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装平菇种植技术与管理?
平菇种植的方法很多,袋装平菇种植是平菇种植方法中的一种,因其菌包制作简单快速,种植场所内运送方便,接种后染菌率低,养菌出菇管理简单方便,出菇期长,质量好、产量高,而被大多数种植者所采用。
袋装平菇的种植,北方都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大多在秋季开始,翌年七月份高温来临前结束。具有降温系统的大棚,可以实现周年生产。
袋装平菇的种植,整个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培养料制作和处理阶段、接种阶段、棚内养菌、出菇管理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既包括菌种的准备、培养料原料的准备和菌需物资的准备。
【1】菌种的准备。
菌种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购买。从大多种植者的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考虑,购买为最好。购买时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⑴ 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好、有信誉具有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制种种企业。
⑵ 要根据自己确定的种植时间选定品种,提前预定。
⑶ 提取菌种时,要注意挑选,菌龄最好不要超过80天,不带菌,不带虫卵,这样的菌种有活力、抗逆性强、易萌发、菌丝生长快,不易带来病虫害的风险。
【2】培养料原料的准备。
可用于平菇种植的培养料很多,玉米芯棉、籽壳、米糠、麦麸、豆饼花生壳、锯末都可以用来种植平菇。原料准备前,首先要确定种植所用培养料配方,按配方准备培养料原料的种类和数量。准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⑴ 培养料原料要新鲜。新鲜的培养料所含营养流失少,含量足。
⑵ 培养料原料要无霉变、无腐烂。这样的培养料原料不带虫卵和杂菌或少带虫卵或杂菌,后期灭菌压力小。
⑶ 尽量使用自有原料,购买的,要考虑运距,以节省成本。
【3】菌需物资的准备。
菌需物资包括菌袋、扎口皮筋、出菇口环、拌料机械、装袋机械、消毒灭菌药剂、酒精、接种工具等,如果采用熟料种植,还需要准备锅炉、灭菌仓、煤炭等,其中机械部分可购买也可租赁使用。准备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 确认各种物资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
⑵ 机械要运转正常,不论购买或租赁,都要进行试运转进行检验。
二,培养料的制作和处理阶段。
培养料的制作就是培养料原料的混合搅拌;培养料的处理就是培养料的发酵、装袋或装袋灭菌。
【1】培养料的制作。
培养料的制作分两部进行。
⑴ 按配方混合培养料原料。
就是按配方比例取足量培养料原料,把它们混合在自己,堆成一堆或几堆。
⑵ 搅拌。
就是把混合在一起的原料,放进搅拌机加水进行充分搅拌。
⑶ 制作中注意的问题。
①混合过程中原料要严格执行配方,投料要足,数量要准确,原料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营养不足,多了造成原料浪费。
②原料搅拌要充分、均匀。避免装袋时,某个菌袋缺乏某种原料,造成营养缺乏的后果,影响平菇正常生长。
③加水水量要适合,培养料水分含量要在60~6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平菇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④要检测好培养料的PH值,让培养料的PH值在7.5~8.5之间。平菇最适宜生长的PH值是5.5~7.5,之所以调高一点,是考虑了发酵或灭菌会降低培养料的PH值,同时培养料这样的酸碱度还能抑制杂菌的活力,有效的控制杂菌侵染。
【2】培养料的处理。
如果采用发酵料种植,培养料要先进行发酵处理,再装袋。如果采用熟料种植,就要先装袋再灭菌。
⑴ 发酵。
发酵处理培养料,可以不使用搅拌机搅拌,而是用发酵料专用拌和机或人工直接拌和发酵。也可以经搅拌机搅拌后,对培养料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培养料按如下办法操作。
