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生秆能种平菇吗?
当然可以。他还是一种不错的平菇培养基。用它种植平菇首先要把它晒干储存起来。然后再粉碎它。他要粉碎的太细。最好的办法是把它铺到地上用车压几次就可以。然后收集起来再配入麸皮,石灰粉,水搅拌均匀就可以装袋,杀菌后就可以接种了。
二、杨树木屑种植平菇要发酵或熟料处理吗.怎么搞?
一、正确选择品种。 品种的选择很重要,有很多菇农栽培高温平菇失败,多是因为品种选择失误,有的菇农没有将品种的温型搞清楚,随便拿来种植,结果因温型不对,造成不出菇或发菌失败。因此在引种时一定要到信誉高的科研单位,而且要详细询问所购品种的温型、色泽、菇型等生物性状,必要时可在引回后作出菇试验进行鉴定,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保证菌种质量。 要想使高温平菇高产、稳产,掌握菌种的正确制作工艺,保证菌种的良好质量很重要。实践证明,良种可比劣种增产30%以上,而且出菇强壮,病虫害很少发生。因为质量好的菌种生命力强,播种后菌丝生长旺盛,从而可抑制杂菌生长,同时因为菌丝在培养基内分解和吸收营养的能力强,可以更好地为子实体输送养分和水分,可获得平菇的高产、稳产。
三、场地选择。 高温平菇的出菇场地可为大拱棚、半地下式菇棚、夏季闲置菜棚、废弃房舍等。要求是棚上覆盖物必须要厚,通风良好、排水方便。 四、菌袋制作。 可采取熟料制袋和发酵料制袋两种方法,不能采取生料栽培,否则会导致生产失败。 1、熟料制袋。
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配置后先经高温灭菌,再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方法。高温平菇的栽培以这种方式最为适用,其好处一是培养料经高温灭菌后,料内营养能得到充分分解,便于平菇菌丝吸收,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快,对培养料的营养利用率高,可获得高产、稳产;二是采取该种方式后,培养料内可放心添加多种营养物质,而不必担心杂菌在发菌期污染菌棒;三是熟料栽培的料温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可防止生料栽培发菌中的烧堆现象;四是熟料栽培出菇早,同期播种,可比生料栽培提前出菇10~15天。
熟料菌袋的规格可选用20厘米×45厘米×2。5~3丝为宜,不可过粗或过薄。 2、发酵料制袋。 该种方式是对培养料进行发酵处理,适用于发菌经验比较丰富的菇农。具体办法是将培养料加水拌匀后,建成宽1。5米左右,高1。2~1。5米左右,长度不限的料堆,料堆干料量应在500公斤以上,不能太少,以免料温不能升高或升得太慢。
料堆上部应堆成龟背形,四周轻轻拍实,用直径约5厘米的木棒在料堆顶部打两行透气眼,再在料堆的中部及下部横向向里斜打一行透气孔,孔间距可为30厘米左右,用草帘、麻袋、鱼鳞袋等覆盖好。料堆覆盖好后,用温度表 测量料表层25厘米左右处温度,待温度升到55℃以上时,开始计时,维持12小时左右,进行翻堆,翻堆要领是将料堆上下换位,内外相调,翻好堆后,重新建堆,操作与初建堆时相同。
当料堆温度再升到55℃以上时,保持12小时左右,进行第二次翻堆,一般需要翻堆3次。料发酵好后,拆堆降温,待温度降到30℃左右时,即可装袋。料袋规格可选用22~25厘米×45厘米×1。5~2丝的塑料袋,播种方式采取四层菌种三层培养料的层播方式,播好种后,在料袋四周及两头放菌种部位扎孔透气,两头及中间每层放菌种部位可各扎8~10个通气孔。
五、发菌管理。 夏季温度高,发菌困难,应合理排放菌袋,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控制好发菌温度和环境温度。不论是熟料菌袋或是发酵料菌袋,应一律单层排放,排间距不小于50厘米,袋间距不小于5厘米,发菌场地应加强遮荫,加大通风散热的力度,必要是可往菌袋上喷洒凉水降温,严防料袋温度超过33℃。
六、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发透,手按菌袋硬挺结实,富有弹性,表面有淡黄色水珠及原基出现,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再等到80%菌袋有原基出现时,即可码堆出菇。菌墙最多码三层,袋与袋之间不能紧靠在一起,应预留3~5厘米的空隙散热,层与层之间可用小竹竿隔开。
整个出菇过程中,通风必须良好;因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所以为了保证湿度,应经常喷水,喷水可每天3~4次,并且可每隔几天用大水灌棚一次,以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湿度。 高温平菇从播种到出菇,时间较快,正常管理,约20几天就可出菇,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00~130%。
6。
三、平蘑菇种植技术与管理?
