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鲟 生存现状!!!!!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2-19 09:17   点击:7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中华鲟

1.中华鲟为什么是活化石?

中华鲟主要生活于我国近海大陆架水域,繁殖时洄游于长江。我国珠江及闽江也有分布记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

中华鲟非常珍贵。它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分类地位上,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属于软骨硬鳞鱼类。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2.造成中华鲟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80年代后,中华鲟产卵群体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雌、雄比已达到3:1甚至5:1,中华鲟雄性亲鱼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与长江水质污染有直接关系。

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这项工程建设以前,产卵的中华鲟逆水而上一直到达金沙江,葛洲坝截断长江水道后,洄游的中华鲟只能到达坝下,产卵江段由原来的800公里缩减到7公里,产卵场数量由原来的16处减少到1-2处,产卵场面积也只有0.4平方公里,这使得产卵洄游的中华鲟数量锐减。

中华鲟数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为捕捞。1988年以后,中华鲟虽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误捕和非法捕捞。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间,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就达155尾,还有沿江的部分渔具对幼鲟资源的破坏也较严重。调查表明,1988-1992年间,仅在中华鲟幼鱼集中分布的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头及其部分延伸浅滩,每年幼鲟的总误捕量为6350尾至7060尾。除此之外,中华鲟数量减少还因为初次性成熟年龄较高、重复繁殖间隔时间长、受精卵存活率低等自身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自身繁殖存活率低等方面的原因。

有关单位的调查资料记载:1981-1990年产卵洄游的中华鲟年平均为2079尾,1998年为680尾,1999年为601尾,2000年约343尾,2001年为257尾。统计资料表明,中华鲟资源急剧下降,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3.为拯救中华鲟,我国做了哪些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截断了中华鲟由海入江繁殖的洄游通道,对中华鲟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长江流域规划时,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必须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对鱼类的洄游及产卵场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当时有一批科技人员和主管部门领导坚持要在大坝上开一个口子,增加一个12米宽的过鱼设施DD鱼道。中科院院士伍献文、曹文宣两位科学家根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来在长江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所积累的丰富科学资料和数年来水生所、水利电力大学等单位开展的“鱼类克服流速能力”的实际数据,并查阅、考察了前苏联、欧美等鲟鱼生产国家所采取的系列保护与增殖其资源的补偿措施,顶住了来自社会个方面的舆论压力,毅然提出“葛洲坝枢纽修建不会对家鱼产卵场带来明显影响”,“葛洲坝枢纽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路,对这一鱼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加以救护”,“主要应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应当修建过鱼设备”。“中华鲟个体大,上溯时对水流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何况相对于宽阔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华鲟是无法找到12米宽的鱼道”。根据长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水文资料,大胆推断大坝修建后,中华鲟有可能在坝下形成新的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葛洲坝鱼道之争”。伍献文院士将这一观点写成建议书上报中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采纳。这一建议为国家节约了5300万元的投资,成为当时科学家、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特大新闻。事实证明,进江繁殖的中华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葛洲坝下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后,虽然中华鲟有了新的产卵场所,但这个繁殖场所已今不如昔,从过去的600公里江段变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一旦工程建成运行,10月份的三峡水库的大量蓄水,水库水位提高到175米,那么下泄的水流量将减少41%,这么一来,中华鲟宜昌产卵场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产卵江段的面积也将再一次缩小。为了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动物永远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来,我国正在加速中华鲟人工繁育的研究,并每年向长江放流1-2万尾人工繁殖的幼鲟;福州市政府也于2001年12月向闽江投放7000尾幼鲟。根据专家估计,要想达到恢复中华鲟的资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须向长江放养中华鲟幼鲟10万尾以上,并且辅以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严格限制科研用鱼,最大限度地保存产卵鲟鱼群体。

为保护好中华鲟的繁延,国家和相关地方均采取多种保护措施。

1988年,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自然保护区。

建立宜昌和荆州中华鲟保护站。1986-1996年的十年间,仅宜昌江段,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达155尾。

建立了中华鲟幼鱼抢救站,对误捕的受伤的中华鲟幼鱼进行抢救和护养,每年可抢救放生幼鲟数十尾至数百尾。

进行人工繁殖并将幼鲟放流长江。本世纪70年代,中华鲟人工繁殖在金沙江产卵场采获得初步成功,并且进行了少量放流。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葛州坝下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同时也进行了人工放流。此后,原水利部中华鲟研究所也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由于中华鲟人工繁殖的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中华鲟人工蓄养成熟,使放流能够有计划地进行,中华鲟培育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成为可能。目前采用的标记方法,还可以区分人工放流与天然繁殖的幼鲟。

长江水产研究所1997年开始,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有新突破,大规模培育中华鲟成活率达到80%或更高,1998年在培育出约8万尾体长12-20厘米中华鲟幼鱼,大大突破了历史记录,为大规模人工放流奠定了基础。

从1983年至1998年底,几家科研所共向长江、闵江、珠江等水域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约580万尾。到2004年底,向长江水域放流10厘米规格的中华鲟幼苗约60万尾。1981年以来共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600多万尾及大规格中华鲟鱼苗千余尾。

问题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后,10月份水库大量蓄水,这时,水库水位从145 m提高到175 m,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 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 980 m3/s,减少到11 090 m3/s,减少41%,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第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第二,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

对策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

(1)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保护区 目前,我国已建成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经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证后,于2000年创办的,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逐年实行了放流。

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0°50@、北纬32°40@至33°15@。保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38平方公里,缓冲区10.2平方公里,实验区20.36平方公里。这里滩青水秀,环境优美,气候温和,资源丰饶。据统计,这一区域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20种,脊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 ,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季节,就游集在这块水域,栖息育肥。

到过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人们都说这是一块迷人的地方。区内港汊迤逦相望、荇藻蕨草,密布其间,鱼虾蟹贝,滋育甚繁。海岸内有哺乳动物20多种,植物56种;海区内有黄海美人鱼(伪虎鲸)、黄海彩球(刺豚)等自然景观,令人称奇不绝。这里不仅是丹顶鹤等珍禽越冬的栖息地,也是我国东部南来北往鸟类迁徙的通道,区内现有鸟类3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珍禽16种,二级保护珍禽27种,保护区不愧是闻名遐迩的鸟类乐园。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有着顶级的生态系统,科学界首次在这里发现的晴蜒新品种,证明了保护区是典型的生境。区内还有顶级生态系统的指示生物水母,有地球之肺的滩涂,有迷人的沙滩、奇沙、蓝天、白云、大海、原野、林海……它们以各自娇媚,镶嵌在黄海海区,为中华鲟保护区增添了无限风光,为吸引游人来保护区一睹神姿,增添了无限昧力。无论是晨曦初露,或余辉唱晚,您会见到中华鲟保护区总是身披万道霞光,被鎏金溢彩的大海烘托着,远远望去,恰似中华鲟手持彩练当空兴舞,书写着东台这块生态乐土的奇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