①建堆。
就是把培养料堆成一堆或几堆,未经搅拌处理的培养料,要边建堆,边加水。堆呈梯形,宽2米左右,高1.8米左右,长度不限,依场地大小而定。堆上每隔40~50厘米遍插直径5~6厘米的小孔,深度达料堆底部,用于透气、通风。堆建好后,上覆塑料布。
②闷堆。
堆建好后,静放3~5天,堆温会慢慢升高,此时要勤观察料堆的温度和气味。无酸臭异味即为正常。
③翻堆。
闷堆3~5天左右,料堆中心温度一般都会上升至65℃左右,此时就要进行翻堆处理。翻堆要彻底,表层和底部的料要翻至中心,中心位置的料要翻到外表,整个发酵过程一般要经过3~4次翻堆。
④整个发酵过程要注意培养料含水量和PH值的测定。
含水量不在60~65%之间,或PH值不在7.0左右要进行调整。
整个发酵过程一般持续15~20天左右,料中遍布肉眼可见白色放线菌即为培养料发酵成熟。
【3】培养料装袋。
采用发酵料栽培,就是经装袋机把培养料装入专用塑料袋中,塑料袋规格一般为25×50×0.005cm或22×45×0.004cm(折角宽×长度×厚度)。装袋时,塑料袋要无微孔、无破损,袋内培养料份量要足,要遵守装袋机操作规程,做到安全生产。
装袋完毕,准备进行接种。如果采用熟料种植,就是把搅拌好、未经发酵处理的培养料装袋,准备进行灭菌。
【4】培养料灭菌。
培养料的灭菌可采用两种方法,即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
⑴ 高压灭菌。
高压灭菌设备为蒸汽锅炉和承压灭菌仓。过程是:
①菌袋进仓。
把装好培养料的菌袋,运进灭菌仓,要摆放整齐,袋间有微小的空隙,便于蒸汽到达。装好后,封闭灭菌仓。
②排放冷气。
启动锅炉,给灭菌仓输送蒸汽加温加压,当灭菌仓温度达到121℃,对应压力0.105Mpa时,打开灭菌仓的放气阀,排尽仓内冷气。冷气必须排净,否则会在仓内形成冷死团,阻滞蒸汽运动,影响灭菌效果。
③灭菌。
冷气排放完毕,继续输送蒸汽,在灭菌仓温度121℃,对应压力0.105Mpa的状态下,保持120分钟后,停止输送蒸汽,灭菌完毕,准备对菌袋进行降温接种。
⑵常压灭菌。
常压灭菌设备是常压锅炉和简易灭菌仓。过程如下:
①摆袋密封灭菌仓。
灭菌仓可用钢筋做篦子,上摆菌袋。菌袋摆好后,蒙盖塑料布,底部用绳子贴地面把塑料布拢紧,再用土把地面塑料布压实,用以密闭。从灭菌仓四周插进几根塑料管,插好后,堵住塑料管。做为放气孔。菌袋摆放要疏密有致,要保证蒸汽能到达灭菌仓任一位置。
②排放冷气。
启动锅炉,向灭菌仓内输送蒸汽,当灭菌仓温度上升至100℃时,打开放气孔,排出灭菌仓内冷气,待冷气排净,重新堵住放气孔。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30分钟左右。
③灭菌。
冷气排尽,锅炉继续输送蒸汽,在灭菌仓温度达到100℃状态下,保持12小时以上。中间如果出现温度降低情况,要重新计时。这个过程必须保证温度,保证灭菌时长,才能保证灭菌效果。
④焖锅。
灭菌时长达到,停止输送蒸汽,不要打开灭菌仓门,让菌袋在灭菌仓中存放10小时以上,更利于保证灭菌效果,这个过程称为焖锅。
三,接种阶段。
接种,通俗的说就是把菌种种进培养料中,让其在培养料中萌发生长。接种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可采用接种箱接种,也可以采用接种室接种。本文叙述采用普遍的简易接种室接种。简易接种室接种要经历以下过程。
【1】接种室消毒灭菌。
简易接种室搭建很简单,以前文中有专门叙述,此处不再重复。消毒灭菌要注意以下问题。
⑴ 接种室消毒前,要把接种工具放进接种室,接种人员作业服放进更衣室,接种室和更衣室同时进行消毒。
⑵ 消毒采用药剂熏蒸结合紫外线照射的方法进行。采用药剂一般为高效低毒对人体无害的必洁仕类或菇虫净类气雾剂。
⑶ 点燃药剂后打开紫外线灯,密闭接种室,人员撤离。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人员安全。
【2】接种。
⑴接种准备
①接种前2小时打开接种室,放尽残烟。前半小时关闭紫外线灯。
②培养料袋的温度降至25℃以下。才能开始接种。
③接种人员在更衣室换好着装,从缓冲间进入接种室。
⑵接种。
接种操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接种人员必须使用经灭菌处理的工具进行接种。
②在接种时,打开料袋,把菌种迅速放在接种位置,扎紧料袋。尽量减少菌种完全暴露时间。
③接种室尽量避免走动,非走动不可,动作要轻,避免扬尘,增加菌袋感染几率。
④接种完毕,立即从专业通道把菌袋运进养菌场所。
四,养菌出菇阶段。
▪在菌袋运进场所之前要对场所进行消毒灭菌,方法采用熏蒸法。大多采用硫磺进行熏蒸,运进菌袋前24小时,要打开场所通道,排尽内部残烟,