一、栽培技术
1.1培养料的配制
平菇栽培的培养料可分为棉籽壳、锯屑和秸秆三种。
①棉籽壳98%,过磷酸钙1%,石灰1%,水65%左右。
②锯屑93%,麸皮或米糠5%,蔗糖1%,尿素0.4%,碳酸钙0.4%,磷酸二氢钾0.2%,水65%左右。
③锯屑78%,麸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65%左右。
④花生秆或油菜秆(粉碎)80%,酒糟20%,水65%左右。
二、菇房设置
菇房要靠近水源,门朝南,南北墙要安玻璃窗,墙壁和屋顶要厚实,便于保温防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菇房都是床架生产,床架可用竹木制作。架底层离地面16厘米,层距60厘米,最上层以屋内放得下为准,架宽50~60厘米。床架南北排列,架距墙四周60厘米,床架间距60厘米。播种前在每层床架上铺竹竿,每根相距1.5厘米。
三、菇房消毒
对栽培过的菇房要彻底打扫,严格消毒,可用含有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墙壁和床架等进行喷雾,每平方米面积喷药液22.5公斤,漂白粉随配随用,以免降低杀菌效果。也可用石灰水刷墙壁和床架1至2次,地面撒一层石灰粉。
四、调料
菇房和床架消毒以后,可着手调料。若选用棉籽壳,调料时,先把其放在水泥地上,用清水拌匀,闷2~3小时,料水比以1∶1.2~1.4为宜。气温高水可多些,反之水宜少;土上栽培水可多些,薄膜上栽培水应少些。一般以手握棉籽壳见水珠而又不下滴为度。先将过磷酸钙、石膏等均匀加入培养料中,再加水搅拌,不论用哪一种配方,除播种时气温低以外,都宜在培养料中加0.15%~0.2%的多菌灵,或0.1%的敌菌特,防止杂菌感染。还可以将加水的培养料堆于水泥地上,每100公斤一堆,四周用麻袋或草席盖严,料温超过60℃发酵2天可升至70℃以上,基本上能杀死常见杂菌。调好的培养料必须立即进房,进房前可在上铺一层用0.1%高锰酸钾,或3%石碳酸,或0.25%新洁尔灭浸洗过的薄膜。进料先铺上层床,再铺下层床,每层培养料厚10~13厘米,暖天薄些,冷天厚些。一般每平方米用料18公斤左右。床面必须平整,中部稍高,成龟背形,以利排水。如用稻草作培养料,必须选择无霉变的,先切成长6~10厘米,再用0.5%石灰水浸泡1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淋,直至其中淋下的水的pH为7.5左右为止。这样既可以起消毒作用,又可以使稻草软化。一般每平方米用料 10公斤。
五、播种
培养料进房后即可播种(经发酵的培养基要等料温降至28℃以下)。播种期,春季2月 ~3月,宜早不宜迟,采用中、高温性种。秋季9月~10月,宜迟不宜早,选用低温种。在平均气温20℃以下播种,是平菇稳定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栽培上不仅要选用适宜季节的品种,还要选择菌丝浓白,无黄水,无杂菌,上下内外发透,生命力强,生长均匀整齐的良种。菌龄以接种后30天左右,菌丝发到瓶底,并经一周发透的为好。母种转管最好不超过3代,否则菌种退化,不出菇或出菇少而小。播种时,常采用层播法,分2~3层,即铺一层培养料,播一层菌种,最上层用大块菌种穴播,余下的细碎菌种散播。层播用菌种封面,用种量多,发菌快,杂菌不易感染。除层播外,还可用混播(把菌种和培养料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穴播和撒播。一般每5~10公斤干培养料,用750毫升的菌种2瓶。播种后,立即用消毒过的薄膜覆盖,保温保湿,防止杂菌感染,以利发菌。
六、管理
在管理上,播种后及菌丝布满培养料之前,如料温高于28℃,要掀膜降温。膜内凝结水珠过多,也要及时掀膜抖去。除去这两种情况外,尽量不要揭膜,以免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感染杂菌。为了“促菌抑杂”,发菌初期尽可能放在20℃条件下,待菌丝布满培养料表面,再把温度提高到23℃~25℃,使菌丝活性增强,养分积累增多。经20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培养料时,应给予散光,降低温度10℃左右,促进原基发生。在适宜温度下,菌丝见光6~12天就可以分化出原基,这时要及时揭去薄膜,防止料面形成菌膜,影响出菇。如菌丝已布满培养料多天,而原基迟迟不能形成,可以“搔菌”,即用铁钩刮去料面老菌丝,给予散射光,降低温度,适当喷水,加强通风,就可逐渐发生原基。
