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菇菌棒转色菇蕾出来是怎样管理的?香菇菌棒?
按正常操作程序,香菇菌丝发满菌袋,并达到一定的生理成熟度时,人为调控其生长环境的通气、光照、温度及湿度等条件,使其料表气生菌丝全部倒伏并分泌色素,料表色泽逐渐由浓白、浅白转为浅棕直至棕色、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集保温、保湿、避光、抗杂菌等多重作用于一体的棕褐色菌膜,该过程称之为转色。
转色是代料栽培香菇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是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人为强制性调控所需条件,使该过程加速罢了。香菇菌棒转色的色泽深浅,菌膜的厚薄等,与出菇时间、出菇产量及菇品质量关系密切。
一般条件下,转色(质量)与出菇(水平)的关系,有三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为正常转色,符合要求。表现为菌膜厚薄适中、棕褐色、菌棒有树皮光泽,富有弹性;其出菇表现为按时现蕾、菇蕾均匀,潮次明显;菇体发育正常,产量高,质量优。
第二种表现为转色过重。为深褐色至黑褐色,菌膜偏厚且硬,出菇时间较其生物特性明显偏晚,其子实体偏大、盖厚,质量上乘,但其产量仅有正常转色的50%,甚至更低,严重时甚至难以出菇。
第三种为转色明显偏嫩。表现为菌膜薄、色泽浅棕或黄褐色,或形成较大的白色"花斑",该种情况则提前出菇,菇蕾集中且密集状发生,菇体小且多畸形,总产量较正常甚至偏高,但质量低劣,菌盖易开伞、色浅,市场价值很低;菌棒自身易衰老。二、转色管理 菌棒的转色管理,按菌种特性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早熟菌株和武香1号、931等,一般是在接种后50-70天、中熟菌株如937、908等在80-100天,晚熟种如939等则在120天左右,甚至超过150天以上,个别的越夏菌株需要180-200天才进入转色期,具体可根据其生物特性说明或出菇试验来掌握转色时间。
由于栽培的方向及模式不同,转色管理可分为两种方式,即脱袋转色和袋内转色。
因为现在的生产大多是以取得花菇或优质厚菇为目的,故多采取袋内转色方式。其基本管理如下:
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
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3、码垛通风:根据气温的高低,采取三角形或井字型码垛,将菌棒码高4-8层不等,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使菌棒过分拥挤,并且码起的袋垛中间有"自然拔风",有利于袋间和膜内的通气。
4、调控温度:根据季节的不同,适当人为调控垛内温度,使之保持在15-25℃,低温季节最低温度也可调控在10℃左右。
当垛内温度达到25℃时,即应揭去覆盖物,倒垛散热,原则是"宁可低温延长转色时间,也不允许高温烧菌"。
5、通风压菌:在较合适的条件下,料表会很快长出一层细密的气生菌丝,并开始分泌色素,出现浅酱油色的水珠,为转色的重要信号。
此时,可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使用地下水直接喷淋,既为菌棒降温,又可冲洗掉部分色素水珠,与此同时应加强通风,一般掌握喷水后2小时料表不粘手即可;二是倒垛,同时加强通风。 6、加大温差:实践证明,一定条件下,在尽量降温的基础上加大昼夜温差,是促进转色的主要措施之一。 7、干湿交替:该措施可通过喷啉冷水和加强通风等手段实现。喷淋冷水一方面给菌棒以较大的温差刺激,促使其快速形成菌膜;另一方面可提高其湿度,通过加强通风等措施,即可达到干湿交替的目的。 8、光照刺激:适当的光照刺激是促进菌棒转色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可调控光照强度在1000勒克斯左右,即比较明亮的光线;并且通过倒垛或转换光线来源,使菌棒受到均匀的光照,达到转色一致、整齐均匀的目的。
二、香菇生产的工艺和流程?
1. 制棒工序
配方为木屑79%、麦麸20%、石膏1%,木屑为硬质阔叶树,含水量55%左右。木屑提前进行预湿,先将麦麸和石膏按比例加入一级搅拌锅内,干拌均匀后加入预湿后的木屑,第1次加水至53%左右,加水后使用含水量快速测定仪测定含水量,根据测定结果,二次加水至要求含水量,加水完毕,将培养料传入二级搅拌锅。使用全自动装袋机装袋,速度为500~600包/h,装袋后的菌棒刺孔,贴透气胶布,防止高压灭菌涨袋。
2.灭菌工序
装袋结束后马上进行灭菌,尽量缩短培养料加水至灭菌之间的时间,避免培养料酸化。使用双开门高压蒸汽灭菌锅,116~118℃高压灭菌,如使用保水膜,灭菌温度降为112~113℃,防止保水膜高温变性。根据菌棒在灭菌车上的摆放密度调整灭菌时间,密度越高灭菌时间越长。
3. 冷却、
接种工序 灭菌结束后,打开灭菌锅后门,将剩余蒸汽排入预冷室,蒸汽排尽后将菌棒直接拉入冷却室进行冷却,为节约电费,可以先使用过滤新风进行自然冷却,然后再使用制冷机强制冷却,冷却至18~20℃可以接种,使用全自动固体菌种接种机,接种速度700~1000棒/h,接种后的菌棒可以贴透明胶布或套外袋,防止菌种掉落及降低污染率。
4.培养工序
使用角铁床架井字型培养模式或网格床架模式培养香菇菌棒,温度控制在22~23℃,湿度65%~70%,接种后20~30d进行第1次刺孔增氧,接种后40~45d菌丝长满菌棒后进行第2次刺孔增氧,刺孔增氧后注意控制菌棒温度,菌棒中心温度不超过28℃,防止烧菌。第2次刺孔增氧后给与光线照射,促进转色。
5.出菇工序
当菌棒转色完全、富有弹性时,菌棒达到生理成熟,此时可以割袋出菇,通过出菇大棚的遮阳网、塑料薄膜及水帘风机控制温度,最佳生长温度为10~25℃,出菇完毕后给予菌棒20~25℃休养条件,促进菌丝恢复,休养10~20d后注水,刺激菌棒进入下一潮菇生长。
三、你好,香菇菌棒什么时候脱外袋,什么时候刺孔,什时候倒朵,不刺孔能?