▪养菌出菇阶段要做的就是调节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间氧气含量,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平菇菌丝体和子实体正常生长。
【1】温度调节。
平菇品种根据其生长温度分为低温、中温、高温品种,要根据种植品种进行温度调节。
⑴ 养菌期间。
平菇任何品种菌丝体的最适宜生长温度都是22~25℃,低于22℃生长缓慢,高于25℃,生长迅速,但菌丝不够强壮,还容易染菌。
⑵ 出菇期间。
此期间,不同品种需要的温度不同。
低温品种,子实体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3~17℃。
中温品种,子实体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0~24℃。
高温品种,子实体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4~28℃。
⑶ 现蕾期温度管理。
菌丝体长满菌袋,要进行开袋管理,进入现蕾期。这个时期,要在其生长温度内,进行拉大昼夜温差,温差宜在10℃以内,用温度变化刺激菌丝体,以尽快致使原基形成,使菌丝现蕾。
【2】湿度调节。
湿度调节,指的是空间相对湿度的调节。
⑴ 养菌期。
空间湿度控制在70%左右,这个湿度既不利于菌袋内水分蒸发,还能抑制杂菌的活跃度,可有效控制杂菌侵染。
⑵ 出菇期。
空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90%左右,这个范围最利于子实体生长。
【3】光照。
光照指的是种植场所的明亮度。
⑴ 养菌期。
菌丝体黑暗中即可生长,要保持场所黑暗或极弱光状态。
⑵ 出菇期。
要保证散射光照射状态。这是子实体生长的需要。
【4】 空间氧气含量。
空间氧气含量用通风强度和时长控制。
⑴ 养菌期。
养菌期,通风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能过长。空间一定的二氧化碳含量能刺激菌丝生长,使菌丝生长的速度更快、更壮。
⑵ 出菇期。
子实体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此时,要保持空间氧气含量充足,9要加大通风强度和时长,但应以微风为主,不能直吹菌袋。
【5】病虫害的防治。
平菇种植中,既有病害也有虫害。
⑴病害。
危害平菇生长的病害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因培养料含水量或酸碱度不适,或后期管理中温度湿度光照空间氧气含量控制出现问题,造成的菌丝萎缩退化,菌丝徒长,后期不出菇、出畸形菇。这种类型病害,
▪防治方法:
就是把各项指标调节到适合程度,经过一定时期的恢复,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就能趋于正常。
②因受到毛霉、木霉、曲霉、链孢霉等杂菌的侵染,这些杂菌生长速度快,大量消耗培养料营养,使菌丝生长出现营养缺乏性消退或萎缩。有的杂菌还释放毒素,抑制平菇菌丝生长,使菌丝受害退化或死亡。
▪防治方法:
A,注意培养料的用料质量、做好消毒灭菌、注意培养料的含水量,使其正常在正常范围内。
B,注意养菌期温度、湿度、通风之间的协调控制,不要出现高温、高湿环境。
C,场所内经常灭菌药剂,杀灭杂菌。
D,对发病严重的菌袋移出场所深埋或焚烧,对发病较轻的菌袋,去除发病部分,并在去除部位涂抹多菌灵等杀菌剂,集中管理这些菌袋,让其在特定环境内养菌出菇。
⑵ 虫害。
危害平菇生长的虫害主要是菇蚊、菇蝇、螨类、跳虫、蝼蛄等,他们或幼虫或成虫啃食菌丝、子实体,致使平菇菌丝体消退或子实体断茎叶、死亡,给平菇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防治方法:
A,搞好环境卫生,种植场所要远离垃圾聚集地,降低害虫基数。
B,场所所有与外界通道安装防护网,防治成虫飞入。
C,场所内安放粘虫板、杀虫灯,杀灭飞入害虫。
D,对进入的害虫喷洒菊酯类药剂灭杀。
平菇种植中,菌袋在场所内可码垛,也可摆上层架,进行养菌出菇管理,但管理方法一致。
以上就是袋装种植平菇的种植技术和管理办法,希望能对种植者有用,更为种植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我是初始农人,每天分享农技。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欢迎关注、转发、点赞、评论。
二、平菇出菇期的管理技术?