一般播后30~35天出菇,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经过原基期,珊瑚期,伸长期,形成期,幼菇期,成熟前期,成熟中期,成熟后期,老熟期。管理的关键时期是促进珊瑚期向形成期转化,提高成菇率。珊瑚期是两极分化最明显的时期,发育好的子实体,珊瑚状顶部膨大发育成菌盖,珊瑚状下部长出为菌柄,进入形成期。发育差的中途夭折,萎缩死亡。这时必须加大通风量,增加散射光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环境湿润,但不能向菇上喷水,忌干燥、高温、直射光、大通风和农药。当菌盖直径1厘米以上,适当增加用水量(可在菇上喷水),加大通风,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生长,但遇到低温和高温,不能在菇上大量喷水,特别是菌盖上水分过多,易造成菌盖上卷,加速老化。温度管理的原则是前低后高。空气是前期少,后期多。光线是前期暗,后期亮。
七、采收
平菇的采收适期为成熟前期至成熟中期,但以早采为好。适时早收。不久能保证品质,而且对下一批菇的生长发育有利。临采前喷水,保持菌盖新鲜。采收时左手按培养料。右手扭菌柄采下。子实体叠生的墩块,用利刀从菌柄基部割下,留墩不宜过高,以免腐烂。每采完一批菇,把床面整理干净,停水2~3天,养一养菌丝,并用铁丝做成宽2厘米的小耙子。在床面纵横“搔菌”便于渗水、透气,然后喷一次重水,以利出菇。
八、病虫害防治
平菇主要病害有毒霉、木霉、链孢霉、毛霉等,虫害有菇蚊、菇蝇、螨类、线虫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菇蝇、菇蚊、木霉等。病虫害以防为主,栽培场地应严格消毒灭菌,用新鲜棉籽壳等作培养料,需经烈日暴晒,采用优良菌种,精细管理,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平菇生长健壮。发生菇蝇、菇蚊后可喷1000倍锌硫磷,或5000倍敌杀死。局部有螨的,可用糖醋水,浸纱布纹干,覆于螨类发生处,纱布上再放糖水拌过的米糠,厚约1厘米,诱螨出料,再喷1000倍一氯杀螨醇,反复几次,就可见效。培养料局部表面感染杂菌,料湿时,可用石灰粉撒于杂菌上面,范围比杂菌感染区稍大,厚度以不见杂菌为宜;料干时,可用pH达14的石灰水喷洒,既可抑制杂菌,又不妨碍出菇。全面感染杂菌,已深入料内的,应弃之不用。
四、平菇栽培季节一般是在什么时候?
平菇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以高温季节栽培的平菇效益高。栽培技术:1、菇房建造 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应坐北朝南,设在地势高、 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 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 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 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 。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 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2、菇房消毒 菇房在使用前要消毒,特别是旧菇房,更要彻底消毒 。以减少杂菌污染和虫害发生。消毒方法如下: (1)每100立方米菇房用硫磺0.5公斤、敌敌畏0.1公斤、甲醛0.2公斤,与木屑混合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2)100立方米菇房用甲醛1公斤、高锰酸钾0.5公斤,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3)喷洒5%的石碳酸溶液。 (4)喷洒敌敌畏800倍液。3、培养料的配制 木屑、棉籽壳、废棉、稻草、甘蔗渣、玉米芯、玉米秸秆、花生壳、豆秆粉等原料,任用其一种,都可以栽培平菇。但要获得高产、优质的栽培效果,则应添加适量麸皮、米糠、石膏、过磷酸钙等辅料。下面是几种常用配方及其配制方法。 (1)棉籽壳99%,石灰1%。将石灰溶于适量水中,均匀地淋在棉籽壳上,边淋水,边踏踩,边翻拌,直到棉籽壳含水适量均匀为止。 (2)稻草99%、石灰1%。将稻草铡成长5厘米左右,沉人1%石灰水中浸泡5~6小时,待其吸足水后捞起沥干,即可压模播种。 (3)木屑89%,石灰1%、麦麸10%,干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0%左右。 (4)玉米芯粉90%、米糠9%、石灰1%。干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适量为止。 (5)玉米芯或玉米秆 将原料压破后放在清水或1%石灰水中浸泡1~2天,至充分吸水后捞起沥干,即可平铺成菇床,分层播种。 (6)花生壳、花生秆78%、麸皮20%、石膏1%、糖1%。先将花生壳、花生秆晒干粉碎,糖溶于少量水中与干料混匀,再加清水拌匀,至含水量58%左右。 (7)甘蔗渣50~69% ,木屑30~49%、石灰1%。