽暂不会死亡,其活力、体质已受到很大影响,放养后不易钻潜、极易被潮水冲走或出现死亡,且生长缓慢。

极个别的卖主,将刮来的田螺苗用淡水浸泡,以求苗种吸水后增重而增加收益。泡淡水后的苗种,表面上看起来光滑、干净、杂质淤泥少、个体大,但经淡水泡后的幼田螺活力极差,一周内就很容易死亡。

钻潜滩涂后则不易再爬出来,死亡后导致涂面变黑、变臭,往往造成这片涂面的继发性病害发生,使随后几批放养的苗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苗种的运输方法、运输时间、运输过程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也普通存在,也是导致田螺苗种活力下降、质量变差的原因。

2.养殖过程中技术含量低。

用药量过大是造成养殖田螺死亡的直接原因。许多地方虽已明令禁止在滩涂上使用三唑磷(对鱼、虾、蟹毒性尤强,破坏滩涂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但个别地方仍在继续使用,且使用浓度日益增高。

据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宁波大学,1.5ppm三唑磷已使成体田螺出现麻痹、足部异形(畸形)、爬行能力差、足的吸附力弱等症状,而在养殖场地,喷洒三唑磷远远不止这个浓度。

片面盲目追求高密度放养也是造成田螺死亡的原因。在养殖后期表现更为突出。随着田螺生长,摄食量增加,滩涂上油泥日益减少。

因为食物缺乏,部分田螺生长受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或不生长,至起捕季节,有些个体仍很小,体重相差一倍以上。而采捕季节的死亡田螺往往是小个体田螺,这与饵料缺乏、营养差、体质弱有一定关系。

养殖底质环境老化,腐殖质逐年积累,超过了海区滩涂的自净能力,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几年前田螺养殖根本无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发生,且生长良好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田螺养殖连续3~4年后,则极易出现死亡。

目前的田螺养殖,放苗前清涂、翻耕不彻底,长期养殖势必导致底质老化,使田螺体质变差、抗病能力减弱、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能力变差,而易出现死亡。

3.环境污染。

局部水体、滩面富营养化及赤潮的频繁出现,使大片滩涂养殖贝类出现死亡。死贝再次污染滩面,继发性病原细菌大量发生、传播疾病,带来恶性循环,导致滩涂养殖条件更加恶劣,引起更大面积的死亡现象。

(三)解决养殖田螺的死亡问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田螺养殖前(放苗前7~10天),必须彻底做好翻涂、晒涂、清涂工作;

2.切实把好苗种质量关,要求苗种健壮、活力好、钻潜力强,不喷药,不泡水,并注意苗种产地与养殖场的海水盐度差异。运输过程中,避免淋雨,避免暴晒。亦可采用在养殖场附近用土池育苗的方法来提供苗种,以保证苗种质量;

3.降低放苗密度。依据养殖滩面涂质、养殖措施,科学合理放苗,一般中等营养条件的滩涂,每亩放苗2.5~4Kg,规格为每公斤8000至20000粒;

4.实施轮养、混养技术,在滩面上与缢蛏、彩虹明樱蛤等滩涂种类轮养或混养;

开展科研工作,深入研究田螺的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及时通报田螺养殖情况,总结交流养殖技术。养殖过程中尽量少用药、不用药。

总结

以上就是养殖田螺的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介绍,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多加注意,减少田螺疾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