1.注意水分管理
平菇子实体含有90%以上的水分,水分管理是出菇期的关键措施之一。出菇的场地要经常喷水,地棚排水沟内经常有水。出菇期始终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但必须注意不能直接往子实体原基和菇蕾上喷水,否则易引起烂菇。幼菇期可用喷雾器适当喷水。只要出菇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好,菌袋就不会大量失水。而使之正常出菇,但如果在出1~2潮菇后,菌块内水分低于60%时,可用补水器向袋内补水。
2.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出菇场地空气新鲜,低湿季节,中午喷水后进行通风换气,气温高时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通风换气要与保湿同时考虑。如与保湿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保湿为主,但湿度大时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尤其在高温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通风换气,一旦高温、高湿不通气,往往可以在一个晚上发生大量绿霉菌污染。但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菌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过多,边缘卷曲而外翻。
3.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平菇属变温结实菇。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差变动,能够促进子实体分化。低温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必须在15℃~20℃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温度过低,虽能出菇,但多产生畸形菇;温度过高,则不能出菇。当温度高于20℃以上,应加强通风和喷水等措施,以进行降温,利用早晚气温低的规律加强通风换气,以加大温差。刺激其出菇。
4.增加光照
平菇菌丝体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照。但形成子实体时,却需要足够的散射光。光照是平菇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的分化,有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促使早熟多出菇。在黑暗的条件下,平菇原基很难形成。在光照不足时,原基数减少,柄细长,菌盖小,色浅,畸形菇多。因此,菇棚、菇房必须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但不能有直射阳光,以免把菇体晒死。利用地下室栽培平菇时,应每隔6~8米安装一个40瓦灯泡,给予人工照明。
5.补充营养
平菇在出两茬菇后,培养料内营养已感不足,为促使多出菇,可结合喷水给予补充营养,一般可用0.1%尿素+0.3%糖水。
三、谷壳种平菇技术?
首先要把谷壳加水,让它充分吸水发酵才可以。其次选择好平菇菌种。
第三把吸好水的谷壳和1%石灰粉搅拌均匀后装入出菇袋中接种培养。菌丝长满就可以出菇了。
四、平菇母种全套技术?
可到书店去买平菇菌种的制做及培育方法大全的书,技术很复杂,从原种到装捆就要扩三次菌种,要求严格
五、平头菇种植技术与管理?
平菇很适合于代料栽培,可以袋栽、柱式栽培、床架栽培和阳畦栽培。以袋栽和柱式栽培为优,其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
袋栽平菇的优点:
①有利于控制杂菌和害虫的危害,成功率高;
②充分利用空间,占地面积小(15~18平方米的培养室可培养1500~2000袋);
③生产周期缩短,采用堆积发菌,增高料温,加快发菌,缩短菌丝生长期;④便于移动管理,可充分利用场地;⑤有利于控制温度,保持湿度,出菇整齐,菇形好,产量稳定。
袋栽平菇的技术要求:
1、原料的选择 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成分。栽培前放在太阳下暴晒2~3天,以杀死料中的杂菌和害虫。对包谷芯、豆杆、稻草、麦杆、杂木等原材料,应预先切短或粉碎。
2、培养料配方 ① 棉籽壳99% 石灰1% 多菌灵0.1% ② 包谷芯76% 棉籽壳20% 麦麸皮或包谷粉3% 石灰1% ③ 包谷杆87.5% 麦麸皮5% 包谷面3% 石灰3% 尿素0.5% 食盐1% ④ 稻草74% 包谷粉25% 石膏粉1% 多菌灵0.1% ⑤ 麦杆84% 麦麸皮8% 石膏2% 尿素0.5% 过磷酸钙1.5% 石灰4% ⑥ 锯木面60% 棉籽壳30% 麦麸皮9% 石灰1% ⑦ 杂草94% 麦麸皮5% 石膏1% 可用作平菇栽培的原材料很多,以新鲜、干燥、易处理、便于收集和保存为原则,配置时注意调节培养料的营养和酸碱度,原料调制前,包谷芯应粉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颗粒,包谷杆、麦杆和稻草等均应碾碎并切成3~5厘米长的小段。
3、堆积发酵 按上属配方要求,准确称料,将料充分混合(易溶于水的应先加入水中溶解),然后加水拌匀。春栽气温低,空气湿度小,培养料中加水适当多一些,在100公斤干料中加入150公斤水为宜,不同培养料加水量也略有不同,玉米芯、绒长的棉籽壳可适当加水多一些,绒短的棉籽壳应少加些水。拌好的培养料堆闷2小时,让其吃透水后进行堆积发酵。建堆的方法是:在水泥地面上铺一层麦杆,约10厘米厚,把培养料放在麦杆上,料少时堆成1米高的圆形堆,料多时堆成高1米,宽1米的条形堆,每隔30厘米左右,用木棍扎通气眼到料底,然后在料堆上覆盖草垫或塑料薄膜。当料堆中心温度升到55~60℃时维持18小时进行翻堆,内倒外、外倒内,继续堆积发酵,使料堆中心温度再次升高到55~60℃时维持24小时,再翻堆1次。经过两次翻堆,培养料开始变色,散发出发酵香味,无霉味和臭味,并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菌丝生长,发酵即结束。然后用pH试纸检查培养料的酸碱度,并调节pH为8左右,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进行装袋。生产实践证明,用发酵料栽培平菇菌丝生长快、杂菌少、产量高。
4、装袋 选用宽23厘米,长43厘米,厚0.025微米的低压聚乙烯筒膜,每公斤筒膜可截180个左右,每袋可装干料0.7~0.8公斤。人工装袋时,应一手提袋,一手装料,边装边压。装至离袋口8厘米左右时,将料面压实,清理袋口料物,排气后紧贴料面用绳子缠3~4圈,扎紧扎牢,防止进水、进气。装袋时注意:①装袋前要把料充分拌一次。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指缝间见水渗出而不往下滴为适中,培养料太干太湿均不利于菌丝生长。装袋时要做到边装料、边拌料,以免上部料干,下部料湿;②拌好的料应尽量在4小时之内装完,以免放置时间过长,培养料发酵变酸;③装袋时不能蹬、不能摔、不能揉,压料用力均匀,轻拿轻放,保护好袋子,防止塑料袋破损;④装袋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一般以手按有弹性,手压有轻度凹陷,手拖挺直为度。压得紧透气性不好,影响菌丝生长;压得松则菌丝生长散而无力,在翻垛时易断裂损伤,影响出菇;⑤装好的料袋要求密实、挺直、不松软,袋的粗细、长短要一致,便于堆垛发菌和出菇;⑥将装好的料袋逐袋检查,发现破口或微孔立即用透明胶布封贴。
5、灭菌 技术要点:①清洗锅内污水,换上清水,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进灶,合理堆放。料袋在灶内采用一袋袋上下对正的直叠式摆放。这样不仅孔隙大,有利于蒸汽穿透,而且灭菌后的菌袋成为四面体,有利于接种和后期管理。蒸仓内四个角自上而下留下15平方厘米的通气道,排与排之间也要留下空隙,保障蒸汽畅通,确保灭菌彻底;②灭菌时要做到“三勤”。即:勤看火及时加煤;勤加水防止干锅;勤看温度防止掉温;③烧火应掌握“攻头、促尾、保中间”。灭菌开始时必须大火攻头,力争在4~6小时之内使灶温升到100℃,并开始记时。然后稳火控温,使温度一直保持在100℃不掉温,维持24小时。灭菌最后2小时旺火猛烧,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停火后焖料,当温度降到70℃左右时,抢温出锅,并迅速运往接种室冷却,菌袋冷却时应“井”字形叠放,要注意,切勿“大头、小尾、中间松”;④防止漏气。常压灭菌灶的门要密封严实
六、平菇根种平菇的方法?