先将干料混匀,再加清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适量为止。 (8)豆秆粉33%、棉籽壳33%、木屑32%、碳酸钙1%、糖1%。糖溶于少量水中与干料混匀,再加清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适量。 在以上8种配方中,拌料时加人0.1~0.2%多菌灵和0.1%敌敌畏,以便杀灭部分杂菌、害虫。尤其是温度较高时播种,培养料中添加适量杀菌剂、杀虫剂,增产效果更明显。播种 平菇的播种方法很多,有混播,穴播,层播和覆盖式播种等。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层播。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 膜,在塑料薄膜上铺一层营养料,约5厘米厚,然后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营养料,再在上面撒一层菌种,最后整平 压实。床面要求平整、呈龟背形。 一般每平方米床面用料20公斤左右,厚度10—15厘米。在播种前,应先将菌种从瓶内或塑料袋内取出,放入干净的盆内,用洗净的手把菌种掰成枣子大小的菌块,再播入料内。播种后,料面上再 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即利于保湿,也可防止杂菌污染。播种时间,一般从8月末到第二年4月末,均可播种。不过春播要早,秋播要晚,气温在15℃以下是平菇栽培的适宜时期。既适于平菇生长发育,又不利杂菌生长。一般播种量为料重的10%—15%。上层播种量占菌种量的60%,用菌种封闭料表面,以防止杂菌污染。管理 (1)发菌期的管理: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的管理,主要是调温、保湿和防止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播种后 10天之内,室温要控制在15℃以下。播后两天,菌种开始萌发并逐渐向四周生长,此时每天都要多次检查培养料内的 温度变化,注意将料温控制在30℃以下。若料温过高,应掀开薄膜,通风降温,待温度下降后,再盖上薄膜。料温稳 定后,就不必掀动薄膜。10天后菌丝长满料面,并向料层内生长,此时可将室温提高到20—25 ℃。发现杂菌污染,可 将石灰粉撒在杂菌生长处,或用0.3%多菌灵揩擦。此期间将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 20—30天菌丝就长满整个培养料。 (2)出菇期的管理: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打开菇房门窗和塑料膜1小时,然后盖好,这样可加大料面 温差,促使子实体形成。还要根据湿度进行喷水,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0%以上。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体,遇到 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就扭结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状的菌蕾堆。这时可向空间喷雾,将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时要支起塑料薄膜,这样既通风又保湿, 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5—18℃。 菌蕾堆形成后生长迅速,2—3天菌柄延伸,顶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圆形的原始菌盖形成时,把覆盖的薄膜掀掉,可向料面 喷少量水,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一般每天喷2—3次,温度保持在15℃左右。采收 当平菇菌盖基本展开,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淡灰色或灰白色,孢子即将弹射时,是平菇的最适收获期。这时采收的平菇, 菇体肥厚,产量高且味道美。采收方法,要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握住菌柄,轻轻旋扭下。也可用刀子在菌柄基部 紧贴料面处割下。采大朵留小朵,一般情况下,播种一次可采收3—4批菇。每批采收后,都要将床面残留的死菇,菌 柄清理干净,以防止下批生产烂菇。盖上薄膜,停止喷水4—5天,然后再少喷水,保持料面潮湿。大约经10天左右, 料面再度长出菌蕾。仍按第一批菇的管理方法管理。
五、在什么季节种植平菇比较合适?