香菇菌棒不刺孔,就会导致菌棒内部缺氧。抑制菌丝体生长。菌丝体生长不成熟。就不能转色。至于什么时候托外袋。刺孔。倒跺需要根据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不是死板的。
四、香菇菌棒刺孔两个月了不转色怎么办?
这个原因很多。
例如菌龄不够,菌丝体生长不成熟。温度不适宜。湿度不足,首先查明具体原因。然后对症施治。五、香菇刺孔后转色期如何管理?
香菇刺孔后转色期的管理方法:
1.温湿度控制 ,如果空间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或者温度低于12℃,或高于28℃时,就要及时采取增湿和控温措施,尽量使畦内湿度在85%-90%,温度掌握在15-25℃。
2.加强通风 ,香菇转色期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因此必须加强通风。晴天棚两侧的草帘可掀起40-50厘米高进行通风,但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到菌棒上。阴天时,草帘掀的程度要大;下大雨时,可将薄膜放下,但棚的两头仍然要留通风口通风。
3.杂菌防治 ,转色过程菌袋往往会分泌出黄色汁液,要及时翻堆刺孔排出,以免造成菌袋杂菌感染。若发现菌柱出现杂菌污染时,可用克霉灵注射、涂刷菌柱,隔一天用一次,连喷三次。
六、t2香菇转色期需注意哪些?
香菇由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袋面白色菌丝体变色形成棕色菌膜,称之为转色。香菇菌袋转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出菇的时间、产量和质量,因此转色期间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点管理:
1、抓好温度管理。转色适宜的温度为15-25℃,15℃以下25℃以上都不利于转色。温度低,转色浅,可能造成出菇质量差,菌袋抵抗能力弱,寿命短。温度高会造成烧菌或黄水多、颜色深等不良影响。在转色阶段如果温差过大,容易刺激出菇消耗营养,所以必须控制好温度,温度低时注意盖棚保温,温度高时要揭棚通风降温。
2、注意湿度控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湿度低时,可以通过地面洒水或空间加湿。
3、光照要求。转色要求散光环境,一般能看清报纸就行。
4、保持养菌环境通风良好。
5、及时处理袋内黄水。转色过程菌袋往往会分泌出黄色汁液,要及时翻堆刺孔排出,以免造成菌袋杂菌感染。温度高、通风差、温差刺激都会造成黄水增多,特别是棚温高时颜色变深,淤积袋内形成软斑块,造成局部菌丝自溶,导致杂菌和坏袋,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脱袋,刮掉污染处,用生石灰涂抹,加强通风,防止继续漫延。
6、合理翻动菌袋。为了促使均匀转色,在翻袋时要调整菌袋位置,使其均匀受光转色,但转色期不宜过多翻动,否则会造成菌皮增厚,转色深,出菇迟,出菇困难。
菌袋转色和生理成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现象,在温度管理方面,没有给以菌丝生理成熟所需的温度,菌袋达不到生理成熟,既是转了色,也不能正常出菇,所以转色以后,要尽量管控袋温,以25℃左右为佳,使其尽早达到生理成熟,一直到出菇前,再给以温差刺激,促使出菇。
七、香菇刺孔转色关键技术?
香菇刺孔转色的关键技术包括:1. 选择合适的香菇种类:香菇品种、生长环境等都会影响其刺孔转色的效果。2. 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香菇的生长条件会影响其转色速度和效果。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0℃,相对湿度为80%左右。3. 合理施肥、浇水:适宜的营养和水分对香菇刺孔转色至关重要。要注意不要过度施肥和过度浇水,以免影响香菇的健康和生长。4. 刺孔技术:刺孔的深度、密度等都会影响香菇的转色效果。一般情况下,刺孔深度为2~3mm,密度为每个菇体20~30个孔左右。5. 管理出菇后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出菇后的环境条件也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以保证香菇刺孔的效果。同时要注意防止香菇变软、感染等问题。
八、香菇菌棒刺孔转色的技术要求?
刺孔与转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其实刺孔是转色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3、码垛通风:根据气温的高低,采取三角形或井字型码垛,将菌棒码高4-8层不等,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使菌棒过分拥挤,并且码起的袋垛中间有"自然拔风",有利于袋间和膜内的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