首先把要用到的平菇先准备好。放入水中洗净。把根部先处理干净。用菜刀切成三段。把三段叠在一起。最后沿着边切下去就可以了,这样能够处理得非常干净。
平菇(Pleurotusostreatus)也称侧耳、糙皮侧耳、蚝菇、黑牡丹菇,台湾又称秀珍菇)是担子菌门下伞菌目侧耳科一种类,是种相当常见的灰色食用菇。平菇芽管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结合(质配)后,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在隔膜上有锁状联合。双核菌丝借助于锁状联合,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分枝,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无限地进行生长繁殖。
七、平菇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1 栽培季节
选择向阳、通风干燥、离水源近、卫生的地方。常用菇棚有阳畦、塑料大棚等,阳畦深10~20厘米,大棚高2。50~3米、宽10~15米、长20米不等。每年9月份至翌年3月份,春季栽培可选用新831、792、推广1号、9611等,时间越早越好,秋季栽培以9月份以后较适宜,可选用新831、539、4011、人防菇等。
夏季选用P01、中联26、红平菇等。以春、秋为主,夏、冬可利用遮阳网、大棚等设施进行反季节栽培。
2 菌种制作
2。1 母种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 000毫升。
2。
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①棉籽壳98%、石膏粉1%、糖1%。②玉米芯88%,麦麸10%、生石灰粉1%、石膏粉1%。③棉籽壳88%、麦麸10%、石膏粉1%、糖1%。
应提前70~80天制作菌种。原种和栽培种多使用750毫升菌种瓶,栽培种也可用15~17厘米×33厘米×0。
03~0。04厘米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当温度达100℃时保持12~16小时。
3 培养料制作
3。1 培养料配方
①木屑50%、谷壳21%、棉籽壳25%、石灰2%、石膏粉1%、过磷酸钙1%、生料或发酵料栽培。
②棉籽皮94%、钙镁磷肥2%、石膏2%、石灰2%、加多菌灵0。10%~0。20%杀菌、生料栽培③棉籽皮99%、石灰1%、加多菌灵0。10%、敌敌畏0。05%杀菌、发酵料栽培。④棉籽皮50%、稻草屑40%、玉米粉8%、石灰2%、熟料栽培。⑤稻草99%、石灰1%、发酵料栽培时加入0。
10%~0。20%的多菌灵、熟料栽培。⑥玉米芯98%、石膏1%、过磷酸钙1%、加50%多菌灵0。10%、敌敌畏0。05%杀菌、发酵料或熟料栽培。
棉籽壳要求没受雨淋、新鲜、颜色正常的当年棉籽壳,一般可加入1%~2%石灰水、0。10%~0。
20%多菌灵等拌料。稻草应曝晒3~5天,切成2~3厘米长小段或粉碎成稻草粉,加入3%石灰水浸泡24~36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稍加晾晒后待用。玉米芯应干净、新鲜、无霉、无结块、无污物,并粉碎成黄豆粒大小,放入1%~2%的石灰水中浸泡10~30小时,捞出后用水冲洗,稍沥干待用。
3。2 培养料配制
生料配制 在自然条件下直接配制培养料,可用拌料机搅拌或人工拌料。含水最60%左右,拌料时,一般加入0。10%~0。20%的50%多菌灵。
熟料配制 方法基本同生料,可不加多菌灵等药物P11值稍微调高一点。
发酵料配制 培养料含水量65%~70%,也可加入
少量800倍的敌敌畏稀释液和0。10%~0。20%的多菌灵,拌匀后堆成宽1~1。30米、高1。50米、长不限的长方形,堆好后,用直径5厘米左右木棒在料堆上打孔通气,每0。20米打一孔,表面压平后覆盖薄膜或草苫。
