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鲟鱼养殖的条件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1-10 12:46   点击:5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水温要求

中华鲟对生长水温的适应性较强,一般人工养殖中华鲟,水温控制在0-37℃都可,适宜它们生长的水温是13-25℃,最适宜它们生长发育的水温是20-22℃,亲鲟催产的适宜水温为17-24.5℃,最适合鱼卵孵化的水温为17-21℃。

进入冬天后,水温降低到9-6℃时,中华鲟的进食量会减少,停止生长,甚至会出现体重下降,立春前后水温回升到10-13℃左右时,它们会开始少量的进食,但生长速度较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到15℃以上时,它们开始正常的摄食,生长速度加快,当水温在33-38℃时,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

2、含氧量要求

中华鲟对于水中的含氧量要求比较高,但是水中含氧量变化较大的肥水不可以养殖中华鲟仔和幼鱼,一般养殖中华鲟的水中含氧量要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若是水中的含氧量低于4毫克/升时,它们会减少进食,当水中含氧量低至3毫克/升或以下时,它们的进食量会迅速的减少,还会停止进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它们活动迟缓、昏迷、死亡。

3、酸碱度要求

PH值为7-8的弱碱性水是最适宜中华鲟生长,如果水中的酸碱度下降,二氧化碳增多,酸性增强会导致水中的含氧量降低,不利于中华鲟生长,若是酸碱度过高,水中的氨氮毒害会加强,中华鲟生长发育。

4、盐度要求

中华鲟对于盐度的适应性较强,一般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中华鲟是在咸水和淡水水域中往来生长的,它们在淡水中进行繁殖,再去海水中生长。

5、光照强度

当中华鲟处于垂直游泳阶段时,鱼苗对阳光照射较惧怕,但到了底栖阶段后,它们的趋光性会消失,一般来说光照的强度不会对仔和幼鲟的培育产生影响,但是在夏季高温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引起水温上升对中华鲟的生长造成影响,在养殖池塘的上面要安置好可以遮阳的设备。

中华鲟对于水中的含氧量要求比较高,但是水中含氧量变化较大的肥水不可以养殖中华鲟仔和幼鱼,一般养殖中华鲟的水中含氧量要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若是水中的含氧量低于4毫克/升时,它们会减少进食,当水中含氧量低至3毫克/升或以下时,它们的进食量会迅速的减少,还会停止进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它们活动迟缓、昏迷、死亡。

注意事项:

清塘消毒,在放苗前15天的时候,将池塘的水进20cm左右,用生石灰兑水然后将其全池泼洒,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消毒,消灭水中的有毒物质。然后将池塘浸泡三天左右将池水排出去,然后再用水量池底浸泡,在进出水口用目筛绢对其进行过滤。

要经常观察池塘中鲟鱼的生长情况,每天至少早中晚三次,特别注意在夜间与清晨的巡查,注意各个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它们出现缺氧的情况。

1、流水养殖

是以优质的泉水或江河水等为水源,通过机械提水或利用地形自然落差,使鱼池中水体保持适宜的流速和流量,养殖水不重复使用。该养殖模式的优点是成本低,便于管理;缺点是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控性较差,养殖外排水易污染环境。

2、网箱养殖

是利用水库、大型河道等大水体等生态水域,结合网箱内小水体密集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优点是收获方便、产量高,缺点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大,且易污染水体环境。

疾病防控

鲟鱼病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病原体、水环境和鲟鱼机体抵抗力等因素, 若水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突变、水质恶化、有毒物质、致病生物侵袭等),或机体因其他 原因(如机械损伤、饥饿等)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

鲟鱼设施化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可以分为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及寄生虫等,以细菌性疾病为主。鲟鱼人 工养殖的病害风险防控应重点从机体抵抗力和环境等方面人手,以预防为主,建立免疫防控、 药物防控和生态防控的综合防控规程,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一、池塘条件

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5mg/L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

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kg/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kg/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

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kg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cm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cm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出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的选择及投喂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苗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支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

1、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2、水质管理 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息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主、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cm或溶解氧小于5mg/L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少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

1、真菌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霉属和棉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水棉霉等。病鱼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2、细菌性疾病 出血病由气单胞菌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

3、寄生虫鱼病 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液浸泡鱼体1小时,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4、非病原性疾病 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鲟鱼养殖的条件:

一、鲟鱼在喂食前必须先清水。把污物、鱼粪等排干净,越干净越好,因为水里的污物易粘在鲟鱼鳃上引起缺氧。  

二、鱼苗引进来先要驯食。幼鲟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饵料,养到车间里就要从天然饵料慢慢过渡到人工饵料,过渡期主要用水蚯蚓喂养。从引进2厘米到3厘米的幼苗养到1公斤左右的商品鱼,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  

三、以流水式水池养殖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占地面积小,水流量容易控制,投喂饲料也比较方便,在供、排水的时候,可以采取每池单注单排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池子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是相对独立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交叉污染导致鲟鱼生病。另外,鱼池的内表面一定要光滑,因为鲟鱼喜欢沿着池壁游动,他的身体又没有鳞片保护,很容易被池壁擦伤。  