平菇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以高温季节栽培的平菇效益高。
栽培技术:
1、菇房建造
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应坐北朝南,设在地势高、 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 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 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 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 。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 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
2、菇房消毒
菇房在使用前要消毒,特别是旧菇房,更要彻底消毒 。以减少杂菌污染和虫害发生。消毒方法如下:
(1)每100立方米菇房用硫磺0.5公斤、敌敌畏0.1公斤、甲醛0.2公斤,与木屑混合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2)100立方米菇房用甲醛1公斤、高锰酸钾0.5公斤,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3)喷洒5%的石碳酸溶液。 (4)喷洒敌敌畏800倍液。
3、培养料的配制
木屑、棉籽壳、废棉、稻草、甘蔗渣、玉米芯、玉米秸秆、花生壳、豆秆粉等原料,任用其一种,都可以栽培平菇。但要获得高产、优质的栽培效果,则应添加适量麸皮、米糠、石膏、过磷酸钙等辅料。下面是几种常用配方及其配制方法。
(1)棉籽壳99%,石灰1%。将石灰溶于适量水中,均匀地淋在棉籽壳上,边淋水,边踏踩,边翻拌,直到棉籽壳含水适量均匀为止。
(2)稻草99%、石灰1%。将稻草铡成长5厘米左右,沉人1%石灰水中浸泡5~6小时,待其吸足水后捞起沥干,即可压模播种。
(3)木屑89%,石灰1%、麦麸10%,干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0%左右。
(4)玉米芯粉90%、米糠9%、石灰1%。干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适量为止。
(5)玉米芯或玉米秆 将原料压破后放在清水或1%石灰水中浸泡1~2天,至充分吸水后捞起沥干,即可平铺成菇床,分层播种。
(6)花生壳、花生秆78%、麸皮20%、石膏1%、糖1%。先将花生壳、花生秆晒干粉碎,糖溶于少量水中与干料混匀,再加清水拌匀,至含水量58%左右。
(7)甘蔗渣50~69% ,木屑30~49%、石灰1%。先将干料混匀,再加清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适量为止。
(8)豆秆粉33%、棉籽壳33%、木屑32%、碳酸钙1%、糖1%。糖溶于少量水中与干料混匀,再加清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适量。
在以上8种配方中,拌料时加人0.1~0.2%多菌灵和0.1%敌敌畏,以便杀灭部分杂菌、害虫。尤其是温度较高时播种,培养料中添加适量杀菌剂、杀虫剂,增产效果更明显。
播种
平菇的播种方法很多,有混播,穴播,层播和覆盖式播种等。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层播。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 膜,在塑料薄膜上铺一层营养料,约5厘米厚,然后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营养料,再在上面撒一层菌种,最后整平 压实。床面要求平整、呈龟背形。
一般每平方米床面用料20公斤左右,厚度10—15厘米。在播种前,应先将菌种从瓶内或塑料袋内取出,放入干净的盆内,用洗净的手把菌种掰成枣子大小的菌块,再播入料内。播种后,料面上再 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即利于保湿,也可防止杂菌污染。播种时间,一般从8月末到第二年4月末,均可播种。不过春播要早,秋播要晚,气温在15℃以下是平菇栽培的适宜时期。既适于平菇生长发育,又不利杂菌生长。一般播种量为料重的10%—15%。上层播种量占菌种量的60%,用菌种封闭料表面,以防止杂菌污染。
管理
(1)发菌期的管理: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的管理,主要是调温、保湿和防止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播种后 10天之内,室温要控制在15℃以下。播后两天,菌种开始萌发并逐渐向四周生长,此时每天都要多次检查培养料内的 温度变化,注意将料温控制在30℃以下。若料温过高,应掀开薄膜,通风降温,待温度下降后,再盖上薄膜。料温稳 定后,就不必掀动薄膜。10天后菌丝长满料面,并向料层内生长,此时可将室温提高到20—25 ℃。发现杂菌污染,可 将石灰粉撒在杂菌生长处,或用0.3%多菌灵揩擦。此期间将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 20—30天菌丝就长满整个培养料。
(2)出菇期的管理: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打开菇房门窗和塑料膜1小时,然后盖好,这样可加大料面 温差,促使子实体形成。还要根据湿度进行喷水,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0%以上。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体,遇到 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就扭结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状的菌蕾堆。这时可向空间喷雾,将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时要支起塑料薄膜,这样既通风又保湿, 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5—18℃。 菌蕾堆形成后生长迅速,2—3天菌柄延伸,顶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圆形的原始菌盖形成时,把覆盖的薄膜掀掉,可向料面 喷少量水,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一般每天喷2—3次,温度保持在15℃左右。
采收
当平菇菌盖基本展开,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淡灰色或灰白色,孢子即将弹射时,是平菇的最适收获期。这时采收的平菇, 菇体肥厚,产量高且味道美。采收方法,要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握住菌柄,轻轻旋扭下。也可用刀子在菌柄基部 紧贴料面处割下。采大朵留小朵,一般情况下,播种一次可采收3—4批菇。每批采收后,都要将床面残留的死菇,菌 柄清理干净,以防止下批生产烂菇。盖上薄膜,停止喷水4—5天,然后再少喷水,保持料面潮湿。大约经10天左右, 料面再度长出菌蕾。仍按第一批菇的管理方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