料温升至65℃左右时,保持24~48小时后翻堆。翻堆时适当调节水分,堆好后,打通气孔,稍压平后覆膜。再升温到65℃,保持1~2天后再翻堆。如此反复3~4次即可。直至发酵料棕褐色、无臭、料质柔软而有韧性,手握成团,松之即散,随即装袋栽培。拌料时加入石灰,使P11值升至9~10。
3。3 装袋接种
3。3。1 生料和发酵料装袋接种,将塑料袋一端折叠放在地上,从另一端装进培养料,边装边压实,周围压实中间虚一点,装至8~10厘米,均匀撒一层玉米粒大小菌种。然后再装一层培养料,撒一层菌种。再装第三层培养料,在料面上撒一层菌种将培养料料面盖严。
扎口后将袋子倒转过来,把料面压平,撒上一层菌种后扎口要当天拌料当天装完,装完袋后,以直径1。20~1。40厘米、长50厘米木棒,从袋子一端捅到另一端以利通气。
3。3。2 熟料栽培装袋接种。培养基配制好后,要立即装袋。装后若有破洞,要用透明胶布随时贴封好。
然后采用常压灭菌灶灭菌。保持100℃16小时以上,按无菌操作接种。
栽培袋多采用24~28厘米×45~511厘米×0。01~0。015厘米的聚乙烯袋。熟料栽培多采用18~22厘米×40~45厘米×0。03~0。04厘米的塑料袋。
4 菌袋培养
接种后的栽培袋应及时移到栽培场地发菌,菌袋移入前,室内可用甲醛或硫磺熏蒸消毒,地面撒少量生石灰。
堆放菌袋的层数应根据气温高低而定气温低于10℃,可堆放5~7层,10~20℃,堆3~5层,20℃以上,堆2~3层,超过28℃,宜单层排放在地面,并采取降温措施。低温季节发菌,可以增加堆放高度和密度,并加盖覆盖物保温。
发菌时应光线较弱,空气湿度在70%以下,经常通风换气。
一般接种后3~5天,菌种开始萌发,料温开始上升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稍松动一下包扎的塞子,或用细铁丝在两端菌种处扎小孔以利通气。翻堆方法是下倒上,上倒下,里倒外,外倒里。接种后10天左右,菌丝已经定植,料温开始上升时进行第二次翻堆。料温应控制在25℃左右,不超过28℃。
如果外界温度很高,应增加通风时间和通风量,降低温度。结合倒堆,可适当减少堆放层数和增大堆的空间,以利散热通风。以后每隔5~10天翻堆1次,翻堆时,清除污染的袋,污染严重的要埋掉或晒干经特殊处理后再使用。局部污染的可以注射甲醛溶液或克霉灵、多菌灵等控制杂菌发展,同时将污染的袋子远离发菌场地,单独培养。
八、在地上用猪粪种平菇的技术?
,具体的方法如下:
1.堆制粪草比例一般为7:3或6:4.稻草类要先晒干切断,粪便要晒干粉碎。其它配料为少量的石膏粉,过磷酸钙等。
2.料用清水或尿液浸湿,一层草一层粪堆好,然后可覆盖草帘保温湿。建堆3-4天后可次翻堆,水份不够可加水增温。7-8天以后第二次翻堆,每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千克石膏粉。11-12天后可第三次翻堆,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0克过磷酸钙。
3.堆制后约13天,即完成前发酵。趁热将料搬进菇房,在菇床架上摊开,密闭房内窗户,迅速将室温提高到60℃左右,保持2-3小时,而后可降低到52℃左右,保持4-7天。室内加温可用煤炉或蒸汽管道,并维持室内一定湿度,这就是后发酵。
后发酵是蘑菇培养中一项新技术,有杀虫灭杂菌的效果。并使培养料中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氨味完全排除。由于嗜热性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地改善了培养料的质地,蘑菇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了。
九、平菇母种接种原种的技术方法?