四、按养殖密度投饲。放养密度以500尾/亩为最佳,饲喂时实行定时、定量的投喂原则,最好选择颗粒饲料。因为这些配合饲料中含有鲟鱼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将饲料直接投入到水池当中。通常每天喂食4~5次,日投饵率在1%到3%之间。

拓展资料

鲟鱼鲟形目、鲟科、鲟属,地方名叫七粒浮子。它的个体大,肌间无刺,骨头全是软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营养、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本期节目介绍鲟鱼标准化养殖技术。

鲟鱼全身是宝。其肉无肌间刺,食用率高,可做生鱼片、油炸鱼片,也可进行熏制和制作罐头等,其吻、鳍、肝、鳃、骨、胃肠、脊索等均是上等佳肴;尤其是匙吻鲟卵经加工制成的“鱼籽酱”,誉满全球,为世界高档营养食品;其吻、骨和皮可制胶,同时皮还可以制成优质皮革。

(1)池塘饲养

池塘面积0.3~0.5公顷,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1,以东西向为好,池深2~2.5米,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pH为7~8。池底最好为沙石底,如为泥底,则淤泥厚度不宜超过8厘米。在进水口一方的1/3面积范围内,设有装、拆方便的遮阳网,且进水口用密网包扎,放种前按常规法进行清池消毒。

在南方地区,一般全长23.5厘米、个体重50克以上的幼鲟可在2月份转入饲养。在受自然水温限制的北方,可在3月上中旬水温15℃左右时投放,此时鲟鱼个体全长为32~36厘米,体重130~170克,其放养密度为每亩150~250尾;二龄鲟,密度为每亩20~40尾。应一次放足,而且规格尽量相同,还可混养不与其争食的匙吻鲟、鳙鱼、草鱼等。要经常加注并更换池水,最好保持有微流水并增氧,增氧机设在池中的一网箱中,防止伤鱼。

饲养时,0.3~0.5公顷的鱼池可初设7个饲料台,其中进水方向2个,出水方向1个,池两旁各2个。应尽快驯化鲟上食台摄食,正常摄食后,及时调整食台位置与缩减饲料台数。饲料台呈长方形,面积为2~3米2,要及时清洗,并定期暴晒消毒。日投饲量因水温、水质、天气、鲟鱼规格而灵活掌握,一般为鲟鱼总体重的1%~5%。个体越大,投饲率则下降,而投饲量要增加。日投饲次数依水温、溶氧而定,一般日投喂2~4次。

管理包括巡池,清理残饵、青苔及水草,搞好防病,防高温,增氧等。

(2)水泥池饲养

水泥池面积50~100米2,圆形或椭圆形,也可为长方形,水深1~1.2米,上方注水,池面高出水面20厘米以上。池壁抹光、平整,池底最好铺瓷砖。池四周向中央排污口倾斜,倾斜度为2%。排污口面积为池面积的2%~3%。

鲟鱼全长27~55厘米、体重70~650克时,放养密度为15~40尾/米2;全长55~70厘米、体重650~1500克时,为9~11尾/米2。

饲料投喂按“四定”投饲法进行,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饲料。水温高时可多投含蛋白质高的饲料,秋末冬初水温18℃以下时,则投越冬饲料。开春后至5月底,或9~11月份日投饲量为鲟鱼总重的2%~4%,其中油脂添加量为投饲量的3%~5%,日投饲3次,分别为上午9:00、下午4:00与晚上11:00。

6~8月份,日投饲2次,即上午8:00和晚8:00,日投饲量为鲟鱼总重的1%~2%,其中油脂添加量为投饲量的4%~7%。

12月份至翌年2月份,水温10℃以下时,日投喂1次,即下午2:00,日投饲量为鲟鱼总重的0.2%~0.5%,其中油脂添加量为日投饲量的2%~3%。

管理上基本与池塘饲养相同,但最好在水泥池中应用空气压缩机增氧。

流水池养殖为主要养殖方式。水源水量应充足,水温稳定。水泥池面积一般15~50米2,形状呈圆形、方形、长方形均可,以圆形为好。当鲟体规格3~30克时,水深0.7~0.8米;30克以上时,水深1米。进水口可选在池顶部,圆形池排水口在池底中部,底面四周向中央倾斜5%。长方形池进、排水口分别开在池两端,排水口在底部,池底坡降1%~5%。小型池水交换量每小时1~3次,较大型池则为1~4小时1次。

鲟种经驯化后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适温范围,日投饲率依规格增大而下降,即3~10克鲟,日投饲量占鲟鱼总重的8%~10%;10~50克鲟,日投饲量为7%~9%;50~120克鲟,日投饲量为5%~7%;二龄鲟鱼,日投饲量为3%~4%。要根据水温和鲟鱼吃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供水量和投饲量,并经常检查进、排水口有无堵塞。此外,还要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做好防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