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鲟是什么动物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23 12:22   点击:15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中华鲟是什么动物

中华鲟,鲟科鲟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物种,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

物种起源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纪(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鲟鱼是鱼类中最濒危的类群之一,63%的种类处于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状态,另外有3个种可能已经绝灭,其余的30%也受到威胁或处于易危或濒危状态,因此,现生的鲟鱼类均被列入红色名录[1]。

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中国人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2]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3]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载,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该物种历史记录在韩国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梨,明江和青塘河中,但除了长江中下段以外,已经从所有这些地区中消失。

中华鲟的分布较广,在中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也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4]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物种。野外生活在中国长江葛洲坝下方。该物种历史上被过度捕捞。在20世纪70年代,该物种的总产卵数量估计为10000个,但在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总产卵量估计为203-257个。该数据表明,在37年期间,产卵总数减少了97.5%。1981年葛洲坝大坝的建设阻止了该物种的迁徙路线,使其无法到达河流上游的产卵场。只剩下一个产卵场(4公里长的河流),位于葛洲坝水坝下方。此外,2003年,三峡大坝建在葛洲坝大坝上游40公里处。这改变了水文状况(降低了河流在秋季和冬季的水位)并影响了水温。1983年至2007年期间,超过900万尾半成年鱼(包括幼鱼)被释放到长江以增加数种数量,但对野生种群的贡献被认为不到10%。因此,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中华鲟是鲟形目鲟科动物。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 江、湘 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中华鲟的分布和生活习惯

鲟形目鲟科鲟属的1种,因模式产地是中国而得名。又名鲟鲨,大腊子。一般成鱼体长2.42~3.25或 1.69~2.5米;体重148.5~378或38.5~189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体长,呈梭形。吻尖长,吻部腹面中央有须2对。尾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具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左右鳃孔分离。幼鱼皮肤光滑。鳃耙细尖;成鱼皮肤粗糙,鳃耙柱状,13~28。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回游性的底层鱼类。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成熟群体春末于10至11月溯江河而上,在江河上游进行生殖。长江流域产卵场在上游重庆以上江段的深潭和金沙江下游,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积处。性成熟年龄 9~19龄(♂)或16~25龄(♀)。怀卵量47.5~144.5万。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具粘性。受精卵在17~18℃水温下5~6天孵化。生长较快,平均年增重 8~13(♀)或4.6~8.6(♂)千克。以动物性的食物为主,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以及其他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小鱼和藻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中华鲟的故乡是中国,所以在学术和科学上有一定的价值,而近年来产量明显降低,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因此必须做好保护和人工繁殖中华鲟的工作。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和“长江鱼王”。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