菌种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通常也称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其培育方法各异,现将其技术要点阐述如下:
1、母种培养:是指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母种培养基的制备通常用土豆洋菜培养基。配制1000毫升培养基,用土豆200克,琼脂18-20克,葡萄糖20克。
做法:先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蚕豆粒小块,放1000毫升水中煮沸30分钟,用6-8层纱布过滤,补足损失水分。将琼脂加入溶化后,加进溶解的糖,补充水分至1000毫升。以后分装试管,每管装量1/5-1/4,并加棉塞、包纸。在1.2公斤压力下灭菌30分钟,趁热摆成斜面。冷却后置于25℃-27℃条件下观察无杂菌即可接种。一支母种可转管25-30支。
在无菌操作下接种的试管置于25℃左右恒温条件下培养,半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试管。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除掉杂菌污染的试管。培养好的母种移入冰箱,在4℃条件下保存半年,或室温下保存三个月。
2、原种培养:原料可用木屑或棉籽皮。木屑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糖1%,石膏1%。棉籽皮培养基配方:用50公斤棉籽皮加土豆浸出汁水3%,(1.5公斤土豆切成泥煮沸30分钟的滤液),糖0.1%,硫酸镁0.1%。
做法:培养料加水拌均匀,湿度以用手紧握料,指缝内见水珠而滴不下来为宜,一般料水比1:1.2-1.3。然后装瓶,装瓶方法是边装边将瓶轻轻地抖动,使瓶上下部紧密适中,装至瓶肩部将料压平,洗净瓶口内外的培养料,加棉塞包纸捆好放进高压消毒锅内进行灭菌,在1.5公斤压力下灭菌一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将试管中母种接入瓶中,一支母种可接4-5瓶原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瓶,即为原种。
3、栽培种培养:栽培种的制备实际上就是原种进行一次扩大培植。栽培种木屑培养基的配方同原种培养的配方。棉籽皮培养基的配方也同原种培养的配方。装瓶后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把原种菌种接入栽培种瓶内。一瓶750毫升原种可接80-100瓶栽培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育一个月左右,长满瓶后即可播种。在培养原种和栽培种时,接种后每隔2-3天要检查一次, 直至菌丝长满料面后每周检查一次。拣出有杂菌污染的菌种,并远离培养室处理掉。
(
十、玉米芯种植平菇出菇后的管理技术?
用玉米芯种平菇生产技术在我国已大面积推广有十几年了,大多以发酵料栽培模式为主,原料来源丰富,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收益明显,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产品下脚料的转化,现将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培养基配方
玉米芯100斤、麸子20斤、石灰粉4斤、石膏粉2斤、磷肥1.5斤、含量50%多菌灵1克、克霉灵1克,水适量。
二、培养料发酵
首先将玉米芯和石灰粉、石膏粉2斤,磷肥1.5斤,加水拌匀后堆在铺有薄膜的地面上预湿(多菌灵和克霉灵和麸子单独加水预湿堆放)。将其他辅料全部加入(抑菌剂暂时不用)并一次性补足水分,以后不再加水,料堆高1米、宽1.8—2米,长度不限,每堆干料不少于1500公斤。每隔30厘米打一个直径10厘米的通气孔,当料温达到65—70℃时保持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要注意将外面和底层物料翻至堆中。首次翻堆后,物料温度会迅速升高,最高可达75℃,稳定在65℃左右,此时物料中的微生物繁殖达到高峰,物料的颜色、气味及其他性状加剧改变,必要时可在料堆上重复打孔,以增强物料内的供氧量。当物料颜色变为红褐色,料堆表面布满白色菌丝,物料散发出的氨味逐渐减少时,即可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次数2次。
三、装袋接种
发酵好的培养基为红褐色,气味芳香,无氨味,培养基中布满有益的放线菌,不粘手,手感柔软,富有弹性,此时,加入抑菌剂即可装袋播种,用玉米芯种平菇,选择专用驯化玉米芯,平菇菌种新选1号。
四、管理技术
1.发菌管理:将接好种的菌袋在培养室成批平放摆好,一般3-5层高,每行间距离50-60厘米。在码好的菌袋中间放一支温度计供检测温度。发菌室保持黑暗,每天通风一次,约40分钟,室温以15-20℃为宜,超过28℃立即开窗降温,培养7天左右要翻堆互换位置。7天左右要消毒一次。
2.出菇管理:菌丝长满袋,用手触摸菌袋,硬挺、结实、有弹性,菌袋表面聚集有黄色小水珠,表明已达生理成熟,可搬进出菇室催菇。将菌袋码4—6个高,袋口解开,行距不少于70厘米,每天向空间喷水3-4次,保持湿度85%,结合每次喷水通风30—40分钟。室内光线不宜太暗,以免出现长柄畸形菇。随着菇体的长大,应适当增加喷水量和通风次数。头潮菇采收后清除袋口残留菇根,喷洒石灰上清液,室外喷杀虫剂驱杀害虫,再按常规管理7—10天可出第二潮菇,二潮菇应多喷水分,如此管理直至出菇结束。